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六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念之間你會不會轉,轉過來了,一切法皆是佛法,轉不過來,一切法都不是佛法,就看你會不會轉。這部經,世尊教給我們怎樣轉。

  【經言:五蘊即是法身】

  佛在許多大乘經上,都是這樣爲我們宣布。

  【這就是叫人要,即幻有見真空,非斷滅相。】

  這裏面把《金剛經》的宗旨,也都顯示出來了。有是相,五蘊是相,是假有;法身是體,是真空。真空從哪裏看?從有上去看空,那才叫見到真空;什麼都沒有,你怎麼能見到真空!從有上見到真空,從真空裏面看到妙有,原來空有不二。《心經》上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一不是二,這就是性相雙融,所以它不是斷滅相。斷滅相,怎樣見空?把有滅掉才見空,那叫斷滅相,那個是錯誤的。所以諸佛不說斷滅相,斷滅相是錯誤的。

  【古德雲:但勿逐妄,何須求真。皆明不取不斷、不即不離之義。】

  這些綱目都應當應用在生活當中,即使穿衣、吃飯都不例外,都要與這個意思相應。換句話說,你穿衣,你是在修六度萬行,修菩薩行;吃飯也是在修菩薩行,沒有一樣不是在修菩薩行。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穿衣,空有二邊不著;吃飯,真俗二谛圓融,它都在這裏頭。不能把佛法離開事相另外說一套,那個有什麼用處?那就沒用處了。古德這兩句話說得好。「但勿逐妄」,逐妄,不要追求虛妄,不要執著虛妄。什麼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是叫我們離相,教給我們隨緣,隨緣就是離相。離什麼?離執著、離分別、離攀緣。分別、執著、攀緣都離了,那是隨緣,所以隨緣就是離相,隨緣是不固執。「何須求真」,如果你有一個求真的念頭,你就錯了,你又執著、又分別了,又在打妄想了。妄不執著,真也不求,妄離開,真的就現前了。真在哪裏?就在現前。剛才說了,穿衣、吃飯都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二谛圓融,那怎麼不是真的?叁空理顯,真的!諸佛如來所證的就是這個,一部《金剛經》所說的也就是這個,這些東西就在穿衣、吃飯,日常瑣碎點點滴滴當中,完全顯露出來。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

  【般若 妙法,任運,由瑣屑事相上,自在流出,無法相也。】

  般若 妙法,是佛與大菩薩,我們常講法身大士們所證。在哪裏?就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之中,瑣碎事相,就在這裏,點點滴滴都顯示出叁空二谛。佛流露出來,自在流露。我們每個人在生活當中是不是自在流露?是的,也是自在流露。我們爲什麼得不到受用?迷了,不曉得這個東西就是。佛給我們講叁空,我們天天打妄想去找叁空、找二谛,也莫名其妙,二谛究竟在哪裏,不曉得吃飯就是二谛,穿衣就是二谛,你跟朋友聊天也是二谛。你不知道,你看多可惜!所以大家要明了,《金剛經》真的是通達了,原來就是日常生活,天天幹的,一天也沒離開,這就是金剛般若 波羅蜜多,這個才有味道!生活還是依舊照常生活,可是心情不一樣。從前是凡夫心,現在是佛菩薩的心,不相同了。心變了,事相也變了。從前你一天到晚過這個日子是苦惱,你過的是六道輪回,苦海無邊,現在念頭轉過來了,心轉過來了,你生活在一真法界裏面,你所得到的是大自在,那怎麼會一樣呢?你所得的是真實的圓滿自在,別人看不出來。就像釋迦牟尼佛這個生活方式,須菩提看出來了,旁人看不出來。旁人以爲釋迦牟尼佛是凡夫,他不懂。我們今天在《金剛經》上得到消息,我們也小小的看出一點了,我們的境界也小小轉一點了,這個就自在,這就得受用。

  無法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也不離開一切相,也不執著一切相,這就叫隨緣,這就叫做真正的受用。真實受用,受用裏面沒有副作用。凡夫這個受用付出的代價太大,它有副作用,它裏面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有煩惱、有果報,這個代價付得太大了。佛菩薩受用,生活上一樣的受用,他的收獲是法身般若 解脫、常樂我淨四淨德,他的收獲是這個。同樣的生活方式,得的東西不一樣。這也就是說明,像江味農居士所說的,般若 不能不講,般若 要講,要講得透徹,要講得明了,不能夠有誤會,若有誤會,不但利益得不到,恐怕還有更深的弊病。怕撥無因果,墮惡取空,那個麻煩就大了,那個病,諸佛菩薩都救不了,變成邪見。

  【以不言之教,護念付囑,一切發大心者,亦無非法相也。】

  釋迦牟尼佛天天往舍衛城去乞食,走一趟,表演的,這是舉一個例子。實際上要曉得,世尊的生活,從早到晚點點滴滴,都是流露出圓滿的「護念付囑」,無量的功德。只是舉這一個例子而已,千萬不要以爲就是這個才能夠顯示叁空融二谛,其他沒有了,那你就完全錯了。要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就沒有錯了。所以他這個教化,護念一切發大心者,發大乘心這些人。可見得佛沒有著空,佛沒有說斷滅相,他這樣做就是護念,就是付囑。

  【能隨時,如是觀照,則得真實受用。】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明了這個事實,什麼叫觀照?也用在自己生活當中,像佛一樣,你得的受用當然是真實的,這哪是虛假的!所以這佛法學了,馬上就有用處。

  序分我們就到此地介紹完畢,向下從第叁段開始,到一百七十九段,是本經的正宗分。其實正宗分,無非是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的說明而已。請看經文:

  經【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這一段文字,是結集經典的人所寫的,是記載須菩提尊者,在法會當中爲我們、代替我們請法。這裏所講的是規矩,請法的規矩、請法的禮節,儀就是禮節。對老師要恭敬,對佛法要恭敬,真誠恭敬心來啓請。

  『時』,就是世尊入舍衛大城托缽回來以後,飯吃完了,洗足已,敷座而坐,大家都坐下來了,這個時候。『長老須菩提』,長老是尊稱,這個名詞在此地也不多介紹。『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從他自己的座位起來,他要請法一定要從自己的座位起來,走到佛的面前,先跟佛行禮。『偏袒右肩』,平常穿衣服兩個肩膀都是包起來的。佛陀在世的時候,衣著很簡單,只有叁衣一缽,出家人。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要適合中國人的生活環境,所以許多生活上的儀規也都改變了,一定要改成適合中國人的環境才行。中國在印度的北方,氣候寒冷,叁件衣服決定不能保暖的。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之後,叁衣就變成象徵性的禮服。我們現在不像印度人用布包起來,我們用扣環,而且衣的面積大概只有叁分之一,印度的衣很大,整個裹在身上。南傳的佛教,還是用過去這個衣,這大家都看到的,此地南傳的法師們常常來,大家能看到的。所以中國的袈裟只有他們的叁分之一。日本的法師那個衣就更小、更方便,他把那個袈裟大概合成這麼一小塊,平常放在西裝口袋裏頭,要搭衣的時候,用繩子套在上面,更方便了,適合於每一個國家的國情,生活方式不相同,這我們要知道。

  「偏袒右肩」,要曉得,爲什麼行禮的時候,要把右邊的膀臂露出來,像我們這樣搭法就是偏袒右肩,便利做事情。在佛面前行禮,說不定佛有什麼事情吩咐你,叫你馬上去辦,右手在外面辦事方便。跪下來的時候,『右膝著地』,左膝不著地,這叫胡跪,這種跪法起來方便;行禮當中不忘承事,不忘記佛要是有什麼事情吩咐我,我可以很快去辦,是這個意思。兩個膝蓋跪在地上,起來就不方便,動作沒那麼快,所以跪的時候是一只腳,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合掌表一心。平常這個掌散亂的,心是散亂的,所以講妄想妄念多。對佛行禮的時候,掌合成一個,表示把妄念都收回來,一心專心來聽佛的教誨,專心來接受佛的教導,合掌是表一心,所有念頭合而爲一,表這個意思。這都表法的,合掌代表恭敬。『白佛言』,「白」是下對上;佛對弟子們講話,「佛告」,告訴你,告訴是上對下,下對上是白。現在我們都不講求這些,現在小朋友對父母:我告訴你,學生對老師也是:我告訴你。現在不講求,我們要曉得。但是我們要隨俗,隨俗要知道恭敬,恭敬心不能夠沒有;言詞可以隨順世俗,恭敬心要具足。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我們看底下這個小注:

  此一段以下,這就是第叁段,至是名法相,就是一七九節,是此經正宗分,這剛才報告了。

  【時字意深】

  剛才我說了,說的是事。就是釋迦牟尼佛托缽回來,吃完飯,洗足,敷座而坐,這個時候,這是從事上講。這個地方,時字意思深了,因爲釋迦牟尼佛每天都這樣做,今天須菩提尊者才把這個事情說穿,這個時含義就不一樣了。

  【是大徹大悟時】

  須菩提尊者看到這個事實,看到世尊這樣善巧方便教化衆生,付囑護念,這是覺悟了,徹底覺悟了。

  【一眼觑破時】

  一眼看破了。

  【所謂,千載一時也。】

  釋迦牟尼佛每天都是這樣表演,從來沒有被人看破,今天被須菩提尊者看破,剛才說過,實在講須菩提也是表演的,也不是他今天真的看破。今天大衆的緣分成熟,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跟大家說明,大衆能覺悟,能夠肯定,能夠相信,不會懷疑,因緣成熟了,機緣成熟了,應該要把世尊身教的意義詳細說出來。

  【亦即始覺之時】

  始覺是開始覺悟。佛法講覺,第一個是始覺,始覺是開始覺悟;第二個講究竟覺,是圓滿的覺悟。圓滿的覺悟只有一個,始覺不曉得有多少。我們每天都有覺悟,每天都是始覺。天天都有新的覺悟,那個新的就是開始覺悟,一直到等覺菩薩,開悟的時候也叫始覺。所以始覺的意思,我們要明了,始覺有淺深不一樣。十信菩薩始覺就淺,十地菩薩始覺就深。所以始覺的意思,也是很深很廣。這個地方講的始覺,不是須菩提尊者始覺。與會大衆,有能力接受這個法門,有資格、有條件修學這個法門,這個始覺是大衆的始覺,這個意思才圓、才正確。

  【非時機成熟不可說也】

  此地這個始覺,…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