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個法門適合他,不適合我。就好像藥店裏很多藥物,不能說它不好,它都能治病,有一些藥物不能治我的病,能治他的病。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不會謗法,就不會輕視與我所修不同的法門,不敢輕視,不但不輕視,而且要尊重、要恭敬,他有能力,他有智慧,他可以修學那個法門,這是一定要明白的。否則的話,你修得再好,你還批評其他的人,批評其他的法門,說老實話往生都去不成,爲什麼?因爲你毀謗大乘,你謗法,這個罪很重,會障礙你往生,何況起心動念,我們的心地汙染、不清淨、不平等。《無量壽經》經題上,就把修行的原則教給我們,「清淨、平等、覺」,經題上就教給我們了。所以我們看一切法門,要用清淨心去看,要用平等心去看,用覺心去看,都要尊重供養,這是正確的。

  所以,盡管法門不一樣,都是降伏妄想。禅宗,禅宗教你打坐,打坐的目的在哪裏?把心定下來,降伏妄想。教下教你讀經,現在教下跟從前不一樣了,以前學教不簡單。你要學天臺宗,你一入門,老師父就把《法華》叁大部給你,這是天臺宗根本的經典,《法華經文句》、《法華經玄義》、《摩诃止觀》。這叁大部,從前那個線裝書堆起來有這麼厚,一堆,要叫你統統背過,你要沒有能力背,你沒有資格進講堂。爲什麼?講堂聽講經,不像我們現在有經本,沒有經本,老和尚講到第幾卷、第幾頁、第幾行,大家都背過了,都清清楚楚。現在印刷術發達,印書方便,每個人都可以有一本,從前沒有。從前經典只有在藏經樓,只有一部,寺廟裏人再多,經典就一部,所以讀經要去抄,在藏經樓上,本子借出來自己去抄,沒地方買。現在人福報大,經典一印,印幾十萬本,人手一冊。從前大家把經典寶貴得不得了,很難得,很希有!他有尊重心,我們現在尊重的心沒有了,所以我們的成就不如古人,古人真的恭敬。所以說出第幾頁、第幾行都曉得,統統背過了,老師也背過的,學生也背過的,這才有資格到講堂來聽經。

  那個時候叫五年學戒。修行一入山門,不管你是出家、在家,從前在家人在寺廟裏面修行,用功的很多,優婆塞、優婆夷帶發修行,常住在寺廟裏面,跟出家人的生活一樣,五年學戒。初進去這個五年,你沒有資格到講堂聽經,你也沒有資格到念佛堂念佛,也沒有資格去聽講、參禅,都沒有資格,這五年幹什麼?服勞役。寺院大衆人多,有許多工作要做,你要去做工,分配你工作,你去做工;做工是修福,你不能沒有福報,修福。工作之余你自己去讀經,都把它念背,意思不要去管,先去念背,這是做第一步的工作,五年學戒是做這個。我們在《壇經》裏面看到,六祖惠能大師進了山門之後,分配到槽房裏面去工作,槽房等於是廚房的下院,這裏面是劈柴舂米,他做這個事情。我們曉得那個時候五祖的道場住衆有叁千人,叁千人吃飯,那個時候燒柴火,米是要舂,不是像現在用機器,你就曉得多少人在那裏做工作。那是做苦工,這個工作一般都是五年。能大師是一個天才,傑出的人才,再來人,不是普通人,八個月就開悟,他就走了,他在那裏幹了八個月。這是初入佛門第一個階段的修學,在這個地方把你過去那些煩惱、習氣,在工作當中磨掉;把你的妄想、雜念,用讀經的方法把它讀掉,很好,辦法很好,讀經的目的在此地。

  我們念佛,也是把妄想、雜念念掉,豈不是方法不一樣,目的都是降伏其心嗎?用的方法不一樣,有人用持咒,有人用靜坐,有人用讀經,有人用念佛,這舉幾個例子,方法多的是。目的何在?都是降伏妄念,這是諸位必須要記住。然後才曉得,我們修行修的是什麼,就是把妄念修掉,沒有別的。修行有沒有功夫?得不得力?就在這個地方去勘驗、測驗,看看我今年跟去年比一比,妄想少了,那就有進步;如果今年跟去年想想還差不多,那你這一年就空過,你這一年沒進步。如果說我不學佛妄念還少,學了佛妄念更多,那你就大錯特錯,你完全走錯了路,你路子沒有走正確,不是理論上錯誤,就是方法上錯誤,才會産生這樣的一個效果。假如方法正確、理論正確,一定是煩惱逐步逐步的減少,心地一天會比一天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所以說煩惱少、智慧多,這才是功夫得力的樣子。

  我也常常遇到一些同修來告訴我,他說他念佛、讀經,讀了幾個月,有人讀了一、兩年,妄想、雜念還是很多,他懷疑了,開始懷疑了,來問我:好像沒什麼效果!其實不然,確實有效,你那個功夫還不到家!不要懷疑,繼續努力,你就收到效果。如果起了懷疑的心,你的功夫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你要想看到效果,很困難,很困難!這個法門,實在講應用在所有法門都相通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無論用什麼功夫,記住這個原則,那就沒有不成功的。必須知道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不是這一生養成的,多生多劫無量劫來養成這個煩惱習氣,這個東西真是根深蒂固,我們今天才學幾天佛,才學幾個月,才學一、二年,就想把它轉過來,哪有那麼簡單!如果是那麼簡單的話,學佛的人不個個都成佛了?沒那麼簡單。所以真正有成就的人,那就是佛法裏頭說的有善根、有福德。什麼是善根?不懷疑是善根,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路子選正確了,不再懷疑,善根!不夾雜、肯努力,那是福德,那個人真有福,他這一生決定成就。我們懷疑,我們想退轉,進進退退,這個自己要覺悟,我們的善根、福德很淺,不夠深厚。不夠深厚不怕,現在可以培養,我只要努力,只要認真努力,我可以培養,我可以將自己的善根、福德達到這個水平,這一生當中也能成就,不可以自暴自棄。凡是能夠努力發憤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所以一定要有智慧,要曉得我們修的是什麼,古人這兩句話,實在講是把我們從妄念的根本上拔除,「但求息妄,莫更覓真」。爲什麼?你要是想真,又是個妄想,我們要除妄想,怎麼可以在妄想上再加妄想?譬如有人問我,我常常碰到,法師:我念佛幾時能得一心?他念念想得一心。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你沒指望,你這一生當中不會得一心。他說:爲什麼?因爲你有一個一心的妄念存在,你就得不到一心。不可以!這個念頭沒有了,你就是一心,還有一個求一心的念頭在,那你怎麼能得一心?我說的都是老實話,沒指望,一定要曉得。所以說「莫更覓真」,絕不求真,妄的去了就是真,妄的去了再想一個真,那就變成妄。所以前面講,上求佛道,不能有上求佛道這個念頭,有上求佛道的大願,不能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求不到。所以告訴你,實無所求、實無所度,把這個念頭息掉,只要去做,自自然然就圓滿成就;都是這個意思。

  【不但初發心,實則自始至終,亦只有降伏之功。乃至成佛,亦無所住。】

  經上講的無住這個原則,是徹始徹終的,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成佛,都是這一個無住,一個原則、一個道理。盡管用的方法不一樣,我念佛,他參禅、持咒,方法不一樣,原理、原則一定是完全相同,我念佛不住念佛的相,參禅不住參禅的相,持咒不住持咒的相。現在爲什麼參禅的人,看念佛的人看不順眼,念佛的人看持咒的人也看不順眼,什麼原因?著了相,如果統統都無住的話,心就清淨、平等,大家相處一堂就歡喜了。就是因爲著相,著相就盲修瞎練,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搞真的大家相安無事,搞假的又打得頭破血流,那就沒法子,假的裏頭有沖突、有意見,真的裏面沒有,真的裏頭心都清清淨淨。一直到成佛,你就守住這個原則,就修的是這個東西。穿衣不著穿衣的相,吃飯不著吃飯的相,工作不著工作的相。不著工作的相就不會累,做得再多都不會累;他爲什麼會累?因爲他著相。處事待人接物統統不著相,那個日子就很好過,就很自在、很美滿,遊戲人間,像諸佛菩薩一樣,得大自在。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這是講到究極之處。

  【除降伏外,別無進修方法。】

  這是一定要牢牢記住的。我們今天讀《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要不著相,不著相你念的功夫就得力。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希求,只求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淨宗跟般若 不一樣的地方,就這麼一點點。只求往生極樂世界,你要能這樣去做,你往生的品位不是上上品也在上中品,不會在上下品,這品位就高了,爲什麼?因爲你心清淨平等覺。

  前面世尊提了一個綱領,下面就是細說,要解釋了。應如是降伏其心,如是指的是什麼?底下舉一個例子。

  經【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這幾句,不僅是叁界六道一切衆生包括盡了,就是連聲聞、緣覺、菩薩也不能超過其外。換句話說,九法界有情衆生盡在其中,我們發心要發這樣的大心。

  經【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這是佛非常具體給我們說明,應如是降伏其心,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妙極了。我們要懂,要徹底明了,要學,我們這些妄想、雜念就能伏得住,念佛功夫就得力了。這些文的名相術語,普通的我們都省掉,都不要解釋,以免耽誤時間,一般很容易能查得到的。

  【緣合現生,緣散即滅。當體即空,了無所得。】

  這是說明九法界依正莊嚴的實相,「依」是環境、生活環境,「正」是身體,從菩薩一直到地獄,都是因緣所生。緣,我們現在人講條件,衆緣和合,許許多多的條件合起來,這個現象生出來了。緣合就現生,現是現象,這個現象出現,生出來了,出現了。緣散即滅,緣不可能永遠合。合的時間長短,有一個力量在操縱它,在凡夫叫業力,業力在操縱它合的時間長短;諸佛菩薩是願力,過去在因地當中,他發心幫助一切衆生這個願力;這是一切現象聚合時間長短的主宰的力量,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以我們人來說,我們一個人的壽命不相等。壽命是什麼人主宰的?不是閻羅王主…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