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10~19)▪P4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我們學修禅定調整自己的心態,這是指心理。還有生理也要激發一下,釋迦佛當年在河裏洗了一個澡,接受牧女的供養,這就是爲了調整生理。心理力量大,生理發動不出來,也有欠缺。

  身體好要表揚,生病要找病因

  我這兩天總喜歡表揚哪個胖了。這次我到上海去了幾天回來,看到在送佛像的一個女同學下巴下長了一點肉,我說“你胖了?”她說“胖了”。誰胖了表揚,誰生病了要批評,你怎麼生病的?說“我晚上沒蓋被子”,“誰叫你不蓋被子的?”生病不好,身子棒棒的好!生病要查病因,身體好,號召全體同學向他學習。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18)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

  

  叁學互爲因果,會起良性循環作用

  提要:

  ·戒學是防止墮落

  ·戒定慧叁學互爲因果,不可缺一

  ·叁學互爲因果,會起良性循環的作用

  ·惡性循環要切斷它,改變它

  ·善知識能使你更善巧地改變過來

  ·戒定慧缺一,就打亂了循環作用的力量

  戒學是防止墮落

  “戒學是防止墮落,培養善根,爲入定生慧奠定基礎。”偷東西、喝酒、抽煙、賭博,人家總說這個人墮落。抽煙抽到後來被人稱“煙鬼”,喝酒,“酒鬼”,賭博,“賭鬼”,人變成鬼啦,當然是墮落了。

  戒定慧叁學互爲因果,不可缺一

  戒就是止惡修善,“培養善根”。修是指要拿得起來,“爲入定生慧奠定基礎”,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這是原則。“叁學互爲因果,缺一不可”,戒定慧叁學互爲因果,缺一個不可以,如果可以缺一個,如來爲什麼要說叁個?叁學不全那是人們自己改變的。

  佛教傳到中國,一分宗派,有的就專門打坐,也不持戒也不聽法;有的呢,專講持戒也不禅定也不聽法。有正見的人還能以平等心說句話:“我們這兒不學禅定,你要學禅定,你到傅老師那邊去學。”還有的說:“咱們是修的,你要學,到別的地方去學。”有的以專修爲名,從不講經。爲什麼不講經呢?每個比丘都要弘揚佛法,佛製規定比丘托缽就是要給供養你的施主講幾句佛法作爲報恩。更加奇怪,你不講就別講了,卻大講儒教的東西。那麼現在又發展到儒教再加上講《太上老君感應篇》,豈不敗壞了佛弟子所應該培養的戒定慧。

  叁學互爲因果,會起良性循環的作用

  “叁學互爲因果”戒持得好,修定的基礎就好了,定修好了,開智慧就容易,你有了智慧,戒持得更加清淨,能夠修定,戒持得更加牢固,能不動搖,都是互爲因果的。有句話叫循環作用,就是互爲因果。循環有兩種,一種叫良性循環,一種叫惡性循環。修行就是良性循環。如果你作惡,起煩惱、造業、受苦,受了苦又起煩惱,又造業,這是惡性循環,這樣循環下去人就要下叁惡道。再告訴大家,如果這個循環切斷,事物就要變化,如果良性循環被你切斷了,或者抽掉一個支分,良性循環就循環不起來了。

  惡性循環要切斷它,改變它

  如果惡性循環你抽掉了一個支分,這個惡性循環就不大起增上的作用。例如一個人膽子小,沒經過鍛煉,上臺一看,這麼多人啊!心裏害怕,緊張得看不清人的臉,中國人頭發全是黑的,所以看下去一片墨黑,像是龐大的怪物,一緊張連身子都會發抖。雖然有這麼一個巨大的、可怖的、不適應的環境,你使他心理強壯起來,他也會不怕的。好比小孩上臺表演,媽媽陪著,他也不害怕了。事物可以改變的,發生惡性循環的時候要打亂它,即使不能全部撲滅,抽掉一個條件,它就變化了。

  善知識能使你更善巧地改變過來

  那麼善知識起什麼作用呢?善知識能使你起一個更巧妙的作用。既幫助你改變,又會改變得非常巧妙,而且能夠有把握使你成功,這樣人就是善知識。

  好比小孩子不敢獨自上臺表演,可以先參加大合唱,和很多人在一起,他擠在中間,就很自在。如果他是成年人,有理解力,可以告訴他,一千個人是一千個一拼成,你不要把它看成一千,可以看成一千個一,你對一個人不害怕,那麼一千個一有什麼害怕的?即使一千人坐在一起,你眼睛只看一個人,這是小王嘛,眼睛總要動,再一看,這是老李,其他人你就別管了。從前我見人就要緊張,後來我自己訓練到能在大庭廣衆之中猶如進入無人之境啊,可以變的呀。

  戒定慧缺一,就打亂了循環作用的力量

  十年動亂期間有這麼一句話:亂是亂敵人的司令部。所以我們一定要打亂煩惱的惡性循環的司令部,可不能把我們良性循環打得亂七八糟,那就不能增上,不能運轉了,這些都是屬于修行人應該懂的佛法智慧。所以戒定慧基本叁學缺一不可,否則它沒有辦法不斷增上,互爲因果。

  末法時期衆生修行力量很微薄,聽了邪師邪說,自己害自己。是魔王波旬邪知邪見的破壞,跟你自己的愚蠢,形成了修行力量微薄。下課。(2001.6.1第四講完)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19)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

  

  比丘稱“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飲食

  提要:

  ·比丘稱“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飲食

  ·出家人稱“福田僧”不要向居士頂禮

  ·給居士發紅包,培福成了消福

  ·居士學法,必須在法上報恩

  ·比丘乞食,要爲施主說法

  比丘稱“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飲食

  “稽首禮諸佛,及法比丘僧”,上次講到第二句。比丘譯成漢文,稱“乞士”,乞食行善之士。乞食是佛製的規定,比丘上乞佛法,養活自己法身慧命,下乞飲食養活自己的生命,所以一出家就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法要。乞是乞求,法你應該求,求法的時候要恭敬謙虛,包括聽經聽法。不管講法的人是誰,只要他講的法是佛法,沒有講錯,你就應該對他說的法恭敬。這是佛的教導應該要遵守。

  出家人稱“福田僧”不要向居士頂禮

  出家人最好不要向居士還禮,因爲出家人是“福田僧”,應該以大悲心爲衆生培福。一個衆生能夠恭敬出家人,頂個禮,他就有福氣。你還禮了,在世俗人看來,這位出家人真謙虛,可是佛法一切都從智慧、大悲心出發,你向居士還禮,他跟你頂禮白頂了,因爲你還禮還掉了。

  給居士發紅包,培福成了消福

  末法時期種種的錯誤對佛教不利,對出家人也不利,對居士更不利。譬如說居士爲叁寶事參加勞動,是培福,現在有的發給居士紅包,或給他工資,居士照樣拿了,這成了世俗一套,而不是培福了。

  前兩天還有個居士告訴我,師父要給紅包,別人都有,就是他不肯拿,偏要給他,他來問我:“我拿了再還給師父,可不可以?”我說你還不如不拿,他又問我:“我姐姐給我的錢可不可以拿?”我說可以。

  出家人請居士去講法,給來回旅費,居士可不可以拿?居士自己有旅費,最好也不拿。除非你經濟困難,可以拿一點旅費,目的是爲了能夠去講經說法,使衆生得利益,否則你自己負擔不起去不了,結果使廣大衆生聽不到法,那豈不更不好?

  我對這一點非常嚴肅。居士要參加勞動,要培福。這兒所有的老師、工作人員,一律不拿工資,因爲你參加勞動也是發菩提心。

  有人說:“這位大和尚心量大,居士在法會上幫點忙,每人就發一個紅包,大和尚待人很寬厚。”居士拿了錢心裏就高興,卻不知道拿錯了。爲佛法辦事情,不能有世俗人情,在寺廟裏勞動,燒火、挑水,最多吃飯不付飯錢,這是最多了。

  法上有句話說:“叁寶財法應守護”,叁寶的財物,都應該要好好地守護,不要浪費。

  居士學法,必須在法上報恩

  既然女衆部也讓你們居士來學,你們應該要知恩報恩。說:“我參加勞動已經報恩了”,這樣報恩報得太小了。法上的恩可沒有數字啊,沒有數字的恩必須要用沒有數字來報,即使你的爸爸供養女衆部幾千元,也報不了法的恩,錢是錢,法是法,聯系不起來的,錢是物質上培福,你學法必須在法上報恩。所以居士來學的,要好好發心,將來即使不出家——出家不能勉強,但你至少要能弘揚正法,廣度衆生,要發這樣的心。

  比丘乞食,要爲施主說法

  出家人應把在家居士看成衣食父母,在家居士要把出家人看成師父,所以佛製規定,比丘托缽也要報施主恩。報恩不要說空話,“我成佛了先來度你”,那太遠了,這不過是發願。那該怎麼報恩?給施主說點佛法,哪怕說幾分鍾也好,這就是出家人對施主的報恩。

  [轉載自-佛教菩提心網]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10~19)》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