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四集▪P3

  ..續本文上一頁邪師說法,如恒河沙」,真正善知識不容易遇到。唯一能夠靠得住的是經典,古來這些祖師大德收在《藏經》裏面的著述,這是決定靠得住的。但是這個《大藏經》,要從前的《大藏經》,古時候編的,現在新編的《大藏經》靠不住。新編的《大藏經》,現代人一些著作他都收進去了,現代人的著作誰給他做證明?不像從前,從前收入《大藏》,那個著作,要那個時代的高僧大德都看過、都同意了,沒有反對意見,這才報給皇帝,皇帝批准入藏,所以它有個標准在,現在沒有標准。這個法師跟我感情不錯,他寫的東西趕緊就給他入藏;那個法師我不喜歡他,我討厭他,他再好的東西,我也不讓它放在《藏經》裏。所以閱讀《大藏經》要用從前人的本子,古時候所編的。在中國最後一部大藏經是《龍藏》,幹隆時候編的,這是個標准的本子。這個《藏經》裏面有的,可以說大致上不會有錯,都是經過嚴格審查的,不是隨便能夠編進去的。這個表解雖然很簡單,也很清楚。「修正知見這是學問,修正行持這是品德。」所以學佛,它的標准,就是要有良好的品德與學問。下面:

  【法師,凡能弘揚佛法者,稱爲法師。叁藏皆通,則稱叁藏法師。】

  由此可知,法師這個稱號,乃至於叁藏法師的稱號,不一定都是出家人,在家人也能稱。佛門裏面的稱呼,這是個常識,我們要懂得,不要搞錯了,錯了鬧笑話。「法師」是通稱,不論在家、出家,不論男女老幼,只要能夠以佛法教導別人的,都稱之爲法師。「和尚」也是通稱,不管在家、出家,男女老少,你能夠主持佛法、主持教學,都稱和尚。和尚是印度話,意思是親教師,親自指導我修學的這個老師,就是我的和尚,所以和尚也不一定是出家人。我學佛,指導我的老師是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就是我的和尚,我要稱他作和尚。和尚的關系非常密切,不能隨便稱的,他跟我沒有這個關系,我怎麼能稱他作親教師?哪有這種道理?稱作法師可以,法師不一定教給我東西,他只要是弘法利生的,都可以稱法師。和尚不能隨便稱,和尚跟自己有密切關系,所以這個一定要曉得。

  現在有很多人,對於佛門一些大德,尊稱他爲大師,這個不可以的,這個尊重是過了頭,爲什麼?佛門裏面大師是對佛的稱呼。成佛才可以稱大師,你要稱他作大師,豈不把觀音菩薩都壓下去了?觀音菩薩稱大士,諸位要曉得,稱大士,你稱大士,他跟觀音菩薩是平的,稱大師,把觀音菩薩壓下去了。你們成天求觀音菩薩保佑,觀音菩薩才不保佑你,你把他壓得低低,他保佑你?要曉得,不可以的。所以尊稱菩薩,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正士,十六正士那都是在家菩薩,而且都是在家等覺菩薩;稱開士,開悟的,這都是尊稱。稱開士、稱正士、稱大士,沒有稱大師的。不懂得這個名詞術語含義的,也許他們用錯了,懂得的真正學佛人不能用錯,用錯了人家說你外行,對佛法不懂。這個我們一定要曉得。古來的這些大德們,稱鸠摩羅什法師不稱大師,人家稱叁藏法師。在過去,國王、皇帝的師父稱國師,那個可以,皇帝的老師稱國師。專修一宗的,專修禅宗的稱禅師,專修戒律的稱律師,這都是名副其實,是正確的稱呼,我們不能夠不知道。

  【鸠摩羅什,梵語音譯,義爲童壽。】

  中國的意思是童壽,這也是贊美他。他在年歲很小的時候,童子,但是他的智慧、他的德行,就跟老人一樣,好像很老練的樣子、很成熟的樣子,所以他的名字叫童壽。「七歲出家,日誦千偈」,聰明絕頂。這個千偈,底下這個數字不正確,因爲剛才說過,印度人四句叫一偈,那個句子長短不一樣,而不是像《金剛經》上「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那個四句也是一偈,它那個句子整整齊齊的,長行文裏面長短就不一樣。這是舉一個例,說明他的學習的能力很強,一天能夠讀這麼多的文字。誦是背誦,每天能背誦這麼多文字,用現代的話來講,是傑出的天才,很少有的。「博通世出世法」,他讀的東西太多了,他讀都能夠背誦、都能夠記得,的確是博學多聞。

  「公元四0一年至長安」,那個時候的國王是姚興,「待以國師之禮,在西明閣與義學八百人講學」。「義學」就是精研教理的這些人。在家的跟出家的都可以稱爲義學,專門在教理上探討研究,這些人都是以羅什大師爲老師,跟著他學習。「譯經論九十八部叁九0余卷。」羅什大師到長安只有七年,七年就圓寂了。所以他的譯經事業只有七年,短短七年當中完成九十八部,他譯得非常之好,他是屬於意譯,玄奘大師則是直譯。意譯是離開原文,把原文的大意用中國文的文法寫出來,所以中國人讀起來非常的流暢,很喜歡讀他的譯本,他的譯本非常受到中國人的歡迎,道理在此地。

  【傳說法師乃七佛以來爲譯經師。以悟達爲先,得佛遺寄之意。】

  這在傳記裏面都有記載,羅什大師是釋迦佛以前七尊佛的譯經師,專門做翻譯工作的。所以他翻譯得好是有原因的,生生世世,七尊佛可以講是無量劫來,一尊佛叁個阿僧只劫,叁七、二十一個阿僧只劫,他都示現爲翻經的法師身分,來從事於這個工作。底下這兩句很要緊,他爲什麼翻得這麼好?悟達爲先,他教學也是如此,教學生一定要開悟,一定要通達。你要是不悟、不通達,怎麼能把佛的意思翻出來?開經偈說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你要能解,你才能說得出來,你才能夠介紹給別人。如果自己沒有悟、自己不通達,這個工作決定做不好的。

  我們反過來看看現在,外國人翻譯佛經,不少人從事於這個工作,把佛經翻成英文、翻成其他的外國文。翻經的人文字好,中文也好,英文也好,對於佛法沒有悟、沒通達,所以翻出來的東西不能流通。我在美國,參觀沈家桢老居士的圖書館,這個老居士非常熱心,過去不少年,請了很多很多人翻經,也花了很多錢,現在那個稿子真是堆積如山。我去參觀,他告訴我,沒有辦法出版,不能流通。我過去看到一本,翻的不是經,淺一點的,倓虛法師的《念佛論》,這個不深,倓虛法師的《念佛論》。《念佛論》我想很多人都看過,我把這個譯本,有一次在溫哥華講經,帶到那邊去,那邊有個周醫生英文很好,他看了之後,他就告訴我:「法師,以後這個你不要再印了,你花了冤枉錢。」我說:怎麼?他說:「這個翻的英文,中國人看不懂,英國人也看不懂。」所以我才曉得,不容易!連倓虛法師那個開示,翻的意思叫人家不能夠明白,何況經典?一定要「悟達爲先,得佛遺寄」。得佛遺寄,可以說得佛力加持。你自己要不真心學佛,不能契入境界,怎麼會得佛力加持?像羅什大師這樣子就得佛力加持。如果我們要做,當然也得要量力而爲。

  今天在全世界,我們所看到的,弘法的人才非常缺乏。年輕學佛的同修很多,在家、出家,我也常鼓勵大家要發心出來講經,要發心出來弘法,這事難不難?亦難亦不難。如果得佛力加持就不難,不得佛力加持,難,太難太難!怎樣才能得佛力加持?要與佛心相應,就能得佛力加持。你要用真誠心,要用清淨心,要用平等心,要用慈悲心,要用恭敬心,就得佛力加持了。假如這裏面摻雜一點點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佛就不加持了。我過去在臺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習,李老師傳我四個字,你做到這四個字就行了,「至誠感通」。我們用真誠心來求,真誠到極處,這就有感應,跟佛菩薩有感應,感應就通達了。你不是用最真誠的心,沒有法子。所以這個東西不是學來的,不是說我讀了很多經論,讀了很多書,我就會講,會講是不錯,講得天花亂墜,不是佛法,就是我剛才講的,一百句佛法,九十九句講對了,還講一句錯的,那就害死人了。

  所以不求叁寶加持,不求叁寶護念,我們凡夫沒有能力講經,確實沒有能力,都要靠諸佛菩薩、靠叁寶加持。講要靠叁寶加持,大家聽能夠聽得明白、聽懂了,聽了歡喜,也是叁寶加持。這個講堂如果沒有佛光注照,沒有叁寶加持,你在這個地方不可能生歡喜心。諸位要曉得,你們聽了很歡喜,不是我的能力,你以爲我會講,錯了!不是我的能力,是佛光注照、叁寶加持,這是真的!我們不過就是做一個增上緣,就是一點誠意。真正發心、續佛慧命、求願往生,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念念跟佛相應,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末後「譯」字,譯是翻譯,易梵爲華語。這個字講法也很多,我們都把它省略掉了。後面這一段,我們采取倓虛法師,倓虛法師有《金剛經講義》。我過去在香港讀過他的《金剛經講義》,也是簡要詳明,很難得。他老人家告訴我們《金剛經》旨趣,他講得簡單明了。第一個是離相:

  【離相,成就解脫,消諸業。】

  我們天天講要消業障,業障怎麼消?不著相才能消業障,著相那業障怎麼能消得了?都是根據《金剛經》教義所說的。第二、無住:

  【無住,成就般若 ,破諸惑。】

  惑是迷惑,破迷開悟,那個訣竅是無住。《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像這樣的句子在本經很多。第叁:

  【無法】

  所有一切法相,都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般若 裏頭所講的緣起性空,了不可得,這才能證得法身,脫諸苦,《般若 心經》裏面講「度一切苦厄」。到無法的時候,一切法都放下,都不執著了。所以,消業、破惑、脫苦,這是本經的旨趣。末後這一條講得真的是非常非常究竟徹底:

  【破叁心,除四相,爲發心之要務。】

  凡夫莫不以爲我能執著、我能執,或者說得粗顯一點的,我能得,凡夫都患得患失。誰得到了?我能得。什麼是我?一般人認爲身是我,聰明一點的人知道這身不是我。什麼是我?能夠思惟、能夠想像、能夠感受苦樂的,這個是我,心是我!西洋哲學家講:我思故我在。什麼是我?能夠思惟、想像的,那個是我。我能思、我能想,能想、能思惟的那個就是我。佛在本經上說,好!能思、能想的是我。「過去心不…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