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我習氣,堅執難轉(40~45)▪P2

  ..續本文上一頁有,(衆笑)那麼喊一聲也痛快痛快。這種種都是衆生的習氣,搞假花,痛快一下,實際上沒有果實的。

  談玄妙而不斷煩惱,終是假玄妙

  真的皇帝是打天下打出來的,真的成就,是跟煩惱打仗打出來的,煩惱斷了,妙善就顯出來了。所以“妙善是顯得而非生得,何以故?無爲法非造作故。如談玄妙而不斷煩惱,終是假玄妙。”有些人誇誇其談,談得非常玄妙,這有什麼稀奇啊?一只鹦鹉還能學會叁國語言呢,學會了又有什麼稀奇啊?能派得上用場嗎?家裏來了客人,它會叫:請坐請坐。家裏來個小偷,它也叫:請坐請坐。

  造假的人膽大,過失也大

  能海上師從前說過:“我大的功德沒有,大的過失也沒有,只是一個膽小的出家人。”搞假的人全是膽子太大,莽撞。

  “如造假花”,就好比自己給自己製造假花。“相雖似而非真”,即使裝得很像,實際上不是真的。能海上師這段話就是教我們如何去成就妙善這個涅槃的境——要從斷煩惱上成就。

  證果的人要把“我已證果”的心全掃光好比病愈,

  不必再記在心頭挂在口上

  妙善這個境到底怎麼樣?能海上師說:“妙善即真阿練若。”阿練若就是清淨的場所,真阿練若就是彼岸,彼岸沒有煩惱,所以快樂。“以樂淨爲自性能成之離”,離是離什麼?你即使證了阿羅漢果,也要把“我已證阿羅漢果”的心掃光。比如生病的人病好了,只有兩種時候他才會講“我病好了”。一個是出院的時候,一個是當別人問他“你病怎麼樣”?那麼回答:“我病好了。”其他時候呢?如果經常講“我病好了”,豈不有點神經不正常?因爲有病,才有病好了,你沒有病,就沒有病好了這回事。爲什麼他會這麼樣?因爲衆生有執著心。假如修行人執著于自己的成功,就不是真的成功。正好比開悟的人不知道自己開悟,即使知道了,他也不會說自己開悟。老是宣揚自己開悟了,說明你還有執著心,你悟什麼呀?

  

  法我習氣,堅執難轉(43)

  傅味琴 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5.8.2

  

  

  菩薩修無诤行,去除世俗念,與世無爭

  提要:

  · 涅槃就是常樂我淨,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 菩薩修無诤行,去除世俗念,與世無爭

  · 清淨心才是阿練若,應當遠離不如理作意

  · 能悟一切流轉以及出離生死都如影如幻,才是一個樂阿練若行的人

  涅槃就是常樂我淨,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樂淨爲自性”,妙善以樂淨爲自性,所以涅槃就是常樂我淨,也就是樂淨。

  《金剛經》裏說:“須菩提,于意雲何?”這是佛問須菩提,“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阿羅漢不能有“我已經得到阿羅漢果了”這個念頭。“何以故?”爲什麼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證到阿羅漢果的人,法跟非法全都放下,哪還有一個法叫阿羅漢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假如阿羅漢有這個念頭,“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這個人就是執著了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你執著了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你仍然是衆生。“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叁昧就是定,定在無诤上,稱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爭都是從有欲而來,心中有所貪求,就有爭。開始是觀點不同,你說一套我說一套,互相爭論,甚至會發展成鬥爭。欲是指對五欲的貪欲。

  菩薩修無诤行,去除世俗念,與世無爭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到這時才是真正的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假如我有這個念頭,“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阿蘭那即阿練若,什麼叫作阿練若行者?“菩薩修無诤行”,那就是阿練若行,即清淨行。無诤就是與世無爭,你要真正做到與世無爭,最關鍵的問題,你心裏不能有世俗念。世俗念就是“世”,你心裏保留了世俗念,當然會與世有爭,一保留世俗念,馬上起矛盾,即使口裏不爭,心裏也在爭,說明你還沒有到徹底清淨的境界。

  清淨心才是阿練若,應當遠離不如理作意

  “是名阿練若處”,現在有人找一個清淨的地方,貼一個牌子叫“阿練若”。在清淨的地方,你心不清淨,仍然不叫阿練若。你雖沒有一個清淨修行的場所,可是你心清淨,你這個心就是阿練若處。“應當遠離不如理作意”,凡是內心所想的,不如佛說的理,全要遠離,全不能想,這就是叫你斷盡妄想。衆生的妄想全不如理。“于如理法中心生愛樂”,你悟到了佛講的道理,你心裏要産生歡喜。“增廣修行”,修行不斷地增廣。“自能行已”,自己能做到。“複叫他人亦複而行”,還能夠教導別人也都這麼做,像這樣的人才叫阿練若行者。

  能悟一切流轉以及出離生死都如影如幻,

  才是一個樂阿練若行的人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一切都是如影如幻,有這個影子而沒有一個實體。流轉生死也是如影如幻,從形象上來看是有流轉,這是煩惱流轉。從實質上來看,根本沒有流轉。既然沒有流轉生死,也就沒有斷離生死的種種造作。打個比方,我們的鼻子,本來的作用是呼吸用的,可有時發生了另外的作用,鼻子癢了,就打噴嚏,不癢就不打了。所謂真正面貌那是不可能改變的,一個人有鼻子,今天呼吸,明天呼吸,一直會呼吸,這是不會改變的,因爲它是一個呼吸工具,而打噴嚏呢?今天打噴嚏明天就不打了。

  既然流轉生死都是假,那麼所謂修行出離生死也是假。真的就是佛性如如不動,你流轉生死做衆生時也是這個佛性,將來成佛了,也是這個佛性。演員的角色個個都是假的,人生就是演場戲,既然是假的就別演了吧,他偏要演下去。原因無非是兩個,一個他喜歡演,有種愛好演戲的習氣;還有一個,演戲既有工資,又能出名,他這個貪欲放不下。如果我既不貪演員的名,也不貪演員的利,這個舞臺上就沒有一個演假戲的我。須菩提能夠悟到,“實無所行”,一切流轉都是如影如幻,“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像這樣的人,如來才稱他是一個樂阿練若行的修行人。

  

  法我習氣,堅執難轉(44)

  傅味琴 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5.8.2

  

  

  要在究竟寂靜中解脫苦,

  就得在空、無相、無願上成就

  提要:

  · 有“愛”才有“取”,有“取”才有“有”,有“有”才有“老死”

  · 要在究竟寂靜中解脫苦,就得在空、無相、無願上成就

  · 極樂是從有、有相、有願,進入空、無相、無願而成就的

  · 欲影百忙體性皆空,空才是真

  · 《金剛經》一面說有一面掃掉,最後全掃光,這才是般若波羅蜜

  · 佛攝持衆生先講有,引導衆生成就全講空

  有“愛”才有“取”,

  有“取”才有“有”,有“有”才有“老死”

  涅槃的境就是妙善,這個境到底是怎麼樣的?“于無明愛死”,這是講十二因緣。人從十二因緣來,從無明開始,一直到老死,中間最最關鍵就是一個愛,有愛才去取,有取才有。有什麼?有老死等苦蘊,十二因緣形成了我們今天受苦的五蘊。

  要在究竟寂靜中解脫苦,就得在空、無相、無願上成就

  “究竟寂靜之中”,你通過修行,達到成就了。“于無我性及解脫”,你能夠悟到一切法無我,從煩惱中得到解脫。“及阿練若”,乃至于你能夠成就像須菩提那樣一個真正的阿練若行者,“及空性等之相無與願無”,以及你成就的空、無相、無願。要解脫苦,你就得在空、無相、無願上成就,這稱爲叁解脫門。釋迦佛是這麼說的,十方佛也是這麼說的,諸佛如來說的法一模一樣,因爲這是真谛,是絕對的。真正懂得佛法的人,就懂得當年法藏比丘成就極樂世界,是從空無相無願中成就的。攝引衆生的時候要講“有相”,《佛說阿彌陀經》裏表面講的都是有相,有樹,有蓮花,有七寶,有八功德水等等,當然樹有樹相,水有水相,蓮花有蓮花相,可你想成就你就得修無相。極樂世界是法藏比丘願力所成。你可以發願,可你要成就,你就得把這個成就的境界以及你發的願都要空掉,要不然的話,你執有,有相、有願,你不可能成就。也許你到的地方很快樂,可那不是淨土而是天堂。

  極樂是從有、有相、有願,進入空、無相、無願而成就的

  極樂極樂,一看就知道是極其快樂。真正講起來如果你認爲有快樂,這不是極樂世界,這是天堂。什麼叫極樂?有快樂,實無快樂,是名極樂。這到底是什麼?就是斷煩惱,沒有煩惱就是極樂。有煩惱得到的快樂都是假快樂,你如果不去掉煩惱,你是得不到淨土的快樂的。法藏比丘是從有、有相、有願,進入空、無相、無願,成就了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稱爲淨土,稱爲佛土。如果不是通過這樣一個法上的規律成就的,那是天堂。

  欲影百忙體性皆空,空才是真

  “及于現行性之所作亦無(境)”,以及你現在所做的一切的一切,你都要證到體性皆空,就是剛才講的,雖然是有造作——我們還要有清淨的造作,也是如影如幻。經書上有句話:“欲影百忙”,你這個欲是清淨的欲,爲了修行忙得很,全走在清淨的道上,“巧持真”,最要緊的,心裏不能忘記,這一切全是體性空,全像影子那樣。這個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稱爲妙善。你當初的發心,中間的修行,將來的成就,全部掃光,那才是真正的成就。

  《金剛經》一面說有一面掃掉,最後全掃光,這才是般若波羅蜜

  我年輕時剛進佛教青年會,聽老法師說:“《金剛經》這部法,一面說有,一面掃掉,一說有,就掃掉,一直掃到最後全都掃光,這才叫般若波羅蜜。”能海上師圓寂時的最後一句話:“什麼都沒有。”

  佛攝持衆生先講有,引導衆生成就全講空

  初進佛門,因爲衆生世俗心太重,執著心太重,迷迷茫茫,習慣于有,你叫他轉過來,非但他一時轉不過來,可能心裏還在怄氣,那咋修行啊?佛不得不先講你喜歡聽的法,樣樣講有。可是如果一直有到底,你能成就嗎?你執著布施有功德,你能成就布施波羅蜜嗎?成就布施波羅蜜要叁輪體空,要把你貪功德的心,有功德的想全部掃空。

  執“有”就起煩惱,放下才能成就

  提要:

  · 執“有”就起煩惱,放下才能成就

  · 空中才能出生一切有,因此出生的有也是如影如幻

  · 修行人非但妄念要掃掉,連“我在修行”的觀念也要掃掉

  · 把心裏的有掃幹淨,才是究竟的清淨

  執“有”就起煩惱,放下才能成就

  你們了解了這個道理,真的能悟了,並且真的在悟上起作用了,還有什麼煩惱呢?你們常起的煩惱,無非是“我這麼辛苦,他還要說我沒有功德。這種人啊,真是顛倒,竟然這樣看不起我”,這就起煩惱了,就有“看不起我”這個煩惱心了。我是誰呀?你有“我”,你現在又沒成佛?你這個“我”就是凡夫衆生啊,你抓住“我”就是抓住凡夫衆生相,不放下,你能成就嗎?

  空中才能出生一切有,因此出生的有也是如影如幻

  從前修行人總有只瓶子,現在叫口袋,裏面什麼東西都有,人們稱之爲寶瓶。這不是說瓶子裏有金銀財寶,意思這個瓶子什麼都有挺方便,連衣服破了,縫衣針也有。從前修行人都是自己縫衣服的。爲什麼能什麼都有?因爲這個瓶子是空的。假如瓶子是實心的呢?它什麼都沒有。只有空才能出生一切有,從空裏出生的有才能稱寶,而這個出生的有也是如影如幻。比如你瓶子裏拿出一根針一根線來縫補衣服,結果線縫光了,針也斷了,就丟掉了。丟不掉的是什麼?就是這個瓶子裏的空。

  修行人非但妄念要掃掉,連“我在修行”的觀念也要掃掉

  所以咱們所有的起心動念都應該這麼做,一起妄念馬上掃掉。即使你發了願要做這件事情,你可以去做,但要把執著心放下。小時候媽媽跟你說:“飯不要吃到鼻子上去。”你今天已經不會吃到鼻子上去,還把媽媽跟你講的話保存在心裏幹什麼?這句話就不要想了,否則媽就會說:“小時候這個樣,長大了仍然這個樣,這孩子是不是腦子有毛病了?”這就叫妄。不修行不可能成就,可修行非但妄想要掃掉,你一面修清淨的行,一面要把“我在修行”的念頭也掃掉。證阿羅漢果的人,不去想“我是阿羅漢”。同樣的道理,你可以發願行菩薩道,你也可以去做,不能老是想“我在行菩薩道”。你可以布施供養,不要老在想“我在布施供養”。隨時隨刻要這麼去練習。這麼修,跟你將來的成就就沒有抵觸,因爲你一開始修就符合“空”的道理。你們誦的《十地頌》,能海上師說,每一地全都要加一句:“自性無所緣”。

  把心裏的有掃幹淨,才是究竟的清淨

  例如:當老師的可以叫學生聽你話,爲了讓他學習更好,爲了培養他成才,但是你不能有“我是老師”的念頭,你有這個念頭,從修行角度來講,就叫有分別心。我是老師,你是學生,你就應該聽我話。是應該聽你話,可你別這麼想,別這麼高高在上啊。所以真正掃幹淨要從心裏上掃幹淨。好,今天講完了。(完)

  

  

《法我習氣,堅執難轉(40~45)》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