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前面我們談到,應機施教,就好像醫生、大夫給人治病一樣,應病與藥,你害的是什麼病,我給你什麼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衆生,這個時代是一個大時代,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我們就以這一萬二千年做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裏面的衆生,大毛病是沒有慈悲心。換句話說,大毛病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損人利己。所以佛的名號上,標上一個釋迦,「釋迦」的意思,用我們中國話來說,就是慈悲的意思,翻作能仁、仁慈,我們要以仁慈的心,看待一切衆生,這是釋迦的意思。另外一個大病,我們的心不清淨,妄想很多,執著很重,心不清淨,所以佛的名號上用一個牟尼,「牟尼」就是清淨的意思、寂滅的意思。所以念到這個名字,我們要修清淨心。清淨心怎麼修法?《金剛經》上所講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名號。「應無所住」就是牟尼的意思,「而生其心」就是釋迦的意思。釋迦教我們生仁慈的心,牟尼教我們心地清淨寂滅、應無所住;「無住生心」就是釋迦牟尼,千經萬論不離這個宗旨。

  世尊真的是苦口婆心,種種善巧方便教導我們,提醒我們。我們要會聽,聽了之後,要能夠會歸自性,這才有用處。一個法子會了,樣樣都要會,那才行;這一個會了,那一個不會,那你不算是真會。你們看到我,叫我淨空法師,你的心淨了沒有?空了沒有?你能夠從這個名字上,馬上會歸,你就得受用。如果你認爲淨空法師是那個人,與我不相幹,那你一點受用都沒得到。所以你就曉得,一法通了,一切法都通。世間哪一法不是佛法?都是佛法。如果你不會,《金剛經》、《彌陀經》、《華嚴經》、《法華經》,哪一法是佛法?都不是佛法。會了都是,不會都不是。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舍衛國】

  是當時釋迦牟尼佛講經的一個都會,舍衛大城。舍衛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豐德。注解我們念一念:

  【寂照圓融,自性圓具之豐德。】

  這個都市爲什麼有這麼好的一個名稱?「豐」是說它物産豐富,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個都市可能在當時是印度一個經濟中心,經濟很發達,非常富有,所以用豐。「德」,用現在的話說,文化水准很高,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很多。換句話說,舍衛兩個字的意思在今天來講,是經濟文化的大都會,是這麼一個意思。我們看到這個地名,也要把它會歸,我們自性裏面有無量的智慧,這是德;有無量的能力,那是豐。正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我們的真心本性裏面一樣都不缺。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是德,德相是豐,我們自家本具。

  所以前面說「寂照圓融」,寂則是豐,照則是德。照是智慧,寂是清淨心。寂是體,照是用,但是照也可以說是體,寂也可以說是用,寂跟照互爲體用,因爲它是一而二,二而一,它是一樁事情,一體之兩面,所以可以互爲體用。到什麼時候,我們寂照的性德能夠透露出來,能夠得到受用?先從寂下手,菩薩六波羅蜜也是這個順序,禅定後面是般若 ,禅定就是寂,般若 就是照,我們要這樣去修法。我們念佛實際上就是用這個功夫,念佛的目的,是要達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見性,一心不亂就放光明,就能夠照見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修功的總原則、總方向就是這兩個字。世尊以無量的方便教導一切衆生,方便雖然多門,方向是一個,目標是一個,這就是總的方向,總的目標。所有一切方便門,都是從寂照裏面開出來的。所以讀到舍衛,要會歸到自性之豐德。

  【只樹給孤獨園】

  這是世尊講經場所之所在。猶如我們今天在此地講經,今天不是在舍衛國,是在新加坡,不是在只樹給孤獨園,是在佛教居士林。這個道場爲什麼叫只樹給孤獨園?這裏面有一段很長的故事。我們把這個統統拈掉了,因爲講故事要講一個鍾點,沒什麼意思,浪費時間,諸位可以參考,這個參考的書很多很多。是只陀太子,舍衛國的只陀太子,跟須達多長者兩個人,發心提供這個道場,供養釋迦牟尼佛跟他的弟子們,在這個地方修行弘法,兩個施主。

  原本發起要邀請佛陀到舍衛國來講經弘法,就是須達多長者。須達多的外號,人家叫他給孤獨。因爲他很慈悲,家裏面很富有,常常照顧貧窮孤獨之人,這是一個大慈善家,所以人家送他這個別號,不叫他的名,給孤獨長者,都這麼稱呼他,這是對他很尊敬、很贊歎的一個稱呼。他邀請釋迦牟尼佛來,但是世尊的常隨衆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加上世尊,一千二百五十六個人。這麼大的一個團體,不是接待幾個人,要接待這麼多人,一定要找一個相當寬大的地方,來供養佛,這才表示尊敬。

  長者到處去看了一看,就看中太子的別墅,太子別墅是花園別墅,很寬敞,園林也很美,房屋也夠用,一千二百人住下去,可以住得進去。就跟太子商量,買他這個別墅來供佛。買的時候,太子就問:你買我這個幹什麼?他說:我要供養釋迦牟尼佛。太子也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何人,也不知道,就跟他開玩笑,聽說你家裏黃金很多,我這個園子賣給你可以,你黃金鋪多少,我就賣給你多少,黃金鋪地。

  給孤獨長者他就很認真,回家開倉庫搬黃金就來鋪地,太子一看到這個情形非常驚奇,就問他:釋迦牟尼佛到底是什麼人,你肯花這麼大的代價去請他?他就把釋迦牟尼佛簡單跟太子介紹,太子聽了很歡喜,功德我們兩個人做,不可以你一個人做。給孤獨長者說:「不行,我要一個人做,我家裏黃金還夠,可以鋪滿你的園子。」太子一想沒法子,他說:如果你不讓我參加,好!我地賣給你,這些樹木花草是我的,你要不肯和我合作,我全部把它砍光。一砍光變成荒地,那就沒意思了。給孤獨這才答應,好,我們兩個人合作,只樹給孤獨園,只陀太子的樹,園是被給孤獨長者買去了,兩個人做這個功德,做得都非常歡喜。

  「只陀」這個名號,也是梵語,意思是戰勝。是國王在一次戰爭裏面打了勝仗,宮廷裏面來報告,皇後生了一個小孩,所以他很歡喜,給他取名叫只陀,戰勝的意思。我們看了只樹,只陀太子的樹,就曉得只陀是戰勝:

  【戰勝五陰魔障】

  五陰是色、受、想、行、識。世尊在《八大人覺經》裏面告訴我們,魔有四大類,四種:第一種就是五陰魔,有煩惱魔、死魔、天魔,這四大類。修行人如果不能克服四大類的魔障,你就沒有辦法逃過魔掌,換句話說,你就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回。魔的範圍就是六道輪回,超越六道輪回,那你是脫離魔掌,你才算是戰勝。在今天我們讀了許許多多大乘經論,唯一有效的方法,對我們來講,有把握了生死出叁界,唯有念佛求生淨土。如果不念佛求生淨土,諸位想想,五陰、煩惱、死魔、天魔難纏,沒有法子,鬥不過它,這個是事實。幸好有個帶業往生的念佛法門。「紹隆佛種」,紹是繼續,我們要把佛陀的慧命繼續下去,弘法利生。自己依教修行,又能夠把佛法說給別人聽,像本經所說的:爲人演說。「則是自性之只陀太子之功德林也」,這個樹林是功德之林。

  【給孤獨園】

  給孤獨,好,這個名字非常之好。

  【昔日離家遠走,今返家園,承受家業,衣裏明珠,不勞而獲,即性德也。】

  這前面幾句話,是《法華經》裏面的意思。佛講《法華經》,做了一個比喻,比喻一個小孩離家出走,在外面受盡了很多苦難,把自己老家也忘掉了。但是他的父親認識他,他流浪久了,不但家不知道,連父親也不認識了。父親把他找回來,不能承認他是兒子,承認兒子嚇死了,他不敢承當,就雇他來做工,慢慢提拔他,慢慢讓他知道這是他自己的家,知道這個老板就是他的爸爸,這個樣子才能接受他的遺産,這是《法華經》上的比喻。

  實實在在講,釋迦牟尼佛是比喻我們,我們的情形就跟經上講的一模一樣。我們的老家是什麼?真如自性,這是真的。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不認識自己了,把這個假相當作自己,這個假的幻相當作自己的家園。禅宗裏頭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是你自己,忘掉了,迷失掉了。諸佛如來是我們的慈父,他今天來召喚我們,我們接受佛的教誨,這就是返回家園。要緊的是回頭,從哪裏回頭?從五欲六塵裏頭回頭,從名聞利養裏面回頭,從六道生死輪回回頭,這才行。要緊的是要知道回頭,一回頭就成就了。像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反聞就是回頭,用一個聞做代表,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統統回頭,回頭是岸。

  「承受家業」,承受如來家業,爲什麼?如來家業是自己的,是自己真如本性裏面所現的,不是外來的,也不是別人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己真性變現之物,哪有外來的。「衣裏明珠,不勞而獲」,這也是比喻,迷的時候,在六道裏面,就像貧窮之人受盡苦難,自己有無價之寶不曉得,忘掉了。藏在衣服口袋裏面,原來有無價之寶,忘了,到外面去討飯吃。被一個明人指點:你何必這麼苦?你衣服口袋裏有無價之寶,拿來你一生受用不了。口袋裏摸一摸,果然不錯,是有。你看,那個貧窮苦難不就冤枉受了嗎?這是比喻我們在六道輪回受這些苦難,冤枉受!我們的無價之寶在哪裏?大家讀過《楞嚴經》就曉得,就在六根門頭。所以禅家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那就是自家的無價的明珠,那就是自己的真性,這個是性德,都是說的性德。

  【大比丘,大指大悲大願。】

  在相上講,這是屬於大乘比丘,他不是真正的小乘,小乘不能接受如此的大法,圓頓大法,所以是大乘的比丘,大悲大願。

  【比丘謂遠離塵垢】

  比丘在此地取意,取清淨之意;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取這個意思。

  【衆】

  這個衆,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團體、社團,古時候印度就稱之爲衆。我們在受叁皈的時候,皈依僧,衆中尊。因爲僧衆,僧衆就是出家人的團體,出家人這個團體叫僧衆。釋迦牟尼佛弟子這個社團,這樣的社團,這樣的一個團體,它在世間所有一切團體裏面是最尊貴的…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