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前面我们谈到,应机施教,就好像医生、大夫给人治病一样,应病与药,你害的是什么病,我给你什么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众生,这个时代是一个大时代,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我们就以这一万二千年做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里面的众生,大毛病是没有慈悲心。换句话说,大毛病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损人利己。所以佛的名号上,标上一个释迦,「释迦」的意思,用我们中国话来说,就是慈悲的意思,翻作能仁、仁慈,我们要以仁慈的心,看待一切众生,这是释迦的意思。另外一个大病,我们的心不清净,妄想很多,执著很重,心不清净,所以佛的名号上用一个牟尼,「牟尼」就是清净的意思、寂灭的意思。所以念到这个名字,我们要修清净心。清净心怎么修法?《金刚经》上所讲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应无所住」就是牟尼的意思,「而生其心」就是释迦的意思。释迦教我们生仁慈的心,牟尼教我们心地清净寂灭、应无所住;「无住生心」就是释迦牟尼,千经万论不离这个宗旨。
世尊真的是苦口婆心,种种善巧方便教导我们,提醒我们。我们要会听,听了之后,要能够会归自性,这才有用处。一个法子会了,样样都要会,那才行;这一个会了,那一个不会,那你不算是真会。你们看到我,叫我净空法师,你的心净了没有?空了没有?你能够从这个名字上,马上会归,你就得受用。如果你认为净空法师是那个人,与我不相干,那你一点受用都没得到。所以你就晓得,一法通了,一切法都通。世间哪一法不是佛法?都是佛法。如果你不会,《金刚经》、《弥陀经》、《华严经》、《法华经》,哪一法是佛法?都不是佛法。会了都是,不会都不是。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舍卫国】
是当时释迦牟尼佛讲经的一个都会,舍卫大城。舍卫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丰德。注解我们念一念:
【寂照圆融,自性圆具之丰德。】
这个都市为什么有这么好的一个名称?「丰」是说它物产丰富,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个都市可能在当时是印度一个经济中心,经济很发达,非常富有,所以用丰。「德」,用现在的话说,文化水准很高,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很多。换句话说,舍卫两个字的意思在今天来讲,是经济文化的大都会,是这么一个意思。我们看到这个地名,也要把它会归,我们自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这是德;有无量的能力,那是丰。正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我们的真心本性里面一样都不缺。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德,德相是丰,我们自家本具。
所以前面说「寂照圆融」,寂则是丰,照则是德。照是智慧,寂是清净心。寂是体,照是用,但是照也可以说是体,寂也可以说是用,寂跟照互为体用,因为它是一而二,二而一,它是一桩事情,一体之两面,所以可以互为体用。到什么时候,我们寂照的性德能够透露出来,能够得到受用?先从寂下手,菩萨六波罗蜜也是这个顺序,禅定后面是般若 ,禅定就是寂,般若 就是照,我们要这样去修法。我们念佛实际上就是用这个功夫,念佛的目的,是要达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见性,一心不乱就放光明,就能够照见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修功的总原则、总方向就是这两个字。世尊以无量的方便教导一切众生,方便虽然多门,方向是一个,目标是一个,这就是总的方向,总的目标。所有一切方便门,都是从寂照里面开出来的。所以读到舍卫,要会归到自性之丰德。
【只树给孤独园】
这是世尊讲经场所之所在。犹如我们今天在此地讲经,今天不是在舍卫国,是在新加坡,不是在只树给孤独园,是在佛教居士林。这个道场为什么叫只树给孤独园?这里面有一段很长的故事。我们把这个统统拈掉了,因为讲故事要讲一个钟点,没什么意思,浪费时间,诸位可以参考,这个参考的书很多很多。是只陀太子,舍卫国的只陀太子,跟须达多长者两个人,发心提供这个道场,供养释迦牟尼佛跟他的弟子们,在这个地方修行弘法,两个施主。
原本发起要邀请佛陀到舍卫国来讲经弘法,就是须达多长者。须达多的外号,人家叫他给孤独。因为他很慈悲,家里面很富有,常常照顾贫穷孤独之人,这是一个大慈善家,所以人家送他这个别号,不叫他的名,给孤独长者,都这么称呼他,这是对他很尊敬、很赞叹的一个称呼。他邀请释迦牟尼佛来,但是世尊的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加上世尊,一千二百五十六个人。这么大的一个团体,不是接待几个人,要接待这么多人,一定要找一个相当宽大的地方,来供养佛,这才表示尊敬。
长者到处去看了一看,就看中太子的别墅,太子别墅是花园别墅,很宽敞,园林也很美,房屋也够用,一千二百人住下去,可以住得进去。就跟太子商量,买他这个别墅来供佛。买的时候,太子就问:你买我这个干什么?他说:我要供养释迦牟尼佛。太子也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何人,也不知道,就跟他开玩笑,听说你家里黄金很多,我这个园子卖给你可以,你黄金铺多少,我就卖给你多少,黄金铺地。
给孤独长者他就很认真,回家开仓库搬黄金就来铺地,太子一看到这个情形非常惊奇,就问他: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什么人,你肯花这么大的代价去请他?他就把释迦牟尼佛简单跟太子介绍,太子听了很欢喜,功德我们两个人做,不可以你一个人做。给孤独长者说:「不行,我要一个人做,我家里黄金还够,可以铺满你的园子。」太子一想没法子,他说:如果你不让我参加,好!我地卖给你,这些树木花草是我的,你要不肯和我合作,我全部把它砍光。一砍光变成荒地,那就没意思了。给孤独这才答应,好,我们两个人合作,只树给孤独园,只陀太子的树,园是被给孤独长者买去了,两个人做这个功德,做得都非常欢喜。
「只陀」这个名号,也是梵语,意思是战胜。是国王在一次战争里面打了胜仗,宫廷里面来报告,皇后生了一个小孩,所以他很欢喜,给他取名叫只陀,战胜的意思。我们看了只树,只陀太子的树,就晓得只陀是战胜:
【战胜五阴魔障】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世尊在《八大人觉经》里面告诉我们,魔有四大类,四种:第一种就是五阴魔,有烦恼魔、死魔、天魔,这四大类。修行人如果不能克服四大类的魔障,你就没有办法逃过魔掌,换句话说,你就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魔的范围就是六道轮回,超越六道轮回,那你是脱离魔掌,你才算是战胜。在今天我们读了许许多多大乘经论,唯一有效的方法,对我们来讲,有把握了生死出三界,唯有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不念佛求生净土,诸位想想,五阴、烦恼、死魔、天魔难缠,没有法子,斗不过它,这个是事实。幸好有个带业往生的念佛法门。「绍隆佛种」,绍是继续,我们要把佛陀的慧命继续下去,弘法利生。自己依教修行,又能够把佛法说给别人听,像本经所说的:为人演说。「则是自性之只陀太子之功德林也」,这个树林是功德之林。
【给孤独园】
给孤独,好,这个名字非常之好。
【昔日离家远走,今返家园,承受家业,衣里明珠,不劳而获,即性德也。】
这前面几句话,是《法华经》里面的意思。佛讲《法华经》,做了一个比喻,比喻一个小孩离家出走,在外面受尽了很多苦难,把自己老家也忘掉了。但是他的父亲认识他,他流浪久了,不但家不知道,连父亲也不认识了。父亲把他找回来,不能承认他是儿子,承认儿子吓死了,他不敢承当,就雇他来做工,慢慢提拔他,慢慢让他知道这是他自己的家,知道这个老板就是他的爸爸,这个样子才能接受他的遗产,这是《法华经》上的比喻。
实实在在讲,释迦牟尼佛是比喻我们,我们的情形就跟经上讲的一模一样。我们的老家是什么?真如自性,这是真的。我们今天迷失了自性,不认识自己了,把这个假相当作自己,这个假的幻相当作自己的家园。禅宗里头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是你自己,忘掉了,迷失掉了。诸佛如来是我们的慈父,他今天来召唤我们,我们接受佛的教诲,这就是返回家园。要紧的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五欲六尘里头回头,从名闻利养里面回头,从六道生死轮回回头,这才行。要紧的是要知道回头,一回头就成就了。像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反闻就是回头,用一个闻做代表,六根在六尘境界上统统回头,回头是岸。
「承受家业」,承受如来家业,为什么?如来家业是自己的,是自己真如本性里面所现的,不是外来的,也不是别人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己真性变现之物,哪有外来的。「衣里明珠,不劳而获」,这也是比喻,迷的时候,在六道里面,就像贫穷之人受尽苦难,自己有无价之宝不晓得,忘掉了。藏在衣服口袋里面,原来有无价之宝,忘了,到外面去讨饭吃。被一个明人指点:你何必这么苦?你衣服口袋里有无价之宝,拿来你一生受用不了。口袋里摸一摸,果然不错,是有。你看,那个贫穷苦难不就冤枉受了吗?这是比喻我们在六道轮回受这些苦难,冤枉受!我们的无价之宝在哪里?大家读过《楞严经》就晓得,就在六根门头。所以禅家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那就是自家的无价的明珠,那就是自己的真性,这个是性德,都是说的性德。
【大比丘,大指大悲大愿。】
在相上讲,这是属於大乘比丘,他不是真正的小乘,小乘不能接受如此的大法,圆顿大法,所以是大乘的比丘,大悲大愿。
【比丘谓远离尘垢】
比丘在此地取意,取清净之意;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取这个意思。
【众】
这个众,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团体、社团,古时候印度就称之为众。我们在受三皈的时候,皈依僧,众中尊。因为僧众,僧众就是出家人的团体,出家人这个团体叫僧众。释迦牟尼佛弟子这个社团,这样的社团,这样的一个团体,它在世间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是最尊贵的…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