..續本文上一頁行布施,勸你做好事。可不能聽龐居士的話,好事不如無事,龐居士是治另外一種人,喜歡做好事,著相;著相,生煩惱。所以,他那個話是治什麼病的,是對哪一種人說的,我們要搞清楚,我們是什麼人,我們害的是什麼病,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法要是不契機,會害死人!諸位要知道,佛法好,不見得!就跟藥一樣,藥很好,不錯,真的好嗎?你去吃,隨便吃吃,保險一吃就死了,不對症!佛法也是如此,法要契機,才能幫助人開悟、證果。法要是不契機,就把人的法身慧命斷掉了,那個過失就重,比殺人的身命重,這斷人的法身慧命。
本經的大主意,也可以說最高的指導原則,叫我們不要執著。上成佛道、下化衆生,這是生心;實無所成、實無所化是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符合這個最高的指導原則。
【則性德究竟,體用圓滿,而稱爲大菩薩矣。】
這才真正是一個大菩薩,確實這不是贊歎的,爲什麼?你要真正能做到這個,心地清淨而一無所住,這是真心顯露,就是明心見性,又能上成下化,這不是法身大士是什麼?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這是介紹菩薩,介紹菩薩摩诃薩。請翻過來,我們再看下面這一節:
【如念佛法門,本是至圓至頓之無上妙法。因行人發心不大,只知自了。則最上乘法,竟成爲小乘矣。所以只能往生下品,甚且並下品亦不夠。豈不上負佛恩、下負己靈。此皆由不明無上大法之所以然。是學佛不能不開智慧。】
我們道場同修,大部分都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江味農居士雖然一生都在研究學習《金剛般若 》,但是他念佛求生淨土,他所標榜的是教宗般若 、行在彌陀,所以他的早晚課是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他在經典的研究,專門在金剛般若 下功夫。念佛這個法門不僅是一些善知識們贊歎,其實這個法門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贊歎,你們看《彌陀經》六方佛的贊歎就知道,《無量壽經》十方佛的贊歎,就很清楚、很明白,它是一切諸佛之所贊歎,確確實實是至圓至頓,圓是圓滿,頓是頓超,沒有比這個法門再快的。這樣的說法,就連法相宗開山祖師窺基大師都承認,窺基大師有《阿彌陀經》的注解,叫《通贊疏》,《阿彌陀經通贊疏》是窺基大師作的,他是法相宗的祖師,他在注解裏面,也承認這個法門是最頓的大教,最快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還有哪個法門能比這個更快?找不到了,再沒有了。而且這個法門,什麼人修行能成功?無論什麼人,叁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其他法門也有圓頓的教法,但是它要具備的條件是上根利智,不是那個根性,沒有用處。禅宗是至圓至頓,在中國曆代祖師當中,真正成就大衆明心見性的,是以六祖惠能大師會下的人最多,也不過四十叁個人而已。諸位想想,當年跟六祖大師,親近大師跟他學習的,何止萬人,決定不止,真正成就四十叁個人,你就想想多麼難!六祖以前,任何一個祖師大德會下成就的,沒有這麼多人,六祖以後也沒有。許多祖師我們看到的,他的學生當中,見了性的,大徹大悟的,一個、二個、叁個,多的五、六個那就不得了,就很希少,多半都是一、二個,六祖會下四十叁個,空前絕後!它那個圓頓,門檻高,我們這些人爬不進去,沒用!淨宗這個法門,只要具足叁個條件,信、願、行,就成功了。無論什麼人,真正相信,真正想到極樂世界,真想見阿彌陀佛,老實念佛就成功了,這種條件我們行!聽了之後,想想自己還可以,還沒有問題。禅,不行,我們沒有辦法;教,我們也沒有辦法;其他的法門,我們遇到了,想想自己的根性,不行,沒法子。這個法門可以,所以這個法門古德講: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漏,真的是無上妙法。
而淨宗經典的深奧,也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古德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我們對於《華嚴經》的深廣,雖然不能完全了解,這也聽說過,《無量壽經》的深廣,跟《華嚴》是一樣的,是中本《華嚴》。說它作中本,那當然還有個小本,小本是什麼?《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教義的深廣,也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相同,無二無別。我們也略略的體會到了,從哪裏體會到?從蓮池大師的《疏鈔》,蓮池大師給《彌陀經》做個注解,叫《疏鈔》。他的學生古德,親自聽老法師講《彌陀經》,做成筆記,把筆記跟《疏鈔》合起來,他那個筆記叫《疏鈔演義》。我們讀了以後,才真正相信,《彌陀經》的教義跟《華嚴》是一樣的,是沒有差別的。這是說明圓到極處,頓到極處,頓是快速。
「因行人發心不大」,這就很可惜,行人是修淨土的這些人,心量太小了。心量小,大法也變成小法,心量大的人,小法也變成大法,你相信嗎?《金剛經》才講過,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那是什麼法?大法,無量無邊的大法。由此可知,心量大,點點滴滴、一舉一動都是圓滿的大法。菩薩無量的行門,法門無量,無量的行門,他在一門裏面顯露無遺,都表現出來了,這是我們一般凡夫很難體會到的,像須菩提他就知道,他就看出來,真的是至圓至頓,無上妙法。所以我們發心小,太小了,只知道自了,實實在在說,能夠知道自了的,就不多。大多數修淨土念佛人,他搞的是什麼?他是拿這個法門換糖果吃,你說這可惜不可惜。怎麼叫換糖果吃?求這一生的富貴,求這一生的平安,求健康長壽,這就叫換糖果吃。你說糟糕不糟糕?他能夠自了,不錯了,自了是什麼?他想出叁界。他要往生佛國,這就很難,很不容易!
心量小,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說實在話,這個地方講的「往生下品」,應該是《無量壽經》上的下輩,不是下下品。我們在經裏面讀得很清楚,下下品往生的,那是造作五逆十惡極重罪業的人,我們雖然天天也造作罪業,沒那麼重,所以往生絕對不是下下品,也不會是下中品;下中品是出了家,破戒,造作種種惡業,下品中生。由此可知,我們不往生則已,往生最低的品位,應該是下品上生。如果修得好一點,中輩往生、上輩往生,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罪業不怕,要懂得忏悔。往生品位的高低,固然是與平常修行的功夫有關系;蕅益大師說的,品位高下在於你功夫的淺深,這是平常用功;還有一個忏悔的功夫,忏悔功夫也有淺深不同,你那個心是不是真心、純心,真誠達到極度的誠懇,那樣的忏悔,那個品位不可思議。我們在《觀無量壽經》看到阿闍世王,阿闍世王造的罪業是五逆十惡,殺父親,害母親,跟提婆達多勾結,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幹這個事,那個罪業是阿鼻地獄的罪業。他臨終之前忏悔了,知道他錯了,真正發願悔改,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他也往生了。佛在《阿闍世王經》,《大藏經》上有,他往生什麼品位?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怎麼想也想不到,上品中生。造那種罪業的人,我們平常在經上看,應該是下品下生才對!這是說,下品下生,他真正忏悔,念佛往生的時候,決定能夠去的,就看他忏悔的力量,他忏悔的心力大,忏悔的心究竟、圓滿。所以,忏悔有程度淺深不同,像阿闍世王的忏悔,可以到上品中生。因此,我們曉得這些事實,明白這些道理,對於那些造作罪業的人,不能輕視,不要小看他,說不定他臨終一忏悔的時候,品位還在我之上,平常你要是瞧不起他、輕慢他,到極樂世界見面都不好意思。所以對一切人要恭敬,縱然他破戒造作罪業,也應當恭敬,這是決定正確的。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要恭敬心對待人家,每一個人機緣不一樣,說不定他在臨終一念忏悔,像阿闍世王一樣,那真的,品位一下就提升上去了。
這一段說明,學佛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他心就不大,心量一定要大,特別是讀《金剛般若 》,一定要以世尊爲榜樣。換句話說,我就要學世尊那麼大的心量,就要學世尊這樣圓滿的行持。圓滿的行持,我在前面都曾經跟諸位報告,就是要做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的好樣子,你記住這句話就對了,這就是佛,這就是大菩薩。不是單單做給幾個人看的,釋迦牟尼佛表演,是做盡虛空遍法界人的好榜樣。我們今天無論自己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不必改,就在自己生活方式當中,自己從事於某一種行業,也不需要改,就在你自己這個行業當中,你要做出典型,做出模範,做出好樣子,這就是佛法,這就是自行化他。
【降伏其心,是令妄想不起。使不覺者覺。初發心人,下手只有降伏。古人雲:但求息妄,莫更覓真。即是此意。】
尊者問: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而世尊的答,只答覆降伏其心,沒有說住。實在說,他所問的叁個問題,叁個問題是一個意思,世尊在這叁個問題裏面,只要答覆一個,叁個都圓滿答覆了。爲什麼不從發菩提心上答?發菩提心大家不好懂。爲什麼不從無住答?無住很難體會。從降伏其心,大家印象深刻,也好像比較具體,所以世尊選擇這個問題先來解決,怎麼樣把妄想、妄心伏住。妄心就是不覺。諸位要曉得,覺心不動,如果你要是覺悟了,覺悟了,心是清淨的,覺心是清淨的,覺心是不動的。不覺是動的,不覺是不清淨的,不覺是不平等的。
「使不覺者覺」,就是叫妄念起伏不止的人,要把它息滅掉,恢複到自性清淨心。初發心人,我們學佛的第一步,只有從這裏下手,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無論是哪一個法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修學的門徑,方法不一樣,門路不相同,目的是一個,怎樣降伏其心。諸位要曉得,目的是一個。所以說法門平等,殊途同歸,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你的心就會定下來,不會産生錯誤的觀念,我這個法門好,你那個不好,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這種說法,就是謗佛、謗法、謗僧。你說那個法門不好,法門統統是佛說的,你不是謗佛嗎?古今中外依照這個法門修行的人很多,那你不是謗法嗎?許多人用這個法門修行證果了,那你就是謗僧,所以決定不能這樣說。只可以說,那…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