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集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7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六面,倒数第五行,从第二个小节看起。

  【世尊是总号,称呼时用之。称佛则表果德。称如来则表性德。】

  这三种称号,在本经随处都可以看到。为什么要用三种称号,一种岂不是更简单吗?何必要用三种?称号里面也含著有许多的意思在,我们明了之后,才晓得《金刚经》字字句句都含义无限的深广,从这些地方能够体会,这才得真实的受用。「世尊」,世是世间、人间天上。佛的身分是老师的身分,叫天人师,佛的十种称号里面有天人师,佛是以老师的身分出现在三界六道。三界之中,唯有师道最尊。中国古人都知道尊师重道,唯有师道最尊。因为父母生我们这个肉身,肉身得自於父母,身命,可是智慧得自於老师,慧命是老师帮助我们的。因此在世间法里面讲,恩德最重的就是父母、师长这两个人,父母、师长,这两个人的恩德是相等的。

  古礼里面,我们处处都能够见到。譬如,最普通我们见到称名,现在已经没有这个礼节了。古时候,男子满二十岁行冠礼,冠礼就是戴帽子,戴帽子就是代表他是成年了,是大人,不是小孩了,在社会上大众对他要尊敬,不可以把他当小孩看待。行冠礼之后,他的名不能称了,不能称他的名,要怎样称呼他?同辈分当中的这些兄弟、同学、朋友,大家送他一个字,字就是别号,送他一个字,这是从行冠礼那天起,大家对他称字不称名,这是对他恭敬。所以古时候有名、有字,名字是两个,不是一个,有名、有字。女子也一样,也有名、有字。女子十六岁行髻礼,就是梳头了,表示成年了。冠礼之后,这一生当中唯一叫他名的就是父母,他的伯叔、他的祖父,对他都称字,都不称名,这是对他尊敬,唯独父母称名。另外一个称名就是老师,老师一生称他的名,这就说明老师的地位跟父母是相同的。父母过世了,要服丧三年,就是带孝三年;老师过世了,也是心丧三年,不穿孝服,叫心丧三年。从这些地方看出中国古代的社会,对於老师非常尊敬,何况佛是天上人间的导师,所以尊称为世尊,世间最值得人尊敬的一位师长,称佛称世尊,这是总号、总称。

  别号里面有十个意思,在此地这十个称呼,我们在这里也都省略了。这里头有两个,一个是佛,一个是如来,这是十号里面的两种。本经里面称「佛」,是从他修行证果,他证到圆满的佛果,是从这上说的;换句话说,是从事相上讲的。如果称「如来」,那就不是从相上讲,是从本性上说的。所以有的时候称佛,有的时候称如来,我们一看就晓得了。譬如,这段经文里面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个地方不是说佛善护念,说如来,如来是真如本性里头本来就如此,这不是从事相上说,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读《金刚经》必须要知道。不仅《金刚经》如此,在一般大乘经上,大概都是有这个意思。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世尊入城还园】

  到舍卫大城去乞食,托钵回来之后,回到只树给孤独园。

  【如如不动】

  他人是动了,从住的精舍到都市里面走了一圈回来,我们晓得一个往返有十几里路,大概也要走一个多小时。不动,心不动,虽然这一趟往返,从来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当然更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如如不动。

  【密示住心,以身作则。】

  密,不是秘密。密是什么?他没有说话,他没有说,完全在日常生活当中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从事相当中去体会、去领悟、去学习,这个叫示,示是示现。

  【正是加护忆念】

  须菩提尊者所说的善护念、善付嘱,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显示出来了,这个意思很深。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学佛无论在家、出家,就是要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样子,我们能够常常存这个心,为一切众生的典型,为一切众生的模范,做出来给大家看,这就是护念一切众生。用现代的话来说,潜移默化,潜移默化就是此地讲的密示,佛这样教我们,我们也这个样子教化一切众生。心量要大,我们教化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要有这样大的心量,与性德就相应了。有这样的心量,广大心、清净心、平等心,才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心心相印!这是真正去做,自己一定能够体验得到,这叫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受用。

  【食讫宴坐】

  吃完饭之后打坐。

  【一念不生】

  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出来了,世尊是一切时、一切处,行住坐卧,都能保持住如如不动、一念不生,这就是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凡夫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叫凡夫。凡夫跟佛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在这里看出来了。凡夫要想学佛,就学这个,都在日常生活当中!

  【密示降心】

  教导我们如何降伏妄心,妄心就是念头、妄想、杂念,佛这样教给我们降伏的方法。

  【令众取法】

  这句话的意思,叫大众效法佛陀,向佛陀学习。

  【正是托付谆嘱】

  前面讲的善护念,是对所有一切学佛同修而说的,甚至於包括还不相信佛法的一切众生,佛没有不护念的。付嘱那就是佛的学生,对学生才有吩咐、才有嘱咐,没有学佛的,那对他嘱咐是没有用的,他不能接受。嘱咐就是教导,教你怎么学,就像佛日常生活当中这个样子,学会了,那就行了。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如果把它看作两桩事情,那就错了。释迦牟尼佛生活当中,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自行化他,我们在生活当中也要这样学法,这就对了。

  【以身教不以言教】

  完全做出来,这才叫真正的受用。

  【随时随处,无不为菩萨正觉模范。此真所谓善,须菩提今日始看出而叹为希有也。】

  佛为菩萨,哪些是菩萨?所有学佛的弟子都叫菩萨,只要你发了大乘心,我今天发心来学佛,我愿意作佛,我要求生净土,动这个念头的人,就是菩萨。不一定要去受菩萨戒才是菩萨,受了菩萨戒而不发菩萨心,还不是菩萨!真正发了菩萨心,没有受菩萨戒,佛菩萨承认你是菩萨。真正向佛学习,就是在一切生活当中,我们在这里得到修行的纲领,在生活当中,保持著如如不动,一念不生。这就是《金刚经》末后开导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只要学到这两句,那你就真的学佛了。在一切时、一切处,无论做什么,保持著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他有愿,他的愿是给学佛的人做一个模范,给求正觉的人做一个好样子,这一点要特别留意,这才所谓是善,真正善巧到了极处。须菩提见到了、明白了,当然就会效法,就会学习。再看下面一段经文,第五段,接著尊者向世尊提出请教:

  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本经分前后两部,三十二分里面,分得很清楚,前面十六分是上半部,后面十六分是下半部。下半部一开端,尊者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话跟这个很相像,只有几个字颠倒了,颠倒了意思就不相同。所以有一些流通的本子《金刚经》,前后问的问题是一样的,那个讲不通,一样的问题,前面问过了,后面何必还要再多事?所以,后面问的时候,这个地方是「应云何住」,后面问的是「云何应住」,四个字完全相同,就是顺序颠倒了一下,那个味道就完全不一样,意思完全不一样。古本里面是正确的,江味农居士依照古本把它订正,这个意思绝对不相同,所以它没有重复。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算不算善?佛的经典有大乘、有小乘,大小乘经典里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的标准不一样,这是必须要知道的。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成佛,要成佛先要符合佛要求的标准,也就是说,我们要有条件做佛的学生,善就是条件。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把这个标准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第一,人天善,现在有很多人讲,提倡人间佛教,也不错、也很难得,这是所谓五乘佛法,五乘是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人天善,佛讲了四句,第一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孝养父母是不是对父母衣食样样都照顾到,这就能算孝了吗?没有。诸位要晓得,孝养父母是从学佛开始,一直到你成佛都不能离开。为什么?要把孝养讲得圆圆满满,成佛才能做到。因为不仅是供养衣食住行,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叫他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才叫孝!这个孝还不究竟,学了佛的人知道,一定要劝父母念佛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他真的往生了,这才算是孝。假如父母还在六道里搞轮回,那叫尽什么孝?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学佛,在家里就要做一个好榜样,叫一家人看到你都欢喜,你劝他念佛,他才肯相信。你学佛了,在家里头这个样子怪,那个样子怪,家里人总是看不惯,天天闹别扭,怎么能叫家人信佛?家人不但不信佛,而且还在亲戚朋友当中宣传,你们要小心,千万不要叫小孩学佛,学佛就坏了,这叫你父母家人反而造了口业,这叫大错特错。家人或者很固执、不明理,怎么办?普贤菩萨不是教给我们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要能顺父母,要能顺家人。譬如,最常见的家里面生活起冲突的,你学佛了、吃素了,家里的人吃肉、吃荤,这一下就麻烦大了,天天吵架,天天彼此看得都不顺眼。你说家里人造业,杀生造业,家里人说你奇奇怪怪的、不通人情。佛法要开智慧,佛法要通人情。你要能够随顺,随顺,逐渐逐渐去感化他,渐渐去启发他,让他明了素食也有营养、也健康,他就欢喜了。开始千万不要拿佛经里面这些话,吃它半斤,将来要还它八两,还要威胁他,那人家怎么能接受!不可能接受的,根本就是要打架的。先要从卫生上说,大家都很重视卫生,从卫生上面去启发他,去启示他,让他多想想。

  现在这个社会…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