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最值得人尊敬的,这叫众中尊。为什么值得人尊敬?这个团体每一个分子都守法,都守规矩,遵守佛的六条戒律:六和敬。换句话说,我们遵守六和敬,这个团体才叫做僧团,才是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六和敬,后面还会说到,就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是佛为我们大众在一起,制定的六条戒律,一定要遵守,遵守这六条才叫做僧团。
【理事和合】
这六条是事和合,同证真如、同证涅槃这是理和合,大家同在一起生活、修学,是一个共同的目标。
【千二百】
这个数字代表「圆满功德」,这是取《楞严经》上的解释,《楞严经》上讲圆满功德是一千二百。它分配做四方,我们眼大概只能看到两方,后面看不到,所以眼的功德只有八百。耳后面能听到,耳的功德是一千二百,是圆满的,圆满功德。
【五十五,代表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觉。】
这是菩萨修行的位次。好像念书一样,从一年级要念到五十五年级就毕业了,毕业就成佛了。我们这样子体会,一千二百圆满功德。如果会修的,圆人修持跟一般人不一样,圆人他会修,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华严经》上所说的,任何一位都圆满含摄一切位。譬如,初信位菩萨里面就有等觉菩萨的功德在其中,证到等觉,也没有把初信菩萨遗漏。它的的确确是圆融的、是平等的,这个教义才圆满。
我们读经读到这个,要向这些地方去体会、去学习,把我们的观念改正过来,使我们起心动念,念念都与佛法相应,与佛法相应就是与自性的性德相应。这一点特别要了解,如果不了解,你所能够得到的受用,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不了解,你所学的是释迦牟尼佛的东西;如果明白了,听到释迦牟尼佛讲的,是学我自己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迷惑颠倒,性德没有能够显露出来,藉著释迦牟尼佛的言教,把我们的性德都引发出来了,那受用不一样。
后面,诸位翻过来,第三面,看十六节,这里我们做一个总结。证信序里头所说的,「此节证信序经文所表」,它里面所含示、所表现的意义:「谓如如不动之本性,当下即是。」从「如是我闻」到「千二百五十人俱」,全都会归在自性上,都能把性德显示出来,真的是当下即是。「果能破障返闻,则自性佛现,而兴大悲大愿。」兴是兴起,我们常讲发心,发大悲心,立成佛度生的大愿。「远离尘垢」,尘垢是烦恼,妄想、烦恼一定要把它舍弃,这个东西对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这是一定要认识清楚的,一点好处都没有;弊病那就是说之不尽,我们无量劫来生死轮回都受它的害,今天一定要觉悟,彻底的觉悟,要把它放下,远离就是放下。「理事和合」,我们跟诸佛菩萨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这是理和;与一切大众相处,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诫,修六种事和。我们的身心自然清净,自然安乐,清净安乐都从和合当中得来的。「圆满诸菩萨之修德」,修德有功,性德就现前。「而与世尊心心相印,光光相照。」这两句诸位有没有体会?如果我们读前面这段经文,真正能领会到它的义趣,应该有相当深刻的领会,就是现前,就是当下,跟释迦牟尼佛真的是心心相印,光光相照,我们沐浴在一片佛光之中。
「则见此序境相」,看到序文里面所说的境界,「为非相而见如来矣」。《金刚经》说「即非、是名」,这一段你在这里面看到,证信即非证信,那你就见如来了。怎样看到证信即非证信?回归到自性上,即非证信序。「一部经文所说,总不外此意」。「学者当於一切时、一切事、一切境」,境里面有两种,一个是我们生活环境、物质环境,一个是我们生活的人事环境;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就用这一个字来代表。「皆如是体会得,则动静一如,无往而不是矣。」那就行了!我们修功样样都如法,真的穿衣、吃饭都是圆满的佛法,这样我们才真正生活在如来所说妙法之中。要以本经,我们生活在金刚般若 之中。那不是如来,至少也是法身大士,绝对不是普通人,都是当下即是,就在现前,要我们自己敢承当,自己能直下承当,那就对了。证信序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这一段是第二段,是本经的发起序。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这样希有甚深的大法,发起在极平常的生活之中,它含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我们读经文:
经【尔时世尊食时】
吃饭的时候。六道众生哪一个不吃饭?有不少人一天三餐还不行,还要加几道点心,晚上还要吃宵夜。可见得什么事情都会忘掉,唯独吃饭不会忘掉,用这个事情来发起,最妙不过了。最平常的事情,最不会忘记的事情,用这个来发起,世尊吃饭的时候。
经【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世尊当年在世,出家人的生活方式都是托钵,而且并没有好的房屋居住。那个时候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就是中午吃一餐,出去托钵;晚上睡觉,随便哪一个树下,他们都是打坐,在树下坐一晚,休息休息。世尊在戒律上定得很严格,树下只可以一宿,不能住两晚,明天要找另外一棵树,不能在老地方。因为有些大树很好,你贪爱,每天都到这里来,就起了贪心,佛是把你贪瞋痴统统打断掉。树下只可以一宿,不能够二宿,佛这个方法好!对治我们贪瞋痴的病根,就用这个方法。释迦牟尼佛自己也做个样子给大家看,学生就心服口服,老师也是这样的。乞食一定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走路也走得端庄,我们今天讲风度、风采。这样入城托钵,让一般人见到都生恭敬心,都对出家人生敬仰之心。他们虽然是托钵的,真正是有道德、有学问,对这个世间五欲六尘,丝毫都不贪染,他这个就是教化。
经【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佛出去托钵用平等心,托钵的时候只托七家,按著顺序一家一家的托,只有七家。如果钵里装满了,就不再到第二家。如果钵里头很少,不够吃,再托第二家,再到第三家,到七家钵里头还不满,不可以到第八家去,那就变成贪心了,就不可以了。「次第乞」,平等、公平,不可以挑剔。那一家有钱,他们家吃的东西很好,天天到他家去托;那一家很穷,没有东西吃,吃的东西很差,我们就少到他家去,你生这个心就不好,这个心就不清净、就不平等。所以佛的制度是次第乞,生平等心,在这个地方培养平等、培养清净心。连生活统统都是修行,都是断贪瞋痴,都是成就戒定慧。
经【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你看,平常事情。释迦牟尼佛、当时出家人,一天到晚就做这个事情,他们就这种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里面,就圆满修了六波罗蜜,就圆成佛道了。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表演这套修行的方法,我们从这里去体会,从这里去学习。你现在是怎样的生活方式,就在你生活当中,修六度万行;就在你自己生活当中、工作当中,成就圆满的菩萨道,不必要改行。释迦牟尼佛这样修行托钵,我也跟他一样,那你就错了。你现在是某一种身分,从事某一个行业,做某一种工作,就在本位上学释迦牟尼佛的理论与方法,学了马上就会用,用了马上就得好处,这快得不得了。佛法真实的利益受用,立刻就得到。我们看底下的注解:
【出家本为度众】
因为世尊示现的是出家人,出家人的目的是度众生,学佛总目标是要成佛,是要自度度他。在家人,在家是身在家,心要出家。出家,在佛法里面讲有四种,四种出家。第一种、像释迦牟尼佛跟菩萨们,「身出家,心也出家」;对於这个世间一无所求,统统放下了,身心都出。第二种人,「身出家,心没出家」。身出家了,是出家人的样子,心里面还有世间五欲六尘,还有名闻利养没放下,身出心没出,这个没用处的,不会有成就。第三种人,「身没出家,心出家」。行!可以成菩萨、可以成佛,在家的菩萨;在家可以从事各行各业,都不碍事,都是菩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有经商的、有做工的、有作官的、作帝王的、作宰相的,也有作将军的,各行各业都有。就是说明这个社会在家大众,但是他们心出家了,心里面对於世间所有一切,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他们也统统放下了。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他一切照做,心里头没有。所以他是真的菩萨,他是真的佛。
跟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的维摩居士,那就是佛,他是在家佛。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十六正士,贤护等十六正士,在家菩萨。那十六个人都是等觉菩萨,他们的地位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都是平等的。所以菩萨,在家比出家多。在中国,中国的佛法有四大名山、四大道场,四大名山我相信你们不少同修都去参访过,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场所。四位菩萨里头只有一位菩萨是出家的,现出家相,地藏菩萨。你看,观音菩萨在家相,文殊、普贤都是在家相,只有地藏菩萨一个是出家相。说明在家学佛,作菩萨作佛都不难,都能成就,不一定要出家,但是心要出家。心要出家,心要度众生。你就在你自己本行里面去度众生,去行菩萨道,那就没错了。你是经商的,商场就是你的道场,跟你生意往来的,你都要度那些众生,你要发这个心才行,不发这个心你就不是菩萨。如果你在家庭,你是家庭主妇,你那个家庭里面父母、兄弟、子女都是你度生的对象,你要度这些众生,家庭就是道场。菩萨所在之处就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自行化他的道场,不一定要到这个地方来才算道场,那你就错了!道场要修道,道怎么修法?
【须先断惑】
这个要记住,决定不迷惑。什么叫不迷惑?不要被外面引诱,这一引诱你就迷惑了,绝对不为外境诱惑。常常记住佛在《金刚经》上的教训。如果境界现前,心里动念,顺心的就起了贪心,不合自己的意思就讨厌,那你就动心了。这个心才动,立刻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心平了,就不动了,这是断惑的方…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