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布施,劝你做好事。可不能听庞居士的话,好事不如无事,庞居士是治另外一种人,喜欢做好事,著相;著相,生烦恼。所以,他那个话是治什么病的,是对哪一种人说的,我们要搞清楚,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害的是什么病,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法要是不契机,会害死人!诸位要知道,佛法好,不见得!就跟药一样,药很好,不错,真的好吗?你去吃,随便吃吃,保险一吃就死了,不对症!佛法也是如此,法要契机,才能帮助人开悟、证果。法要是不契机,就把人的法身慧命断掉了,那个过失就重,比杀人的身命重,这断人的法身慧命。
本经的大主意,也可以说最高的指导原则,叫我们不要执著。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这是生心;实无所成、实无所化是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符合这个最高的指导原则。
【则性德究竟,体用圆满,而称为大菩萨矣。】
这才真正是一个大菩萨,确实这不是赞叹的,为什么?你要真正能做到这个,心地清净而一无所住,这是真心显露,就是明心见性,又能上成下化,这不是法身大士是什么?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这是介绍菩萨,介绍菩萨摩诃萨。请翻过来,我们再看下面这一节:
【如念佛法门,本是至圆至顿之无上妙法。因行人发心不大,只知自了。则最上乘法,竟成为小乘矣。所以只能往生下品,甚且并下品亦不够。岂不上负佛恩、下负己灵。此皆由不明无上大法之所以然。是学佛不能不开智慧。】
我们道场同修,大部分都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江味农居士虽然一生都在研究学习《金刚般若 》,但是他念佛求生净土,他所标榜的是教宗般若 、行在弥陀,所以他的早晚课是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他在经典的研究,专门在金刚般若 下功夫。念佛这个法门不仅是一些善知识们赞叹,其实这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共同的赞叹,你们看《弥陀经》六方佛的赞叹就知道,《无量寿经》十方佛的赞叹,就很清楚、很明白,它是一切诸佛之所赞叹,确确实实是至圆至顿,圆是圆满,顿是顿超,没有比这个法门再快的。这样的说法,就连法相宗开山祖师窥基大师都承认,窥基大师有《阿弥陀经》的注解,叫《通赞疏》,《阿弥陀经通赞疏》是窥基大师作的,他是法相宗的祖师,他在注解里面,也承认这个法门是最顿的大教,最快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还有哪个法门能比这个更快?找不到了,再没有了。而且这个法门,什么人修行能成功?无论什么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真正不可思议!其他法门也有圆顿的教法,但是它要具备的条件是上根利智,不是那个根性,没有用处。禅宗是至圆至顿,在中国历代祖师当中,真正成就大众明心见性的,是以六祖惠能大师会下的人最多,也不过四十三个人而已。诸位想想,当年跟六祖大师,亲近大师跟他学习的,何止万人,决定不止,真正成就四十三个人,你就想想多么难!六祖以前,任何一个祖师大德会下成就的,没有这么多人,六祖以后也没有。许多祖师我们看到的,他的学生当中,见了性的,大彻大悟的,一个、二个、三个,多的五、六个那就不得了,就很希少,多半都是一、二个,六祖会下四十三个,空前绝后!它那个圆顿,门槛高,我们这些人爬不进去,没用!净宗这个法门,只要具足三个条件,信、愿、行,就成功了。无论什么人,真正相信,真正想到极乐世界,真想见阿弥陀佛,老实念佛就成功了,这种条件我们行!听了之后,想想自己还可以,还没有问题。禅,不行,我们没有办法;教,我们也没有办法;其他的法门,我们遇到了,想想自己的根性,不行,没法子。这个法门可以,所以这个法门古德讲: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漏,真的是无上妙法。
而净宗经典的深奥,也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古德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我们对於《华严经》的深广,虽然不能完全了解,这也听说过,《无量寿经》的深广,跟《华严》是一样的,是中本《华严》。说它作中本,那当然还有个小本,小本是什么?《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教义的深广,也跟《大方广佛华严经》相同,无二无别。我们也略略的体会到了,从哪里体会到?从莲池大师的《疏钞》,莲池大师给《弥陀经》做个注解,叫《疏钞》。他的学生古德,亲自听老法师讲《弥陀经》,做成笔记,把笔记跟《疏钞》合起来,他那个笔记叫《疏钞演义》。我们读了以后,才真正相信,《弥陀经》的教义跟《华严》是一样的,是没有差别的。这是说明圆到极处,顿到极处,顿是快速。
「因行人发心不大」,这就很可惜,行人是修净土的这些人,心量太小了。心量小,大法也变成小法,心量大的人,小法也变成大法,你相信吗?《金刚经》才讲过,释迦牟尼佛著衣持钵,那是什么法?大法,无量无边的大法。由此可知,心量大,点点滴滴、一举一动都是圆满的大法。菩萨无量的行门,法门无量,无量的行门,他在一门里面显露无遗,都表现出来了,这是我们一般凡夫很难体会到的,像须菩提他就知道,他就看出来,真的是至圆至顿,无上妙法。所以我们发心小,太小了,只知道自了,实实在在说,能够知道自了的,就不多。大多数修净土念佛人,他搞的是什么?他是拿这个法门换糖果吃,你说这可惜不可惜。怎么叫换糖果吃?求这一生的富贵,求这一生的平安,求健康长寿,这就叫换糖果吃。你说糟糕不糟糕?他能够自了,不错了,自了是什么?他想出三界。他要往生佛国,这就很难,很不容易!
心量小,凡圣同居土下辈往生;说实在话,这个地方讲的「往生下品」,应该是《无量寿经》上的下辈,不是下下品。我们在经里面读得很清楚,下下品往生的,那是造作五逆十恶极重罪业的人,我们虽然天天也造作罪业,没那么重,所以往生绝对不是下下品,也不会是下中品;下中品是出了家,破戒,造作种种恶业,下品中生。由此可知,我们不往生则已,往生最低的品位,应该是下品上生。如果修得好一点,中辈往生、上辈往生,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罪业不怕,要懂得忏悔。往生品位的高低,固然是与平常修行的功夫有关系;蕅益大师说的,品位高下在於你功夫的浅深,这是平常用功;还有一个忏悔的功夫,忏悔功夫也有浅深不同,你那个心是不是真心、纯心,真诚达到极度的诚恳,那样的忏悔,那个品位不可思议。我们在《观无量寿经》看到阿闍世王,阿闍世王造的罪业是五逆十恶,杀父亲,害母亲,跟提婆达多勾结,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干这个事,那个罪业是阿鼻地狱的罪业。他临终之前忏悔了,知道他错了,真正发愿悔改,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他也往生了。佛在《阿闍世王经》,《大藏经》上有,他往生什么品位?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怎么想也想不到,上品中生。造那种罪业的人,我们平常在经上看,应该是下品下生才对!这是说,下品下生,他真正忏悔,念佛往生的时候,决定能够去的,就看他忏悔的力量,他忏悔的心力大,忏悔的心究竟、圆满。所以,忏悔有程度浅深不同,像阿闍世王的忏悔,可以到上品中生。因此,我们晓得这些事实,明白这些道理,对於那些造作罪业的人,不能轻视,不要小看他,说不定他临终一忏悔的时候,品位还在我之上,平常你要是瞧不起他、轻慢他,到极乐世界见面都不好意思。所以对一切人要恭敬,纵然他破戒造作罪业,也应当恭敬,这是决定正确的。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恭敬心对待人家,每一个人机缘不一样,说不定他在临终一念忏悔,像阿闍世王一样,那真的,品位一下就提升上去了。
这一段说明,学佛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他心就不大,心量一定要大,特别是读《金刚般若 》,一定要以世尊为榜样。换句话说,我就要学世尊那么大的心量,就要学世尊这样圆满的行持。圆满的行持,我在前面都曾经跟诸位报告,就是要做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样子,你记住这句话就对了,这就是佛,这就是大菩萨。不是单单做给几个人看的,释迦牟尼佛表演,是做尽虚空遍法界人的好榜样。我们今天无论自己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不必改,就在自己生活方式当中,自己从事於某一种行业,也不需要改,就在你自己这个行业当中,你要做出典型,做出模范,做出好样子,这就是佛法,这就是自行化他。
【降伏其心,是令妄想不起。使不觉者觉。初发心人,下手只有降伏。古人云:但求息妄,莫更觅真。即是此意。】
尊者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世尊的答,只答覆降伏其心,没有说住。实在说,他所问的三个问题,三个问题是一个意思,世尊在这三个问题里面,只要答覆一个,三个都圆满答覆了。为什么不从发菩提心上答?发菩提心大家不好懂。为什么不从无住答?无住很难体会。从降伏其心,大家印象深刻,也好像比较具体,所以世尊选择这个问题先来解决,怎么样把妄想、妄心伏住。妄心就是不觉。诸位要晓得,觉心不动,如果你要是觉悟了,觉悟了,心是清净的,觉心是清净的,觉心是不动的。不觉是动的,不觉是不清净的,不觉是不平等的。
「使不觉者觉」,就是叫妄念起伏不止的人,要把它息灭掉,恢复到自性清净心。初发心人,我们学佛的第一步,只有从这里下手,无论是哪一个宗派,无论是哪一个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修学的门径,方法不一样,门路不相同,目的是一个,怎样降伏其心。诸位要晓得,目的是一个。所以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你的心就会定下来,不会产生错误的观念,我这个法门好,你那个不好,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就是谤佛、谤法、谤僧。你说那个法门不好,法门统统是佛说的,你不是谤佛吗?古今中外依照这个法门修行的人很多,那你不是谤法吗?许多人用这个法门修行证果了,那你就是谤僧,所以决定不能这样说。只可以说,那…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