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最值得人尊敬的,這叫衆中尊。爲什麼值得人尊敬?這個團體每一個分子都守法,都守規矩,遵守佛的六條戒律:六和敬。換句話說,我們遵守六和敬,這個團體才叫做僧團,才是所有團體裏面最值得人尊敬的。六和敬,後面還會說到,就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是佛爲我們大衆在一起,製定的六條戒律,一定要遵守,遵守這六條才叫做僧團。
【理事和合】
這六條是事和合,同證真如、同證涅槃這是理和合,大家同在一起生活、修學,是一個共同的目標。
【千二百】
這個數字代表「圓滿功德」,這是取《楞嚴經》上的解釋,《楞嚴經》上講圓滿功德是一千二百。它分配做四方,我們眼大概只能看到兩方,後面看不到,所以眼的功德只有八百。耳後面能聽到,耳的功德是一千二百,是圓滿的,圓滿功德。
【五十五,代表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覺。】
這是菩薩修行的位次。好像念書一樣,從一年級要念到五十五年級就畢業了,畢業就成佛了。我們這樣子體會,一千二百圓滿功德。如果會修的,圓人修持跟一般人不一樣,圓人他會修,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華嚴經》上所說的,任何一位都圓滿含攝一切位。譬如,初信位菩薩裏面就有等覺菩薩的功德在其中,證到等覺,也沒有把初信菩薩遺漏。它的的確確是圓融的、是平等的,這個教義才圓滿。
我們讀經讀到這個,要向這些地方去體會、去學習,把我們的觀念改正過來,使我們起心動念,念念都與佛法相應,與佛法相應就是與自性的性德相應。這一點特別要了解,如果不了解,你所能夠得到的受用,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不了解,你所學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東西;如果明白了,聽到釋迦牟尼佛講的,是學我自己的東西。換句話說,我們迷惑顛倒,性德沒有能夠顯露出來,藉著釋迦牟尼佛的言教,把我們的性德都引發出來了,那受用不一樣。
後面,諸位翻過來,第叁面,看十六節,這裏我們做一個總結。證信序裏頭所說的,「此節證信序經文所表」,它裏面所含示、所表現的意義:「謂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即是。」從「如是我聞」到「千二百五十人俱」,全都會歸在自性上,都能把性德顯示出來,真的是當下即是。「果能破障返聞,則自性佛現,而興大悲大願。」興是興起,我們常講發心,發大悲心,立成佛度生的大願。「遠離塵垢」,塵垢是煩惱,妄想、煩惱一定要把它舍棄,這個東西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這是一定要認識清楚的,一點好處都沒有;弊病那就是說之不盡,我們無量劫來生死輪回都受它的害,今天一定要覺悟,徹底的覺悟,要把它放下,遠離就是放下。「理事和合」,我們跟諸佛菩薩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這是理和;與一切大衆相處,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誡,修六種事和。我們的身心自然清淨,自然安樂,清淨安樂都從和合當中得來的。「圓滿諸菩薩之修德」,修德有功,性德就現前。「而與世尊心心相印,光光相照。」這兩句諸位有沒有體會?如果我們讀前面這段經文,真正能領會到它的義趣,應該有相當深刻的領會,就是現前,就是當下,跟釋迦牟尼佛真的是心心相印,光光相照,我們沐浴在一片佛光之中。
「則見此序境相」,看到序文裏面所說的境界,「爲非相而見如來矣」。《金剛經》說「即非、是名」,這一段你在這裏面看到,證信即非證信,那你就見如來了。怎樣看到證信即非證信?回歸到自性上,即非證信序。「一部經文所說,總不外此意」。「學者當於一切時、一切事、一切境」,境裏面有兩種,一個是我們生活環境、物質環境,一個是我們生活的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就用這一個字來代表。「皆如是體會得,則動靜一如,無往而不是矣。」那就行了!我們修功樣樣都如法,真的穿衣、吃飯都是圓滿的佛法,這樣我們才真正生活在如來所說妙法之中。要以本經,我們生活在金剛般若 之中。那不是如來,至少也是法身大士,絕對不是普通人,都是當下即是,就在現前,要我們自己敢承當,自己能直下承當,那就對了。證信序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這一段是第二段,是本經的發起序。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這樣希有甚深的大法,發起在極平常的生活之中,它含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我們讀經文:
經【爾時世尊食時】
吃飯的時候。六道衆生哪一個不吃飯?有不少人一天叁餐還不行,還要加幾道點心,晚上還要吃宵夜。可見得什麼事情都會忘掉,唯獨吃飯不會忘掉,用這個事情來發起,最妙不過了。最平常的事情,最不會忘記的事情,用這個來發起,世尊吃飯的時候。
經【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
世尊當年在世,出家人的生活方式都是托缽,而且並沒有好的房屋居住。那個時候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就是中午吃一餐,出去托缽;晚上睡覺,隨便哪一個樹下,他們都是打坐,在樹下坐一晚,休息休息。世尊在戒律上定得很嚴格,樹下只可以一宿,不能住兩晚,明天要找另外一棵樹,不能在老地方。因爲有些大樹很好,你貪愛,每天都到這裏來,就起了貪心,佛是把你貪瞋癡統統打斷掉。樹下只可以一宿,不能夠二宿,佛這個方法好!對治我們貪瞋癡的病根,就用這個方法。釋迦牟尼佛自己也做個樣子給大家看,學生就心服口服,老師也是這樣的。乞食一定衣服穿得整整齊齊、幹幹淨淨,走路也走得端莊,我們今天講風度、風采。這樣入城托缽,讓一般人見到都生恭敬心,都對出家人生敬仰之心。他們雖然是托缽的,真正是有道德、有學問,對這個世間五欲六塵,絲毫都不貪染,他這個就是教化。
經【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佛出去托缽用平等心,托缽的時候只托七家,按著順序一家一家的托,只有七家。如果缽裏裝滿了,就不再到第二家。如果缽裏頭很少,不夠吃,再托第二家,再到第叁家,到七家缽裏頭還不滿,不可以到第八家去,那就變成貪心了,就不可以了。「次第乞」,平等、公平,不可以挑剔。那一家有錢,他們家吃的東西很好,天天到他家去托;那一家很窮,沒有東西吃,吃的東西很差,我們就少到他家去,你生這個心就不好,這個心就不清淨、就不平等。所以佛的製度是次第乞,生平等心,在這個地方培養平等、培養清淨心。連生活統統都是修行,都是斷貪瞋癡,都是成就戒定慧。
經【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你看,平常事情。釋迦牟尼佛、當時出家人,一天到晚就做這個事情,他們就這種生活方式。這個生活方式裏面,就圓滿修了六波羅蜜,就圓成佛道了。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表演這套修行的方法,我們從這裏去體會,從這裏去學習。你現在是怎樣的生活方式,就在你生活當中,修六度萬行;就在你自己生活當中、工作當中,成就圓滿的菩薩道,不必要改行。釋迦牟尼佛這樣修行托缽,我也跟他一樣,那你就錯了。你現在是某一種身分,從事某一個行業,做某一種工作,就在本位上學釋迦牟尼佛的理論與方法,學了馬上就會用,用了馬上就得好處,這快得不得了。佛法真實的利益受用,立刻就得到。我們看底下的注解:
【出家本爲度衆】
因爲世尊示現的是出家人,出家人的目的是度衆生,學佛總目標是要成佛,是要自度度他。在家人,在家是身在家,心要出家。出家,在佛法裏面講有四種,四種出家。第一種、像釋迦牟尼佛跟菩薩們,「身出家,心也出家」;對於這個世間一無所求,統統放下了,身心都出。第二種人,「身出家,心沒出家」。身出家了,是出家人的樣子,心裏面還有世間五欲六塵,還有名聞利養沒放下,身出心沒出,這個沒用處的,不會有成就。第叁種人,「身沒出家,心出家」。行!可以成菩薩、可以成佛,在家的菩薩;在家可以從事各行各業,都不礙事,都是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五十叁參,五十叁位善知識裏面,有經商的、有做工的、有作官的、作帝王的、作宰相的,也有作將軍的,各行各業都有。就是說明這個社會在家大衆,但是他們心出家了,心裏面對於世間所有一切,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他們也統統放下了。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他一切照做,心裏頭沒有。所以他是真的菩薩,他是真的佛。
跟釋迦牟尼佛同時代的維摩居士,那就是佛,他是在家佛。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十六正士,賢護等十六正士,在家菩薩。那十六個人都是等覺菩薩,他們的地位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都是平等的。所以菩薩,在家比出家多。在中國,中國的佛法有四大名山、四大道場,四大名山我相信你們不少同修都去參訪過,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教化衆生的場所。四位菩薩裏頭只有一位菩薩是出家的,現出家相,地藏菩薩。你看,觀音菩薩在家相,文殊、普賢都是在家相,只有地藏菩薩一個是出家相。說明在家學佛,作菩薩作佛都不難,都能成就,不一定要出家,但是心要出家。心要出家,心要度衆生。你就在你自己本行裏面去度衆生,去行菩薩道,那就沒錯了。你是經商的,商場就是你的道場,跟你生意往來的,你都要度那些衆生,你要發這個心才行,不發這個心你就不是菩薩。如果你在家庭,你是家庭主婦,你那個家庭裏面父母、兄弟、子女都是你度生的對象,你要度這些衆生,家庭就是道場。菩薩所在之處就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都是自行化他的道場,不一定要到這個地方來才算道場,那你就錯了!道場要修道,道怎麼修法?
【須先斷惑】
這個要記住,決定不迷惑。什麼叫不迷惑?不要被外面引誘,這一引誘你就迷惑了,絕對不爲外境誘惑。常常記住佛在《金剛經》上的教訓。如果境界現前,心裏動念,順心的就起了貪心,不合自己的意思就討厭,那你就動心了。這個心才動,立刻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心平了,就不動了,這是斷惑的方…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