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八苦(10~19)▪P4

  ..續本文上一頁隸”。

  清定上師講經時講過:“別人請你吃一頓飯,你也要小心,這頓飯不會給你白吃的。”而且夫妻之間、男女之間這種要求往往是自然産生的,逃也逃不了。

  人生八苦(17)

  ——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行苦

  傅味琴講于湖北清涼山佛學苑 2004.6.13清晨

  人爲的自私要求,會使彼此埋怨,

  彼此失望、痛苦、動恨心

  提要: 

  ■ 人爲的自私要求,會使彼此埋怨,彼此失望、痛苦、動瞋恨心

  ■ 女人喜歡聽“你是我的上帝”

  ■ 得寸進尺,會致成對方越來越苦惱

  ■ 男的自私,賢妻也會遭到家庭暴力

  ■ 吵完了,彼此不理睬,卻都盼望著對方來安慰,形成家庭冷暴力

  ■ 離婚又懊惱,感情上的牽連也很痛苦

  ■ 離婚後再找,結局大都也不好

  人爲的自私要求,會使彼此埋怨,彼此失望、痛苦、動瞋恨心

  好比肚子餓了,有吃飯的要求,這不是人爲製造出來的,這是自然的,避免不了的。在男女之間的這種感情過程中,這種自私的要求,避也避不了。慢慢就形成了彼此埋怨,彼此失望,彼此痛苦,彼此動瞋恨心。

  女人喜歡聽“你是我的上帝”

  如果你對她好,照顧她,依順她,體貼她,把她捧得高高的,女人最喜歡聽一句“你是我的上帝。”這樣是不是能完全成爲一件好事呢?要她沒有自私,沒有煩惱,心地純潔,可能會出現好結果。

  得寸進尺,會致成對方越來越苦惱

  要不然的話,另一個作用必然産生:她得寸進尺,要求越來越高,嬌氣越來越厲害,而且沒有止境。必然造成當你滿足不了她的時候,她失望,她苦惱,她怨恨。男的如果氣量大一點,仍然依順她,她再繼續得寸進尺,必然致成這個男的越來越苦惱。

  男的自私,賢妻也會遭到家庭暴力

  相反也是如此。有些女的想做賢妻良母,一向對丈夫體貼,這個男的越來越像個公子少爺,假如男的要求越來越高,有一天女的自己心理上也有點氣惱,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就會産生家庭暴力,他罵打全來。

  吵完了,彼此不理睬,卻都盼望著對方來安慰,形成家庭冷暴力

  還有一種奇怪現象,說奇怪,可在男女感情中沒有不存在的地方。比如說夫妻吵架,彼此很痛苦,吵到後來也沒勁了,氣力也吵完了,大家自動休息。男的不理女的,女的不理男的,表面上看起來簡直像冤家,其實彼此都存在著一種奇怪的心態。別看他氣得要命,恨得要命,誰也不理誰,心裏卻都在想:“你怎麼不來安慰安慰我啊?”男的不去安慰女的,但心裏也在盼望:“你到底是我老婆啊,我氣得這樣子還不來安慰我,哪怕說兩句好話也好嘛。”女的這種心態更加厲害,女的沒有男的安慰,她簡直過不了這一關。那麼男的等女的,女的等男的,等一分鍾,就增加一分鍾仇恨。至少彼此心裏在想:太不像話了,吵過了就算了,還要憋什麼氣啊?卻不想一想,對方也在等你啊,大家抱著一個心態:應該你先動,你不動我也不動,結果大家憋氣,發展得嚴重了,就形成了家庭冷暴力,這個日子真難過。摒了幾天火氣又來了,來個總爆發,幹脆離婚。

  離婚也不容易啊,離婚首先要吵,再打,打得實在好不起來了,幹脆離婚。

  離婚又懊惱,感情上的牽連也很痛苦

  真的離婚了,又懊惱了,本來旁邊有這個人,即使冤家嘛也是個人啊,現在旁邊連個冤家也沒了,就覺得一時適應不了,孤單了,淒涼了。所以有很多人離婚後,形成了感情上的藕斷絲連,這種是很痛苦的。

  離婚後再找,結局大都也不好

  還有的人呢,爲了要把痛苦解決,趕快再去找別的男的,因爲她痛苦得過不下去,只好把要求降低,找個阿貓阿狗都好,只要是男的就行了。所以等到第二次再結婚的時候,真能得到比第一次好的有幾個?第一次還比較冷靜,離婚了再趕緊去找的時候,往往沒有第一次那樣冷靜了,因爲她急需要別人的安慰來彌補自己的空虛,所以形成了越來越惡劣的命運。男的找女的也是如此,到後來差不多都是同樣的規律。

  人生八苦(18)

  ——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行苦

  傅味琴講于湖北清涼山佛學苑 2004.6.13清晨

  小時候愛的是父母,長大了愛的是名利

  提要: 

  ■ 人心不滿足,必然促使貪瞋癡發展

  ■ 人到老年,也不想離婚了,幹脆就分開住

  ■ 老年離婚被兒女笑

  ■ 老頭娶老太,反背上了照顧老太的包袱

  ■ 衆生都在做愚癡感情上的奴隸

  ■ 夫妻間的感情破裂了,孩子的幸福也沒了

  ■ 小時候愛的是父母,長大了愛的是名和利

  人心不滿足,必然促使貪瞋癡發展

  自己沒有給人家,卻希望人家給我什麼,這種矛盾從古以來就沒有擺平過。夫妻關系中彼此相好,只是快樂一時,以後日子就難過了,因爲人的自私心始終沒有滿足過。盼望他給你一點溫暖,還要看什麼時候,假如要你陪他去玩,或要問你拿錢,這個時候你稍微能得到一點,這是一個交換。盼不到呢?你內心在動瞋恨心,這樣的生活過程,必然促使貪瞋癡發展。

  人到老年,也不想離婚了,幹脆就分開住

  到了老年,脾氣也沒變好,往往比年輕時脾氣更壞,所謂老氣橫秋。老夫老妻變成老冤家了,年輕時罵不出來的話,什麼“老不死的”,“殺千刀”(衆笑),全會罵出來。到了老年,也不想離婚了,就分開住吧,或者老婆住到女兒家去了,老頭子住到兒子家去了。

  老年離婚被兒女笑

  現在女兒兒子也靠不住,所以老夫老妻離婚的也很多,還會被兒女取笑:“爸爸媽媽這麼老了,七十幾歲了,還離婚。”更大的笑話是,離婚了以後還到老年婚姻介紹所去。

  老頭娶老太,反背上了照顧老太的包袱

  到老年婚姻介紹所去有兩個目的,一個,夫妻生活幾十年了,現在成了一個人,孤苦伶仃的,感覺自己很可憐,兒子女兒又都成家了,就想找一個老伴,精神上有點寄托。另一個目的,想有個老伴照顧照顧我,將來生病了可以服侍我。他不想一想,這個老太婆肯嫁給你,她也想弄個老頭子來服侍自己。真的你生病了,她就怨氣沖天:“我嫁給你,是想你服侍我,現在我倒了黴了,我沒生病,你倒生病了,我這麼老了還要來服侍你。”

  而且老年人結婚,樣子也不好看,老得像老猴子那樣,還要再重新舉行婚禮,這個黑臉上撲一點白粉(衆笑)。

  衆生都在做愚癡感情上的奴隸

  夫妻共同生活了幾十年,有的已經不習慣旁邊沒人。我每次講法,來聽法的老太太居多,她們即使覺悟到人生都是苦,看穿了,信佛了,想修行,可是仍然忘不了家裏的老頭子,一開口就是“哎呀,我實在沒空啊,家裏老頭子……”所以衆生爲什麼這麼苦?衆生都在做愚癡的感情上的奴隸,而所有這種習氣,都是在世俗生活裏養成的。

  夫妻間的感情破裂了,孩子的幸福也沒了

  一個家庭生了孩子,産生了一時的歡樂,有了孩子也可以促使夫妻之間感情牢固,因爲孩子是我的也是你的,總有一個良知,希望讓孩子過幸福的生活。可是事情並沒有這樣稱心如意,當煩惱起來了,夫妻之間感情破裂了,孩子的幸福也沒了。雖然做父母的並不希望這樣,可是這樣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雖然父母的愛是偉大的,可是父母自己本身掉在煩惱裏的時候,就是另一回事了。

  小時候愛的是父母,長大了愛的是名和利

  世俗上人認爲,有了孩子,心裏就踏實了,好像有了這麼一個私有財産,能夠作爲依靠,結果怎麼樣呢?在你老年的時候,孩子在不在你身邊呢?現在的年輕一代,都喜歡爲了自己的前途好好幹一番事業,即使是名,即使是利,在世俗上來看,這也是事業。父母本身也在鼓勵孩子,你將來要出人頭地,光耀門庭啊,孩子出國了,當老板、董事長了,父母也感到自己很榮耀。可是在另外一方面呢,父母又感到孤獨,因爲孩子沒有時間再去照顧他了,心態也變了,小時候他愛的是父親母親,長大了,他愛的是名和利。

  人生八苦(19)

  ——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行苦

  傅味琴講于湖北清涼山佛學苑 2004.6.13清晨

  養兒不防老,老人心靈空虛,只得自找寄托

  提要: 

  ■ 養兒不防老,老人心靈空虛,只得自找寄托

  ■ 勞動、鍛煉身體、打牌,這就是俗世生活中老人的精神寄托

  ■ 兒女都飛走了,孤單的生活只好東蕩西說

  ■ 修行人不離開世俗,怎麼離得開苦呢?

  ■ 在現實生活中修苦谛

  ■ 因爲不肯改變,就把原有的苦保留下來了

  養兒不防老,老人心靈空虛,只得自找寄托

  所謂“養兒防老”,現在有嗎?父母有勞保工資,子女還要問父母拿錢,因爲他家庭開支大。

  假如老年人在心理上有點寄托,日子還好過一點,因爲老年的生活實在很難過得下去,所以老年人就不得不自己去找寄托。

  勞動、鍛煉身體、打牌,這就是俗世生活中老人的精神寄托

  怎麼找寄托?已經退休了,他仍然願意天天到廠裏去義務勞動,沒工資他也幹,這就是精神寄托。還有的被不好的環境影響,整天地搓麻將打牌作爲精神寄托。一般都在公園裏鍛煉身體,鍛煉身體在精神上也是一種寄托。一到公園,跟熟人打打招呼:“阿貓,你今天也來了?”擺擺家常,海闊天空吹一番,老年人就靠這一點安慰自己。

  兒女都飛走了,孤單的生活只好東蕩西說

  前兩年我在蘇州養病,天天到東園去。那個時候剛剛發生了“9·11”事件,在山坡上,經常看見四五個老頭子坐著,其中總有一個老頭子講得特別起勁,從時事新聞講到家庭瑣事,實在沒話好講了,把我也扯進講話的題材裏。我走路的時候,旁邊總有學生扶著我走,老頭老太總是對我身邊的年輕人說:“你好的。”就是說你很好,能這樣照顧老人。又來問我:“旁邊那個是不是你兒子?你好福氣啊。”所以老人的生活我看真是無聊。兒女都飛走了,孤單的生活只好東蕩西說,人到了老年了就是這個樣子,這是講世俗的話。

  修行人不離開世俗,怎麼離得開苦呢?

  講修行的話呢,我老了還在修行,你不離開世俗怎麼離得開痛苦呢?這幾天給你們講的,就是講的苦谛,人生八苦,全給你們講完了。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最後是流轉生死的行苦。

  在現實生活中修苦谛

  這次講人生八苦,僅僅是從年輕時談戀愛、結婚成家、生兒子、進入老年,在這個範圍裏講些現實生活的情況,此外還有沒有苦?還有,念書的時期也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苦,長大後還有人際關系、工作崗位,種種矛盾的苦。

  因爲不肯改變,就把原有的苦保留下來了

  修行人離開了世俗,那麼世俗上苦應該說不存在了,卻偏偏還存在。今天你們在修行生活裏邊還是存在著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沒有證到阿羅漢果之前,還是存在著流轉生死的行苦。所以你們可以去分析分析,研究研究,在修行的生活裏,到底哪一種是屬于生老病死的苦,哪一種是愛別離苦,哪一種是求不得苦,哪一種是怨憎會苦,哪一種是生死流轉的行苦?爲什麼修行時還會産生這些同樣性質的苦呢?這就是因爲你們不肯改變,原有的東西不肯抛掉,你要保留,就等于把苦也保留下來了。今天講到這裏。

  

  

《人生八苦(10~19)》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人生八苦(20~3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