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P12

  ..续本文上一页的。

  

   颂文第三句缘觉声闻四果向,谓即根本乘僧宝。缘觉根利,生在佛世或无佛世,由观一切法缘生缘灭而悟道,故名缘觉,其极果称辟支佛。声闻即四果四向,由於亲闻世尊或善知识说法而断惑证真,故名声闻。四果四向谓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预流向者,谓已得无间道,无间能证预流果,修四圣谛现观,名预流向;预流果者,谓已断三界见所断惑(即八十八使),已证四谛十六心观,名预流果;一来向者,谓已得无间道,无间能证一来果,已断欲界五品修所断惑,名一来向;一来果者,谓已断欲界六品修所断惑,名一来果;不还向者,谓已得无间道,无间能证不逞果.已断欲界八品修所断惑名不还向;不还果者,谓已断欲界九品修所断惑,名不还果;阿罗汉向者,谓已得无间道,无间能证阿罗汉果,已断色无色界七十一品修所断惑,名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者,谓已断三界修所断惑,诸漏永尽,所作已办,不受後有,名阿罗汉果。四果四向断惑证灭的清净功德,实为佛弟子所应学习的最好榜样。

   颂文第四句,是名小乘之三宝,是结成语。

   科 丙三、密乘三宝—颂

   颂 大日如来金刚尊 密乘四部生圆教

   住戒勤修证道等 得大法乐诸品僧

   解

   颂文初句大日如来金刚尊,谓密乘传自大日如来,大日如来亦称金刚尊,故大日如来是密乘的佛宝。颂文次句,密乘四部生圆教,谓密宗除以显教三藏法宝为基础外,复有事部、理部、瑜伽部、无上部四部密法;无上部中复分生起次第、圆成次第二种次第,故四部与二次第是密宗独有的不共法宝。颂文後二句,住戒勤修证道等,得大法乐诸品僧,是就密乘僧宝而言。宗喀巴大师宗派的家风,佛弟子皆应持戒清净,修密法更要恒住净戒,故日住戒。密法事相繁重,仪轨众多,而人命短促,无常迅速,故必精进勤修。在西藏由修密法而即生证果证

   道,得大法乐的,所在多有,故曰住戒勤修证道等,得大法乐诸品僧。

   科 丙四、常住三宝—颂

   颂 金坭塑像及舍利 三藏名言教证体

   剃发染衣现前众 久住於世持佛法

   解

   现在释尊已灭度,弥勒未降生,就凡夫肉眼而言,暂时不见佛宝,所能见到的唯有佛的塑像画像与释尊的真身舍利(如宁波育王寺所供养的),故曰金坭画像及舍利。经律论三藏名言教体,与修行证道的胜义证法,现在尚未隐没,故日三藏名言教证体。剃发染衣的僧众,现仍存在,故日剃发染衣现前众。以上佛法僧三宝的形相作用,因其留存於世的时间比较长久,故称常住三宝。现在就赖常住三宝来承前启後,护持佛法,使未来的众生都能受到法流的滋润,故日久住於世持佛法。

   以上略解第一大科三宝之名体,内摄四科,一、赞三宝之体相,二、释内体之自性三宝。三、释同别二种三宝,四、依诸乘分别三宝竟。

   问:本文解释第一大科三宝的名体,刊登已逾七期,为什么对於这一科要化这样多的篇幅。

   答:主要的目的在於帮助我们充分认识三宝的功德。海公上师鉴於三宝的深思厚德,广大无边,但为一般凡夫所不易明确了知故,特从多方面以颂文择要宣说,来指示我们对於三宝的认识。我们信奉佛法,归依三宝,无非认三宝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希望我们将来也能成就三宝的功德。所以现在学习愈深入,认识愈透彻,则将来成就三宝的功德也愈迅速、愈殊胜。因为多一番学习,即多一分认识,多一分认识,即多一分成就,这是必然的道理。何况三宝的功德,深广如海,我们学习愈深入,愈觉得学习不够、认识不够,所谓「学然後知不足」,确是一句经验之谈。所以在这一个重要问题上,我们实在须要学习、学习、再学习,而不应得少为足,即以现前的认识为满足。同时,我们还应感激海公上师满怀悲心,多方指引的恩德。因为在第一大科内,上师把三宝的种种名相,如外缘三宝、自性三宝,外缘三宝与自性三宝的关系;同体三宝、别相三宝,同别二种三宝的同异。大乘三宝、小乘三宝、密乘三宝、常住三宝,诸乘三宝立名的缘由与其内容的差别;无不尽可能予以扼要的指示,使我们对於三宝的认识,不致再如从前的模糊笼统,而能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观念。为了报答师恩,报三宝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为了提高认识追求自他解脱的目的故,我们更应深入展开对於三宝名体功德的学习。

   以上略提第一大科的内容要点,以便思维忆念,精密摄持。

   科 甲二、归依之因由

   乙一、引佛说偈

   丙一、泛说二颂

   颂 众人苦所逼 多归依诸山 园苑及丛林 孤树制多等

   此归依非胜 此归依非尊 不因此归依 能解脱众苦

   解

   第二大科说明归依的因由,其中包括三个问题,一、为甚麽要归依,二、归依谁,三归依的後果如何。对此三个问题,佛曾说偈作正反两方面的答覆。先泛说盲目归依的不当。颂文第一句「众人苦所逼」是答覆第一个问题为甚麽要归依。归依是为求离苦。因为众人多因众苦的逼迫而才想到归依的。第二个问题归依谁呢。「多归依诸山,围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这三句历举一般人为围离苦而去归依的对象,如避到山间去,或到园苑去、丛林去、孤树去、制多去(孤树制多是灵庙等类的处所),归依於各该处所的神鬼灵异。第三个问题,这样的归依能否得到离苦的後果呢

  回答是「此归依非胜,此归依非尊,不因此归依,能解脱聚苦。」由於这种归依不过是从甲地避到乙地,向神鬼灵异求佑,这种十足迷信的盲目归依,不能离苦,不是解脱苦难的根本办法,所以这种归依,并不殊胜,不足尊贵。

   科 丙二、正明三颂

   颂 诸有归依佛 及归依法僧 於四圣谛中 恒以慧观察

   知苦知苦集 知永超众苦 知八支圣道 趣安稳涅槃

   此归依最胜 此归依最尊 必因此归依 能解脱众苦

   解

   佛在这里正面指出如要离苦,唯有归依佛法僧三宝,并如实了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才能真正解脱众苦,所以归依三宝是最殊胜,为世所尊。三宝之中,法宝就是解脱众生的妙药,所以对於四圣谛法,应以智慧恒常观察。知苦谓观苦谛,了知众生苦恼,真实不虚。知苦集谓观集谛,集苦之因,在於起贪嗔痴惑,造杀盗淫业,所谓起惑造业,由业召苦。知永超众苦谓观灭谛,惑业解脱,究竟离苦故。知八支圣道,趣安稳涅槃,谓观道谛,修八正道(正见,正语,正思维,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趣安稳涅槃(即灭谛)的捷径故。由於三宝功德,清净殊胜,究竟圆满,所以唯有归依三宝,修四圣谛,方能获得解脱众苦的後果。故颂日,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於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稳涅槃,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

   科 乙二、难闻难得

   丙一、离八种难二颂

   颂 地狱鬼畜生 长寿北俱卢 诸边地下贱 盲聋暗哑等

   世智邪辩才 正法灭尽时 是名曰八难 难闻佛法故

   解

   现在我们人人都有一个身体,好像平淡无奇,并不觉得人身难得。其贵人身是非常难得,非常希有的。佛在世时曾指大地问阿难说,大地土多,爪上土多(即手指甲上的尘垢)

  阿难答言,大地土多。佛告阿难,夫人身者如大地土(造恶业故),得人身者如爪上土(持五戒故)。可知人身难得而易失。由於造恶者多,如大地土,持戒者少,如爪上土,所以来世得人身者,非常希少,如爪上土;而失人身堕恶趣者,非常众多,如大地土。佛无妄语,故知人身难得,真实不虚。我们既得人身,应当自重己灵,善予利用,使勿空过,实为至要。

   人身难得已如上述,而佛法难闻则比人身难得更难。因为世界上有许多地方,如欧州、美洲、澳洲、非洲等处,由於佛法尚未普及,向来很难闻到佛法。即如佛教流行的亚洲而言,除缅甸、泰国等几个纯粹佛教国之外,其余如我国、日本、印度等多数国家,非佛教徒的人数是远多於佛教徒的。足见世界上是有一大部份人没有机缘闻到佛法。这就证明人身难得尚非难得,而佛法难闻真是难闻。我们现在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所以应当珍重这个难得的机缘,必须尽量善予利用才对。

  

   何以人身和佛法如是难得难闻呢

  因被八难之所障碍故。八难之中只要遇到一难便即失去闻法的机缘了。是哪八种难呢

  一、堕地狱道名第一种难。造上品十恶,感堕地狱。地狱有八寒八热十六大狱,或酷寒彻骨,或猛火焚身,或被刀山剑林之所砍斩杀戮,总之,地狱之苦,时刻不停,一日夜间,千死万生,所以地狱众生由於受苦猛厉故,难闻佛法。二、堕饿鬼道名第二种难。造中品十恶,感堕饿鬼,或因内障,或因外障,或因自体障,千年不闻水浆之名,长期受到饥饿的痛苦。内障谓食物到手化成火焰,不得受用,是名内障。外障谓饮食在前,然被强有力者之所禁止,不得受用,是名外障。自体障谓喉细似针,腹大如缸,饥火中烧,不得一饱,名自体障。所以鬼道众生由於饥饿不堪故,难闻佛法。三、堕畜生…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入般若法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