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集▪P3

  ..续本文上一页念之间你会不会转,转过来了,一切法皆是佛法,转不过来,一切法都不是佛法,就看你会不会转。这部经,世尊教给我们怎样转。

  【经言:五蕴即是法身】

  佛在许多大乘经上,都是这样为我们宣布。

  【这就是叫人要,即幻有见真空,非断灭相。】

  这里面把《金刚经》的宗旨,也都显示出来了。有是相,五蕴是相,是假有;法身是体,是真空。真空从哪里看?从有上去看空,那才叫见到真空;什么都没有,你怎么能见到真空!从有上见到真空,从真空里面看到妙有,原来空有不二。《心经》上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一不是二,这就是性相双融,所以它不是断灭相。断灭相,怎样见空?把有灭掉才见空,那叫断灭相,那个是错误的。所以诸佛不说断灭相,断灭相是错误的。

  【古德云:但勿逐妄,何须求真。皆明不取不断、不即不离之义。】

  这些纲目都应当应用在生活当中,即使穿衣、吃饭都不例外,都要与这个意思相应。换句话说,你穿衣,你是在修六度万行,修菩萨行;吃饭也是在修菩萨行,没有一样不是在修菩萨行。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穿衣,空有二边不著;吃饭,真俗二谛圆融,它都在这里头。不能把佛法离开事相另外说一套,那个有什么用处?那就没用处了。古德这两句话说得好。「但勿逐妄」,逐妄,不要追求虚妄,不要执著虚妄。什么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是叫我们离相,教给我们随缘,随缘就是离相。离什么?离执著、离分别、离攀缘。分别、执著、攀缘都离了,那是随缘,所以随缘就是离相,随缘是不固执。「何须求真」,如果你有一个求真的念头,你就错了,你又执著、又分别了,又在打妄想了。妄不执著,真也不求,妄离开,真的就现前了。真在哪里?就在现前。刚才说了,穿衣、吃饭都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二谛圆融,那怎么不是真的?三空理显,真的!诸佛如来所证的就是这个,一部《金刚经》所说的也就是这个,这些东西就在穿衣、吃饭,日常琐碎点点滴滴当中,完全显露出来。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

  【般若 妙法,任运,由琐屑事相上,自在流出,无法相也。】

  般若 妙法,是佛与大菩萨,我们常讲法身大士们所证。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之中,琐碎事相,就在这里,点点滴滴都显示出三空二谛。佛流露出来,自在流露。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是不是自在流露?是的,也是自在流露。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受用?迷了,不晓得这个东西就是。佛给我们讲三空,我们天天打妄想去找三空、找二谛,也莫名其妙,二谛究竟在哪里,不晓得吃饭就是二谛,穿衣就是二谛,你跟朋友聊天也是二谛。你不知道,你看多可惜!所以大家要明了,《金刚经》真的是通达了,原来就是日常生活,天天干的,一天也没离开,这就是金刚般若 波罗蜜多,这个才有味道!生活还是依旧照常生活,可是心情不一样。从前是凡夫心,现在是佛菩萨的心,不相同了。心变了,事相也变了。从前你一天到晚过这个日子是苦恼,你过的是六道轮回,苦海无边,现在念头转过来了,心转过来了,你生活在一真法界里面,你所得到的是大自在,那怎么会一样呢?你所得的是真实的圆满自在,别人看不出来。就像释迦牟尼佛这个生活方式,须菩提看出来了,旁人看不出来。旁人以为释迦牟尼佛是凡夫,他不懂。我们今天在《金刚经》上得到消息,我们也小小的看出一点了,我们的境界也小小转一点了,这个就自在,这就得受用。

  无法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也不离开一切相,也不执著一切相,这就叫随缘,这就叫做真正的受用。真实受用,受用里面没有副作用。凡夫这个受用付出的代价太大,它有副作用,它里面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有烦恼、有果报,这个代价付得太大了。佛菩萨受用,生活上一样的受用,他的收获是法身般若 解脱、常乐我净四净德,他的收获是这个。同样的生活方式,得的东西不一样。这也就是说明,像江味农居士所说的,般若 不能不讲,般若 要讲,要讲得透彻,要讲得明了,不能够有误会,若有误会,不但利益得不到,恐怕还有更深的弊病。怕拨无因果,堕恶取空,那个麻烦就大了,那个病,诸佛菩萨都救不了,变成邪见。

  【以不言之教,护念付嘱,一切发大心者,亦无非法相也。】

  释迦牟尼佛天天往舍卫城去乞食,走一趟,表演的,这是举一个例子。实际上要晓得,世尊的生活,从早到晚点点滴滴,都是流露出圆满的「护念付嘱」,无量的功德。只是举这一个例子而已,千万不要以为就是这个才能够显示三空融二谛,其他没有了,那你就完全错了。要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就没有错了。所以他这个教化,护念一切发大心者,发大乘心这些人。可见得佛没有著空,佛没有说断灭相,他这样做就是护念,就是付嘱。

  【能随时,如是观照,则得真实受用。】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明了这个事实,什么叫观照?也用在自己生活当中,像佛一样,你得的受用当然是真实的,这哪是虚假的!所以这佛法学了,马上就有用处。

  序分我们就到此地介绍完毕,向下从第三段开始,到一百七十九段,是本经的正宗分。其实正宗分,无非是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的说明而已。请看经文:

  经【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这一段文字,是结集经典的人所写的,是记载须菩提尊者,在法会当中为我们、代替我们请法。这里所讲的是规矩,请法的规矩、请法的礼节,仪就是礼节。对老师要恭敬,对佛法要恭敬,真诚恭敬心来启请。

  『时』,就是世尊入舍卫大城托钵回来以后,饭吃完了,洗足已,敷座而坐,大家都坐下来了,这个时候。『长老须菩提』,长老是尊称,这个名词在此地也不多介绍。『在大众中,即从座起』,从他自己的座位起来,他要请法一定要从自己的座位起来,走到佛的面前,先跟佛行礼。『偏袒右肩』,平常穿衣服两个肩膀都是包起来的。佛陀在世的时候,衣著很简单,只有三衣一钵,出家人。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要适合中国人的生活环境,所以许多生活上的仪规也都改变了,一定要改成适合中国人的环境才行。中国在印度的北方,气候寒冷,三件衣服决定不能保暖的。所以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三衣就变成象徵性的礼服。我们现在不像印度人用布包起来,我们用扣环,而且衣的面积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印度的衣很大,整个裹在身上。南传的佛教,还是用过去这个衣,这大家都看到的,此地南传的法师们常常来,大家能看到的。所以中国的袈裟只有他们的三分之一。日本的法师那个衣就更小、更方便,他把那个袈裟大概合成这么一小块,平常放在西装口袋里头,要搭衣的时候,用绳子套在上面,更方便了,适合於每一个国家的国情,生活方式不相同,这我们要知道。

  「偏袒右肩」,要晓得,为什么行礼的时候,要把右边的膀臂露出来,像我们这样搭法就是偏袒右肩,便利做事情。在佛面前行礼,说不定佛有什么事情吩咐你,叫你马上去办,右手在外面办事方便。跪下来的时候,『右膝著地』,左膝不著地,这叫胡跪,这种跪法起来方便;行礼当中不忘承事,不忘记佛要是有什么事情吩咐我,我可以很快去办,是这个意思。两个膝盖跪在地上,起来就不方便,动作没那么快,所以跪的时候是一只脚,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合掌表一心。平常这个掌散乱的,心是散乱的,所以讲妄想妄念多。对佛行礼的时候,掌合成一个,表示把妄念都收回来,一心专心来听佛的教诲,专心来接受佛的教导,合掌是表一心,所有念头合而为一,表这个意思。这都表法的,合掌代表恭敬。『白佛言』,「白」是下对上;佛对弟子们讲话,「佛告」,告诉你,告诉是上对下,下对上是白。现在我们都不讲求这些,现在小朋友对父母:我告诉你,学生对老师也是:我告诉你。现在不讲求,我们要晓得。但是我们要随俗,随俗要知道恭敬,恭敬心不能够没有;言词可以随顺世俗,恭敬心要具足。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我们看底下这个小注:

  此一段以下,这就是第三段,至是名法相,就是一七九节,是此经正宗分,这刚才报告了。

  【时字意深】

  刚才我说了,说的是事。就是释迦牟尼佛托钵回来,吃完饭,洗足,敷座而坐,这个时候,这是从事上讲。这个地方,时字意思深了,因为释迦牟尼佛每天都这样做,今天须菩提尊者才把这个事情说穿,这个时含义就不一样了。

  【是大彻大悟时】

  须菩提尊者看到这个事实,看到世尊这样善巧方便教化众生,付嘱护念,这是觉悟了,彻底觉悟了。

  【一眼觑破时】

  一眼看破了。

  【所谓,千载一时也。】

  释迦牟尼佛每天都是这样表演,从来没有被人看破,今天被须菩提尊者看破,刚才说过,实在讲须菩提也是表演的,也不是他今天真的看破。今天大众的缘分成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跟大家说明,大众能觉悟,能够肯定,能够相信,不会怀疑,因缘成熟了,机缘成熟了,应该要把世尊身教的意义详细说出来。

  【亦即始觉之时】

  始觉是开始觉悟。佛法讲觉,第一个是始觉,始觉是开始觉悟;第二个讲究竟觉,是圆满的觉悟。圆满的觉悟只有一个,始觉不晓得有多少。我们每天都有觉悟,每天都是始觉。天天都有新的觉悟,那个新的就是开始觉悟,一直到等觉菩萨,开悟的时候也叫始觉。所以始觉的意思,我们要明了,始觉有浅深不一样。十信菩萨始觉就浅,十地菩萨始觉就深。所以始觉的意思,也是很深很广。这个地方讲的始觉,不是须菩提尊者始觉。与会大众,有能力接受这个法门,有资格、有条件修学这个法门,这个始觉是大众的始觉,这个意思才圆、才正确。

  【非时机成熟不可说也】

  此地这个始觉,…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