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10~19)▪P4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我们学修禅定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是指心理。还有生理也要激发一下,释迦佛当年在河里洗了一个澡,接受牧女的供养,这就是为了调整生理。心理力量大,生理发动不出来,也有欠缺。

  身体好要表扬,生病要找病因

  我这两天总喜欢表扬哪个胖了。这次我到上海去了几天回来,看到在送佛像的一个女同学下巴下长了一点肉,我说“你胖了?”她说“胖了”。谁胖了表扬,谁生病了要批评,你怎么生病的?说“我晚上没盖被子”,“谁叫你不盖被子的?”生病不好,身子棒棒的好!生病要查病因,身体好,号召全体同学向他学习。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18)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三学互为因果,会起良性循环作用

  提要:

  ·戒学是防止堕落

  ·戒定慧三学互为因果,不可缺一

  ·三学互为因果,会起良性循环的作用

  ·恶性循环要切断它,改变它

  ·善知识能使你更善巧地改变过来

  ·戒定慧缺一,就打乱了循环作用的力量

  戒学是防止堕落

  “戒学是防止堕落,培养善根,为入定生慧奠定基础。”偷东西、喝酒、抽烟、赌博,人家总说这个人堕落。抽烟抽到后来被人称“烟鬼”,喝酒,“酒鬼”,赌博,“赌鬼”,人变成鬼啦,当然是堕落了。

  戒定慧三学互为因果,不可缺一

  戒就是止恶修善,“培养善根”。修是指要拿得起来,“为入定生慧奠定基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是原则。“三学互为因果,缺一不可”,戒定慧三学互为因果,缺一个不可以,如果可以缺一个,如来为什么要说三个?三学不全那是人们自己改变的。

  佛教传到中国,一分宗派,有的就专门打坐,也不持戒也不听法;有的呢,专讲持戒也不禅定也不听法。有正见的人还能以平等心说句话:“我们这儿不学禅定,你要学禅定,你到傅老师那边去学。”还有的说:“咱们是修的,你要学,到别的地方去学。”有的以专修为名,从不讲经。为什么不讲经呢?每个比丘都要弘扬佛法,佛制规定比丘托钵就是要给供养你的施主讲几句佛法作为报恩。更加奇怪,你不讲就别讲了,却大讲儒教的东西。那么现在又发展到儒教再加上讲《太上老君感应篇》,岂不败坏了佛弟子所应该培养的戒定慧。

  三学互为因果,会起良性循环的作用

  “三学互为因果”戒持得好,修定的基础就好了,定修好了,开智慧就容易,你有了智慧,戒持得更加清净,能够修定,戒持得更加牢固,能不动摇,都是互为因果的。有句话叫循环作用,就是互为因果。循环有两种,一种叫良性循环,一种叫恶性循环。修行就是良性循环。如果你作恶,起烦恼、造业、受苦,受了苦又起烦恼,又造业,这是恶性循环,这样循环下去人就要下三恶道。再告诉大家,如果这个循环切断,事物就要变化,如果良性循环被你切断了,或者抽掉一个支分,良性循环就循环不起来了。

  恶性循环要切断它,改变它

  如果恶性循环你抽掉了一个支分,这个恶性循环就不大起增上的作用。例如一个人胆子小,没经过锻炼,上台一看,这么多人啊!心里害怕,紧张得看不清人的脸,中国人头发全是黑的,所以看下去一片墨黑,像是庞大的怪物,一紧张连身子都会发抖。虽然有这么一个巨大的、可怖的、不适应的环境,你使他心理强壮起来,他也会不怕的。好比小孩上台表演,妈妈陪着,他也不害怕了。事物可以改变的,发生恶性循环的时候要打乱它,即使不能全部扑灭,抽掉一个条件,它就变化了。

  善知识能使你更善巧地改变过来

  那么善知识起什么作用呢?善知识能使你起一个更巧妙的作用。既帮助你改变,又会改变得非常巧妙,而且能够有把握使你成功,这样人就是善知识。

  好比小孩子不敢独自上台表演,可以先参加大合唱,和很多人在一起,他挤在中间,就很自在。如果他是成年人,有理解力,可以告诉他,一千个人是一千个一拼成,你不要把它看成一千,可以看成一千个一,你对一个人不害怕,那么一千个一有什么害怕的?即使一千人坐在一起,你眼睛只看一个人,这是小王嘛,眼睛总要动,再一看,这是老李,其他人你就别管了。从前我见人就要紧张,后来我自己训练到能在大庭广众之中犹如进入无人之境啊,可以变的呀。

  戒定慧缺一,就打乱了循环作用的力量

  十年动乱期间有这么一句话:乱是乱敌人的司令部。所以我们一定要打乱烦恼的恶性循环的司令部,可不能把我们良性循环打得乱七八糟,那就不能增上,不能运转了,这些都是属于修行人应该懂的佛法智慧。所以戒定慧基本三学缺一不可,否则它没有办法不断增上,互为因果。

  末法时期众生修行力量很微薄,听了邪师邪说,自己害自己。是魔王波旬邪知邪见的破坏,跟你自己的愚蠢,形成了修行力量微薄。下课。(2001.6.1第四讲完)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19)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比丘称“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

  提要:

  ·比丘称“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

  ·出家人称“福田僧”不要向居士顶礼

  ·给居士发红包,培福成了消福

  ·居士学法,必须在法上报恩

  ·比丘乞食,要为施主说法

  比丘称“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

  “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上次讲到第二句。比丘译成汉文,称“乞士”,乞食行善之士。乞食是佛制的规定,比丘上乞佛法,养活自己法身慧命,下乞饮食养活自己的生命,所以一出家就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法要。乞是乞求,法你应该求,求法的时候要恭敬谦虚,包括听经听法。不管讲法的人是谁,只要他讲的法是佛法,没有讲错,你就应该对他说的法恭敬。这是佛的教导应该要遵守。

  出家人称“福田僧”不要向居士顶礼

  出家人最好不要向居士还礼,因为出家人是“福田僧”,应该以大悲心为众生培福。一个众生能够恭敬出家人,顶个礼,他就有福气。你还礼了,在世俗人看来,这位出家人真谦虚,可是佛法一切都从智慧、大悲心出发,你向居士还礼,他跟你顶礼白顶了,因为你还礼还掉了。

  给居士发红包,培福成了消福

  末法时期种种的错误对佛教不利,对出家人也不利,对居士更不利。譬如说居士为三宝事参加劳动,是培福,现在有的发给居士红包,或给他工资,居士照样拿了,这成了世俗一套,而不是培福了。

  前两天还有个居士告诉我,师父要给红包,别人都有,就是他不肯拿,偏要给他,他来问我:“我拿了再还给师父,可不可以?”我说你还不如不拿,他又问我:“我姐姐给我的钱可不可以拿?”我说可以。

  出家人请居士去讲法,给来回旅费,居士可不可以拿?居士自己有旅费,最好也不拿。除非你经济困难,可以拿一点旅费,目的是为了能够去讲经说法,使众生得利益,否则你自己负担不起去不了,结果使广大众生听不到法,那岂不更不好?

  我对这一点非常严肃。居士要参加劳动,要培福。这儿所有的老师、工作人员,一律不拿工资,因为你参加劳动也是发菩提心。

  有人说:“这位大和尚心量大,居士在法会上帮点忙,每人就发一个红包,大和尚待人很宽厚。”居士拿了钱心里就高兴,却不知道拿错了。为佛法办事情,不能有世俗人情,在寺庙里劳动,烧火、挑水,最多吃饭不付饭钱,这是最多了。

  法上有句话说:“三宝财法应守护”,三宝的财物,都应该要好好地守护,不要浪费。

  居士学法,必须在法上报恩

  既然女众部也让你们居士来学,你们应该要知恩报恩。说:“我参加劳动已经报恩了”,这样报恩报得太小了。法上的恩可没有数字啊,没有数字的恩必须要用没有数字来报,即使你的爸爸供养女众部几千元,也报不了法的恩,钱是钱,法是法,联系不起来的,钱是物质上培福,你学法必须在法上报恩。所以居士来学的,要好好发心,将来即使不出家——出家不能勉强,但你至少要能弘扬正法,广度众生,要发这样的心。

  比丘乞食,要为施主说法

  出家人应把在家居士看成衣食父母,在家居士要把出家人看成师父,所以佛制规定,比丘托钵也要报施主恩。报恩不要说空话,“我成佛了先来度你”,那太远了,这不过是发愿。那该怎么报恩?给施主说点佛法,哪怕说几分钟也好,这就是出家人对施主的报恩。

  [转载自-佛教菩提心网]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10~19)》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