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名第叁種難。造下品十惡,感墮畜生。一切飛潛走獸,唯知二件事情,唯知求食,唯知雌雄交尾,余非所知。所以畜道衆生由於冥頑不靈故,難聞佛法。四、生長壽天或北俱盧洲名第四種難。長壽天即色界無想天,由修無想定感生無想報,因其思想機官不起作用故,雖聞佛法,亦難得到佛法的受用。北俱盧洲衆生,壽命千歲,衣食自然,福報現成,由於欲樂如意,不知有苦故,難聞佛法。五、生於邊地或下賤衆生名第五種難。邊地衆生如非洲等處的土人,由於佛法教化所不及故,難聞佛法。下賤衆生,由於福薄慧淺故,亦複受不到佛法的利益。六、盲聾喑啞衆生名。第六種難。他們由於五官殘缺故,難聞佛法。七、世智邪辯才名第七種難。有一類世間聰明人,由於知見偏邪,不信因果故,難聞佛法。八、正法滅盡時名第八種難。正法就是佛法。釋尊授記正法住世千年,像法住世千年,末法住世萬年。過此佛法滅盡,法緣斷絕,所以那時聚生就將根本聽不到佛法了。合此八種難聞佛法的因緣,總名八難。故頌雲,地獄鬼畜生,長壽北俱盧,諸邊地下賤,盲聾喑啞等,世智邪辯才,正法滅盡時,是名曰八難,難聞佛法故。
我們現在是八難以外的衆生,因爲我們既得人身,又聞佛法,更能聞到歸依叁寶始終學修的勝妙法門,故應深自慶幸得離八難的希有因緣,所以我們應如
何珍視這個因緣,提起身心,精進學修,以期自他成佛,同圓種智,庶不辜負這個難得難聞的殊勝因緣。
科 丙二、得十圓滿
丁一、依內五類—頌
頌 衆同處所依正圓 現生不作五無間
無諸邪見信業果 如是五種內圓滿
解
上文明離八種難,今當解釋得十圓滿。十圓滿是資助佛弟子修行的十種增上因緣。十圓滿複分爲二,一、依內五種,二、依外五種。修行是要依靠於依報正報所謂依正二報的,故日依內五種;修行還要依靠佛法方面的法緣,故日依外五種。依外五種,下頌再述。現在先解這一頌依內五種。依內五種就是依靠於依正二報。自己的身心名爲正報;身心賴以生存的一切外緣,如父母妻子,衣食住處等皆名依報。依內五種圓滿謂依正二報方面應該具備何種條件才算圓滿。回答是:
一、聚同分圓滿。衆同分是同類同道的意思,如同屬畜道,名畜衆同分;同在人道,名人衆同分。如何才算是衆同分圓滿呢。謂生在人道之中,感得根支不缺、性不頑囂的身心,名衆同分圓滿。二、處所圓滿。謂生在佛化所及、有四衆弟子的地方,名處所圓滿。叁、依正圓滿。謂生在信奉佛法的家庭,或遇善友接引信佛,名依報圓滿.身心健全,解善惡語,堪能受法,名正報圓滿。四、無業障圓滿。謂前生無重大惡業,因之今生亦未自作或教他作五無問罪,名無業障圓滿。五、無信解障圓滿。謂無諸邪見,深信因果,因之信解方面不致轉變,此後亦決不造五無間罪,名無信解障圓滿。以上內五種圓滿是從大環境說到修行人自己的身心,從今生推及前生,從現在決斷將來,都希望得到圓滿的依正來作爲修行的增上因緣。故頌日,衆同處所依正圓,現生不作五無間,無諸邪見信業果,如是五種內圓滿。
科 丁二、依外五種—頌
頌 大師世俗勝義法 教猶住世證未隱
四種資緣悉具足 如是名爲外圓滿
解 依外五種全爲佛法法緣方面的增上因緣。法緣殊勝,當然對於修行將有極大的幫助。怎樣才算是外五種圓滿呢。回答是:
一、大師圓滿。大師是指佛寶,謂遇佛出世,見佛聞法,或生在正法住世的時期,名大師圓滿。二、世俗正法施設圓滿。謂僧伽住持叁寶,寺宇經像法器等教法不缺,名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叁、勝義正法流轉圓滿。謂比丘師弟傳承,燈燈相續,依法證得四向四果等增上功德,名勝義正法流轉圓滿。四、正行不滅圓滿。謂世俗正法猶在未滅,勝義正法未隱未斷,即合前二叁兩種圓滿兼而有之,名正行不滅圓滿。所謂正法住世,必須教證二法,俱無欠缺。教證一有欠缺,即非正法住世,而轉入像法乃至末法時期了。這就是正法與像法的分界線。又正行不滅,謂依戒修行、依教修行、依法修行、依
師修行,具此四依而行名正行隨轉。離此四依即是盲修瞎練,不但沒有結果,且有走入邪險的大失。五、隨順資緣圓滿。謂修行人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如衣食臥具醫藥等緣,亦應具足無缺,名隨順資緣圓滿。以上五種法緣,亦從大環境說起,逐漸說到資生的四緣,都與修行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更應求其圓滿。頌雲,大師世俗勝義法,教猶住世證未隱,四種資緣悉具足,如是名爲外圓滿。
以上依內五種,依外五種,共十種圓滿,都是資助佛弟子修行的增上因緣。凡未得者可以發願求得,未圓滿者求其圓滿。諸有已得已圓滿者,即應抓緊這個至極希有的殊勝因緣,在可能範圍內,集中全副精神,修行學佛,爲求徹底解脫自他苦惱而努力。
科 乙叁、念死無常分二
丙一、念死—頌
頌 有情決定死 死來無定期 死至不可拒 死後何所歸
解
上文已將人身難得和佛法難聞的實際情況從多方面扼要予以說明,使我們對於一般人素所忽視和不知道的事實,得到比較清楚的認識。所以我們應當深切體會我們現在既得人身,又聞佛法的機緣是非常難得的。我們應當抓緊這個機緣,學修佛法來徹底解決我們的生死問題。這就是我們要歸依叁寶的主要原因。爲什麼呢。因爲我們若不好好利用這個難得的機緣學修佛法來解決生死問題,我們的生命隨時將被死亡所解決,而使這個希有的機緣,轉瞬毀滅。因爲人是免不了要死亡的,此其一;死亡的來臨或早或遲是不能預定的,此其一。
死亡一旦來到,不論我們有多大能耐,事實上是無法拒絕,也無法逃避,此其叁;死後將要到哪一趣受生,凡夫也是無法知道的,此其四。以上四種不可避免的情況,就是頌文「有情決定死,死來無定期,死至不可拒,死後何所歸」四句偈的解釋。人生既然免不了要死亡,就是說明人生是無常的,人死之後,能否轉生爲人,就將難如登天了。所以我們應當時時以念死念無常來警惕自他,提起精神,學修佛法,方不致因循贻誤,空過一生,白白糟蹋這個希有難得的機緣。
佛學是研究生死問題的專門科學。佛法是以了脫生死來解決生死問題的。佛法的所謂了脫生死,並不是求長壽、求不死。因爲人是決定要死的,所以求長壽的人縱使壽命真的延長到一、二百歲乃至數百歲,然仍沒有把生死問題徹底解決,因爲數十歲的人要死,數百歲的人也一樣要死,所以並沒有根本解決問題。佛法了生脫死的方法是佛以無上智慧從生死的根源上找到了生死的原因,只要把生死的原因徹底消滅了,生死問題也就根本解決了。所以佛以「有生必有死」
一句話來說明世間的一切生死現象,並且說明死亡必不可免,因爲「生
」就是「死」的前因,既有前因必召死亡的後果故。佛複以「不生則不滅」
一句話來說明了脫生死的方法。所謂「不生」謂必滅除一切召致生死的原因使之不再生起,由於「因」既不生,自然不致再有死亡的後果。故日不生則不滅。這不是解決生死問題極有理論根據的科學方法麽。上文指出了「生」是「死」的前因。現在更須追究「生」的前因,又是甚麽。根據佛的無漏智慧所親證,「生」的前因在於起惑造業,惑業就是召致生死苦果的原因。惑是怎樣起,業是怎樣造的呢。衆生對著可愛或不可愛的種種環境而起貪瞠癡等煩惱,是名起惑。既起惑心,於是通過身口意叁門而造殺盜淫妄等惡業,是名造業。由於起惑造業的原故,所以召致生死流轉的苦果。佛法就以「起惑造業,由業召苦」說明世間生死流轉的因果關系,也就說明苦集滅道四谛中的苦集二谛。起惑造業是集苦之因故,集谛所攝。生死流轉是惑業之果故,苦谛所攝。因必召果,果從因生,所以苦集二谛是世間流轉因果的總相。佛法既明生死流轉的根本原因,即知了脫生死的圓滿方法。方法唯何,謂即學修佛法的戒定慧叁學,不於身口造殺盜淫業,不於意業起貪瞠癡煩惱,是名修道。由修道谛而證惑業斷盡不生不滅的清淨解脫境界,即是滅谛。所以道谛是解脫之因,滅谛是解脫之果,滅道二谛說明了出世間還滅因果的總相。
一般凡夫不知生死之因在於起惑造棠,所以人們在生死道中隨業流轉,無法自主,不得自在。換句話說,象生生命的主權不是掌握在自己手裏,而是操在惑業手裏。這種情況由於大家都未警覺,都不知道,如果情況判明屬實,凡稍知自尊的血性漢子,對著這種不可容忍,失卻自由,無異過著傀儡生活的現實人生,誰還甘願再被惑業所奴役,而不提出收回主權,還我自由的要求麼。由於久遠劫來衆生生命的主權一向操在惑業手中,大家習以爲常,安之若素,所以數千年來除釋迦世尊外,就沒有人對此太阿倒持的可恥現象,提出問題,更沒有人對此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由於大家習以爲常,積重難返故,所以我們雖然一旦覺悟,要把主權收回過來,卻也不是一蹴可幾的易事,必須發起出離煩惱的出離心,與自他解脫的菩提心,歸依叁寶,學修佛法,熟練運用佛法的戒學、定學、慧學,一全套的無上法寶,與惑業作一番激烈、艱苦的長期鬥爭。因爲若不與惑業拚個你死我活,就不可能收回主權,恢複自由;若不應用佛法的戒定慧叁無漏學,也不能使惑…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