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集▪P4

  ..續本文上一頁法,好方法。怎麼樣能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經文很有效。而且這兩句經文,最好寫在時時刻刻看得見的地方,提醒自己不要忘掉。一忘掉馬上就迷了,迷得很快,所以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迷惑,要斷惑。

  【斷惑必須苦行】

  這一點很重要,爲什麼?迷惑爲什麼斷不了?貪心太重了。看到別人穿一件新衣服,我也想有;看到別人開個好車,我也想有。天天換花樣的,天天講究生活品質的,今天講追求時麾的,要知道那是魔,那是妖魔鬼怪,我們怎麼可以跟他學?不能跟他學,不能上他當。他們的本事就是時時刻刻來誘惑你,時時刻刻在迷你,迷惑你,學佛的人要提高警覺,決定不被他迷惑。所以要修苦行,苦行就是我們在物質生活的水平要降低一點。降低有很大的好處:第一個,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我生活過得很苦,希望早一天到極樂世界去,沒有貪戀的心。第二個,那就是廣度衆生,給衆生做個樣子,讓別人看到,心裏覺悟。你不是沒有錢,不是沒有能力,有錢還過得這麼苦,那錢幹什麼?布施,去幫助一切衆生,做這個有意義的事情,讓衆生都享你的福。我們自己把享受降低,讓衆生都享你的福,讓衆生以你做榜樣。由此可知,所謂菩薩,說一句實在話,就是要給所有一切衆生做一個好樣子,那就是菩薩。

  出家人,釋迦牟尼佛做個好樣子;在家菩薩,你經商,你要能夠做整個世界商場裏面的第一個模範、好樣子;你做工,你是工人裏面好樣子、榜樣!你做學生,在學校同學當中是個好榜樣,那就叫菩薩。樣樣如法,如理如法的修學,這叫做修行,這叫做學佛。所以佛法要在生活當中行,不是在口頭上念的,口頭上念不能成就,要做出來;果然做出來,你身心清涼自在,天天智慧增長,法喜充滿,這得無量的受用。不是叫你每天念多少部經,念幾萬聲佛,念累死了,還是打妄想,還是生煩惱,那樣學佛沒用處的,不能成就的。

  世尊在這裏表演這個樣子來發起,不簡單!所以要曉得,苦行對自己絕對有好處,對身心健康有最大的利益。不要以爲現在很多這些科學家,特別是醫學家,天天在報紙、電視發表,要講求怎麼樣營養,這個東西養分多少,那個養分多少。給諸位說,那都是妖魔鬼怪,想盡方法叫你起心動念,叫你起貪瞋癡,叫你口袋裏荷包錢全部被他騙去。維他命,是維他的命,不維我命;我的命沒有了,他維了。所以學佛有好處,學佛就聰明,開智慧了,就不會被騙,不會被欺騙。所以你看看,佛門太多太多了,在古大德當中,他們的生活,吃得非常簡單,在我們看起來,一點營養都沒有,人家身體健康長壽,體質比我們好。

  像虛雲老和尚,我沒有見過他,我在香港講經,我聽香港同修們告訴我,老法師在香港住的時候,他們常常親近,知道老法師的生活狀況。虛雲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他的頭發都很長,一年剃一次頭,一年洗一次澡。我們叁天不洗澡,身上臭汗,他一年洗一次澡,他身上放清香,沒有難聞的味道,身上放清香,體質不一樣。人家粗茶淡飯,我們看一點營養都沒有,這麼好的體質。我們天天講求營養,天天講求補品,一身的臭汗,這都是事實。所以,一定要曉得。你明了之後,你才喜歡苦行,你才會贊歎苦行,你才會願意苦行。真好!省事!一點都不操心,這樣才能達到身心健康,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切都隨緣,這才得大自在。

  【使人見之,道心增長,俗念減少。】

  所以一個修行人,要不要長篇大論去跟人家演講?不需要,真做到了,身教,做出樣子給你看。你一看,不就明了了嗎?比說還有效。說了、聽了,未必是真的;真正做到了,那人家看到,這不是假的。像印光大師,我們在《印光大師傳記》裏面看到,那個《傳記》不是隨便寫的,不是造謠言騙人的。印祖在七十歲那一年,蚊蟲跳蚤不咬他,房間裏面原來有蚊蟲、有跳蚤,有這些東西,他老人家這一住,那些東西都搬家了,都搬走了。這些小動物都有靈性,那是個有道德的人,不能夠騷擾他,他在修定,不要去擾亂他。小動物都會遷單、搬家,它都搬走了。何況是人,哪有不能感動的!如何感動?真誠。你沒有能感動人,你的真誠心不夠。果然做到真誠,沒有不被感動的。

  中國人講孝、講孝子,曆史上第一個就提出舜王,爲什麼提出他?他的父親,父親還沒什麼,後娘虐待他、折磨他,父親也無可奈何,跟著他的後娘,聽他後娘的話,百般折磨,他以真誠感化,到最後一家人都被感化,這叫大孝。堯王聽到這個事情,世間有這樣一個好人,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王位傳給他。他能夠感動他一家人,他就能夠感動天下人。在家裏是個好兒子,那作皇帝一定是個好皇帝。真誠,這個要緊。印光大師在《了凡四訓》序文裏講,聖賢的大道,聖是佛,賢是菩薩,聖賢大道,唯誠明而已。就是兩個字,一個是誠,一個是明,明就是般若 、智慧。真誠、智慧,那就是佛菩薩。所以我們待人,對事、對物,對一切萬物,用真誠心,決沒有一絲毫的隱瞞,沒有一絲毫的欺詐,完全出之於一片真誠。你不要誤會,我以誠心對他,他來騙我;他真的來騙我,又有什麼關系?他騙我頂多騙個幾十年了不起,幾十年之後,我到西方極樂世界當菩薩去了,那有什麼關系?如果你不甘心、不情願,「這幾年他欺負我,我忍受不了」,那好了,你又搞六道輪回了。這個帳要好好的去算算,好好去想想,虧吃大了!要忍,忍人之所不能忍。我們都要能忍,這一關通過,禅定就得到,般若 就現前。忍辱這一關一定要通過,不能忍就不能成就。到忍受不了的時候,你就去念《金剛經》,念到「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那還有什麼不能忍的?根本就沒事!都是假的!末後這一句:

  【則乞食之有益於衆生也大矣。】

  出家人當年行這種製度,這個生活方式,利益衆生真的是無量無邊。可惜佛教傳到中國之後,這個製度在中國就行不通了。因爲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中國人對於佛法真正的意思並不完全了解,以我們世俗的情見來看佛法,這個製度自然就廢除了。中國人尊師重道,對老師很恭敬。而中國人最看輕的,就是要飯的、討飯的,是貧賤到極處。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到了極處是要飯的乞丐。老師怎麼可以讓他去討飯,那還得了,學生還有面子嗎?尤其佛法當時是帝王請來的,皇帝的老師,叫他到街上去討飯,那還得了,不得了!不但不讓他出去乞食,而且還給他建築宮殿,還派很多人伺候來供養。這是每個國家的國情不一樣,中國跟印度不相同。印度可以說從帝王到庶民,對於出家人乞食都非常恭敬,在中國觀念上不一樣。可是我們要曉得,乞食好處太多了,雖然我們觀念上不一樣,但是我們在生活上盡量把水平降低。

  在中國,古來的這些高僧大德住茅蓬,許多茅蓬都是自己建的。就在山上就地取材,砍樹、砍竹子,搭個小茅蓬。粗茶淡飯,就附近旁邊種一點菜,過這樣的生活,清心寡欲,身心健康,這樣對於佛法的弘揚,有很大的利益。到後來,施主多了,信徒多了,大家出錢出力蓋大廟,出家人一接受這些五欲六塵的供養,於是一個個都往生到地獄去了。所以俗話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真的。我過去在許多地方講經,提醒大衆,出家人爲什麼會墮落?是你們幫助他墮落的,你們引誘他墮落的。你們還說你供養有功德,天曉得!將來那個出家人一墮落,跟閻羅王說:哪個信徒供養我的,哪個信徒供養我的,那個帳拿出來,我就是這麼墮落的。你們還想有成就嗎?不可能!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多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我們能報佛恩,沒有第二個方法。

  佛的智慧、佛的福報,世出世間沒有人能夠相比。釋迦牟尼佛示現著衣持缽,這是表演給我們看的,真正是他自己果地上那個富貴,你讀《華嚴經》就曉得,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他那種受用,是性德顯現出來的,他不是求的,本來就是那個樣子。爲了度我們這些苦難衆生,做這個樣子給我們看,讓我們斷貪瞋癡,目的在此地。我們修行,一個是爲自己,一個是爲一切衆生,怎麼能不這樣做?點點滴滴要爲衆生,要爲宣傳佛法,要把佛法殊勝的利益介紹給一切大衆。印光大師是我們近代一個好榜樣。印光大師很出名,中國、外國都知道他,都尊敬他,信徒不知道有多少,供養也不曉得有多少。老法師穿的衣服,沒有做一件新衣服,沒有去做一雙新鞋子,沒有在吃飯時多加幾個小菜,沒有。一件衣服還是穿二、叁十年,那些錢哪裏去呢?都印經去了。

  蘇州報國寺,是他晚年閉關的地方,他就在報國寺成立一個弘化社。信徒所有的供養,都拿去做印經的經費,流通佛法,布施佛法,這是他做給我們看的。他一生就做這一樁事情,怎麼知道的?我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上海護國息災法會,請老法師去主持、講開示,我從那裏面看到的。那個時候北方有災難,好像是旱災,老法師發心,從印經款裏面提出叁千塊,那時候是大洋,叁千塊大洋到北方去赈災,是從印經錢裏面提出來的。我們才曉得老法師一生就做印經一樣功德,必要的時候,救災的時候,是從印經錢裏頭拿,並沒有其他的專款。他做得專,專精於一門,這是值得我們效法,值得我們學習。

  修行的道場,念佛堂,從初一到叁十,一年到頭日夜佛號不斷。我們現在佛號也不斷,用念佛機。人家念佛堂佛號不斷,是同修們到裏面去念,晚上輪流,四個人一班,換班的,四個人一班,日夜佛號不斷。一年到頭佛號不斷,那叫念佛堂,那是個淨土道場。我們非常羨慕,非常向往。希望將來這樣的道場,又能夠在這個世間見到,那是衆生之福。最近弘化社要恢複,我聽到之後非常歡喜,我跟蘇州聯絡,弘化社恢複之後,我建議他專印淨土宗的經典,現在大陸上印經典的地方很多,有幾十個地方都在印經。希望弘化社本著印祖的遺規,專弘淨土,不但印經,現在還可以做錄音帶、錄影帶、光碟,都可以做,專門做淨土的,弘揚淨土的。我建議他們,依舊還用老招牌,弘化社,老字號、老招牌,弘揚淨宗。我們有誠心,也必定有感應。第二條:

  【江居士以爲,欲佛法大興,非行乞食製不可。但須信心者多,然後能行耳。】

  他這個見解正確,乞食製度是好。我那個時候初出家,在臺中跟李老師學佛法,我就想去托缽。因爲我到臺中,臺中蓮友跟我都很熟,臺中的蓮友非常多,每一條街上,每個巷子都有。我去托缽一定每天都吃得很好,他們一定拿好東西供養我。晚上睡覺,火車站上長板凳,天天晚上都有人睡覺,我就到那裏去睡,我也不必到樹下一宿。我就把這個事情報告李老師,我說:我出了家之後,我再回來的時候跟老師學,我的生活方式這樣子。李老師聽了之後,笑一笑說:「不行。」我說:爲什麼?他說:「你到我這個地方來,要天天托缽,火車站睡長板凳,人家會罵我!」他是真正發心來學,你不照顧他,你讓他天天出去討飯,外面睡長板凳。他說:我受不了。沒法子,還是住慈光圖書館,他給我找了一個小房子住。實在講,我那個生活一定比慈光圖書館的飲食好得太多。這都是時勢,時節因緣,想這樣做,客觀的條件不許可。這樣做法,確實會有人批評,會有人罵李老師:你對於學生不照顧,對出家人不照顧,你天天講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這是環境條件,客觀環境我們必須了解,然後知道我們在這個環境當中,自己應該怎樣做法,這樣才能夠如法。江居士這從整個來說是正確的,他這個說法沒有錯。

  【還至本處,回頭也。】

  我們看經文上「還至本處」,其實這裏面「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這是守規矩、守法、守禮,是這個意思;我們從這個地方學習,我們要守法、要守禮、要守規矩。「次第乞」,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有次第、要有先後、要有順序,有條不紊,表這個意思。「還至本處」,就是知道回頭,回頭是岸。我們凡夫,不但世間人不知道回頭,學佛的人也不知道回頭,學佛的人要是知道回頭就成功了。回頭是回到哪裏?回到清淨心。譬如我們念佛人,念佛人除了早晚功課之外,定課、散課很重要,散課就是有空就念佛,佛號要訓練它不中斷,做事情的時候佛號就放下,專心做事。事情做完了,佛號又提起來,那叫回頭,又回到佛號上,這才叫回頭。事情做完之後,佛號也忘掉,也沒有了,那就是不曉得回頭。懂得回頭!

  【敷座而坐】

  是表示入定。坐的相,前面講過,坐的相是個定的相,這就表示回頭之後心清淨,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就是入定,恢複到清淨心。從清淨心裏面生起一句佛號,這叫做一心稱念,這樣念佛才相應,古人所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還至本處,敷座而坐,這個意思很深、很廣,我們一定要在生活當中去做、去體驗,你才會真正明了。

  【經行入定,意甚深廣,須體會得,而落實到自家日常生活中。】

  這個就是你真正得受用了。所以這兩句講的是原理、原則,無論你是什麼樣的身分,你從事某一種的行業,你要知道從你本行、本業裏面回頭,敷座而坐,你就得受用,得的是心地清淨、智慧增長。有了智慧,什麼問題都好解決了。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沒有智慧就不能解決問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