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集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6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四面,第二行,看第四小段:

  【此经发起於日用寻常之事,是说明佛法全是教人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之真善美慧的幸福圆满的生活。佛陀就在生活中,如此示现。是故善现见知开口便叹希有,继曰,善护念,善付嘱。即是大悲大愿之无间也。】

  昨天说到大乘佛法,最上乘法,无非是教我们过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充满究竟智慧的生活。所以无上乘的大法,决定离不开我们日常生活。世尊示现的是出家人身分,在出家人当中示现一个榜样、一个模范。我们从这个地方应当得到圆满的启示,那就是在我们各个人,自己生活之中,自分行业之中,来修菩萨道,来学菩萨行,这就是佛法。所以它的宗旨是教给我们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正、净就在生活当中去学习,在生活当中去修得。所得到的,确确实实是真善美慧幸福圆满的生活。

  佛陀所示现的,在事相上示现守规矩、守法度,穿衣、持钵,这是礼节、守礼,次第乞,守法,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世尊每天都这么做,从来没有人发现过,今天须菩提发现了。其实须菩提也是古佛再来,他真的是今天才发现吗?我们要这样想,那就是低估了须菩提。今天在这个会上他提出这个问题来,是观察大众机缘成熟了。诸佛菩萨说法,前面讲应机说法。看到机缘成熟,於是这个问题提出来,能令与会大众恍然大悟,对於自己的修学更深信而不怀疑,往后的行持更踏实。因缘成熟了。「善现」就是须菩提,须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善现,他见到、他明白,「开口便叹希有」。什么希有?原来无上甚深的妙法就在穿衣、吃饭,就在这些事上,这真是希有。接著他又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两句我们到后面再讲,再细讲。这就显示佛陀对於一切众生,我们常讲九法界有情众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没有不关怀的,没有不护念的。佛的慈悲广大而无边际,永远没有间断,佛恩之大,没有人能知道。

  我们观察世尊的行持,「乞食奔走」。根据经典里面所记载的,只树给孤独园到舍卫城有五里路,诸位要晓得,五里路要步行,步行走得快也需要半个小时,佛与弟子们很注重威仪,所以走路决定是不快也不慢,表现一个很正常的,这也是一桩辛苦事情。每天都要往舍卫大城去托钵。「示同凡夫」,《金刚经》教我们离一切相,佛成了佛,不住在佛相上,他的生活跟一般凡夫没有两样。「不住佛相」,成佛不住佛相,「示现无我相」,我们从这个地方去看。「不说一字」,一句话没有说,一个字没有说,「显示无法相」。须菩提赞叹释迦牟尼佛,希有世尊,那个希有就从这儿来的,他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无我相、无法相。可是事上天天做,这么样认真做,循规蹈矩,一点也不马虎,这叫不住非法相。非法相是空,不住空相。「三空理彰」,三空是人空、法空、空空。三空之理在哪里?就在世尊日常生活当中,全都表演出来了。「此谓之善付嘱」,付是吩咐、嘱咐,教诲之意。释迦牟尼佛没有用言教,用身教。做出来给你看,完全用的是身教,这叫做善付嘱。不说一个字,做出来给你看,叫你去体会,叫你去模仿、去学习,这种教学的方式真的是善巧到了极处。

  【四摄同事,以身作则为作榜样,此谓之善护念。】

  「四摄」是佛接引一切众生的四种方式。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跟众生结缘,用现在的话说,与众生建立关系。不跟他结缘,他怎么能够甘心情愿接受佛的教诲?先要跟众生结缘。然后有「爱语」,爱语不是说众生喜欢听的,那就错了,是爱护众生的教导。像父母对於子女一样,有的时候管教,也有打、也有骂,但是那是爱语,真正爱护他,要帮助他、要成就他,这个语言叫做爱语。第三个是「利行」,所做的一切对於众生一定有利益。像世尊,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持钵,都是利行,让众生看到他这个样子,觉悟了、明白了。能令一切众生觉悟,这是最大的利益,所以这种行持是利益众生的行持。末后「同事」,世尊表现的是同事,跟一般凡夫完全一样,没有一丝毫的特殊。我们今天所讲的特权阶级,没有!佛的生活方式跟弟子们完全相同,没有一丝毫的差别,这就是以身作则,以身做一个榜样,这叫「善护念」,也没有说一句话。「善护念,善付嘱」,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保佑、加持,佛是用这种方式来保佑一切众生,加持一切众生。我们有没有得到佛的保佑?有没有得到佛的加持?如果你像须菩提一样看出来了,世尊对一切众生的无比智慧的善巧教诲,你看出来了,你明白了,你就得到加持,就得到保佑,你就觉悟了。从今之后,我要跟佛一样,要效法佛陀做为众生的榜样,做为大众的典型,这就得到佛的护念、加持。

  心要清净、要平等。譬如你是一个家庭主妇,家庭主妇应当做的一些事情,你都规规矩矩、安分守己,尽心尽力把它做得很圆满,照顾这一家人,使一家人的生活愉快而温暖,你是家庭主妇当中的榜样、好样子。佛菩萨就是一个好样子,六度万行就在你日常琐碎事情当中去修,这以后到经文里头我们会细细的讨论到。这个家庭不仅是我们这一条街上的一个模范家庭、模范的主妇,而是我们这个都会的模范,一个都会还不够,是我们全国的模范,再扩大是全世界的模范,再扩大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模范。你们想想够不够?不够,为什么?三千大千世界是六道的范围,出不去。所以要发一个大心,做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模范,那就行了,那就对了,这样才能超越。我们发心要做个好样子,做哪些人的好样子?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样子。释迦牟尼佛是这么做的。这个心量一大,把三界六道突破,所以你才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这是我们在《金刚经》上要学习的。你要是没有看出这一层,不能在这上面学,《金刚经》就白读了。

  【佛法修证,即在寻常日用间。】

  修行、修菩萨行、修菩萨道,在哪里修?就在生活上修,就在穿衣、吃饭上学。

  【理显三空,观融二谛,此之谓希有。】

  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要像世尊一样: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都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当中显示出来,他生活与这个相应。穿衣,从穿衣上显三空之理;吃饭,从吃饭上显三空之理;走路、奔走,在走路上显三空之理。点点滴滴无非这个,那你就叫真的学佛,你真是在学佛,学佛才能成佛,才能作佛。佛是这样学法。「二谛」是真谛跟俗谛,真谛讲的是体,俗谛讲的是相。相是缘生的,缘生性空,性就是体,所谓是相有体无,事有理无,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它融了,融通,是一个,理事也是一个。都在生活当中表显无遗,这叫真正的希有。

  【佛法即家常茶饭】

  家常茶饭是天天不能缺少的,一日不可离也。佛法的修学,这个地方讲的总纲领、总原则是「三空二谛」,总纲领、总原则。任何一个法门,我们念佛也不能例外,还在这个原则之中,要学习。果然能与三空二谛相应,那就是破迷开悟,也就是明心见性。念佛讲,你已经得一心不乱了。

  【如来示同凡夫,奔走尘劳无他。】

  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教导我们,他要现人身。这就是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要现什么身,在人间现人身,在天上现天身,在畜生道度众生现畜生身,随类化身。随类化身为的是什么?决不是为自己。为什么?佛没有自己,无我相,怎么会为自己!凡夫为自己,为什么他要为自己?因为他有我相。佛与大菩萨无我相,他不为自己,因此一切的示现修持都是为众生。

  【欲令众生,回光返照耳。】

  佛菩萨的示现为这个,让众生看到佛菩萨的行持,看到佛菩萨的生活方式,回头想想自己;给他一个条件,让他依著这个条件,认真去反省,这就叫回光返照。所以他在此地示现,很清楚的:

  【持戒、入定、生慧】

  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世尊给我们定的一些规矩,我们要遵守。世间大众定的这些规矩,像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约,世间大众们所定的,我们也要遵守。除这个之外,没有文字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我们一律都要遵守,这包括在持戒的范围当中。要守法,要守规矩。一切时、一切处,常常保持著清净心,这就是入定,这就是回头。像世尊乞食能够回到本处,回到本处就是回头,回到清净心,清净心是我们的本处。「洗足」,是表洗刷我们的妄想、分别、烦恼,要把这些尘垢洗得干干净净。用什么方法洗?用定、用慧,心地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示众幸福美满之生活。如是!如是!】

  学会了!「示」是示现、表演,表演给你看,最幸福、最美满的生活。事上讲,持戒、入定、生慧,都要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守住这个原则;心地上、在理上,那就是三空二谛,显三空、融二谛,全都在日常生活,都在穿衣、吃饭上。那你过的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不是凡人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是真善美慧的生活,真善美还要加上智慧。修行之要,「要」是重要的、要紧的:

  【在理事双融】

  对理、对事,要看得透彻、看得明白,理才能融事,事才能融理。理事不相应、不相融,换句话说,对於理跟事都没有搞清楚,所以才有这个过失。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同修们常常有一个疑问,实在讲也是一个事实上的现象,心定不下来,妄想伏不住,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理事不相融,就出在这里,理跟事都没有透彻搞清楚。理跟事要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就相融了,心就能定下来了。许多同修读过《了凡四训》,了凡先生在早年实在讲没什么功夫,他是遇到孔先生跟他算命,算得很准确、很灵验,一点都不差错,他什么妄想也不打了,他打妄想是空的,什么念头也没有了,他心定下来了。他是相信「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相信因果的道理,相信因果的事实。…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