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P11

  ..续本文上一页故,所以他所见到的佛宝功德亦大。颂云,自觉觉他觉行满,具足三身五智身,菩提大悲以庄严,是名大乘之佛宝。今依颂文解释名诠如下。

  

   佛的字义即谓觉了、觉悟义,复合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重深意。自觉谓觉了自性三宝,本来清净,本来空寂,在清净空寂的体性上,本无烦恼,亦无生死,所以自觉也就是觉悟自性本空、清净无生的理体。觉他谓以此自觉的理体,教化众生,使众生亦皆觉悟自性,珍重己灵,发心断修,转凡成圣,因而达到普度众生的目的。觉行圆满谓自觉行与觉他行悉皆圆证圆度,无欠无余,故日觉行圆满。

   佛具三身谓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是佛清净本然的理体,无有形相,周遍沙界。报身是佛的智慧德相,自利利他,教化地上菩萨。应化身是佛随类应现,藉以教化凡愚的妙用。复次。三身各具复数,为便陈述,列表如次:

   佛法 身自性身——无生无灭,诸佛共有,所谓十方诸如来,共同一法身。

   法性身——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法五蕴所成。

   报 身自受用身——无边相好,由无量善根之所引生,恒自受用广大法乐。——唯属自利,不为他现。

   他受用身——由昔所修利他功德因缘所成,为十地菩萨现通说法。——唯属利他,为他现故。

   应化身示生身——如释尊示生印度,说法四十九年。

   应现身——随类应现,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五智谓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大圆镜智谓诸佛真智照於法界事理,如理如量,离爱离憎,如大圆镜,现象色像,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法待喻明,故名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谓诸佛智慧观一切有情,悉皆平等,见他受苦,无异自己受苦,大慈悲心由是生起。又真如理性,名为平等,智缘此理,名平等智。又凡夫执我,自他不平,今我执亡,自他平等,故称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谓诸佛五眼圆明,妙观成就,观一切法自相共相,如实了知,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故称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谓诸佛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现身口意三轮功德,成办诸佛拔苦与乐的本愿所应作事,故名成所作智。

  

   法界体性智谓融会贯通上述四智(初二智以根本智观一切法体性空,一切法无我;次二智以後得智观一切法缘生如幻,相用不空。)空有不二的智慧。如空的体陆不碍如幻的缘生,如幻的缘生正显如空的体性,由是故能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无住生心,炽然度生。综合四智的体用,故名法界体性智。

  

   诸佛五智是由五蕴所转成的,谓转色蕴而成大圆镜智,转受蕴而成平等性智,转想蕴而成妙观察智,转行蕴而成成所作智,转识蕴而成法界体性智。又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因地即转,余之三智,果上方圆。转识成智的行相,大略如是。

   大乘佛宝是以菩提大悲为庄严的。菩提即是智慧。菩提复具胜义菩提与俗谛菩提二种意义。胜义菩提即深般若,深般若观一切法体性空寂、与空有相即的理体,亦即五智中的大圆镜智、平等性智二智是。俗谛菩提即广般若,广般若观一切法缘生非无,自他平等,因而生起拔苦与乐的大慈悲心,亦即五智中的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三智是。法界体性智则是融通深广二般若,深广不二智,亦即无上佛智。佛法内容,深广无边,然可以慈悲智慧,统摄无遗。如《华严经》说,一切佛法依慈悲,一切慈悲依方便,一切方便依於智,智依於慧,慧无依。由於慧体空寂,空故无依,故知空慧无须依他,然可为他之所依,如为智依、禹方便依、为慈悲依,故知空慧即甚深难测的真如理体。大乘佛宝以菩提大悲为庄严,即是以深广般若为庄严,以慈悲智慧为庄严,可说是一切庄严中的无上庄严了。是名大乘之佛宝,是结成语。

   科 丁二、大乘法宝—颂

   颂 无畏无流证教法 实相中道二空理

   乃至无量广摄门 皆名大乘之法宝

   解

   今此一颂是大乘人所见到的法宝功德,由於大乘行者根器大故,所以他所见到的法宝功德亦大。颂文初二句,无畏无流证教法,实相中道二空理:其中大乘教法谓即文字般若,以般若教如大火聚,能烧一切烦恼我执,能破一切外道邪论,威力无比,故日无畏。大乘证法谓即观照般若,所谓行深般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流转,趋还灭,是度苦义,又度四瀑流(见流,欲流,有流,无明流)远离漂溺等苦厄,故日无流。实相理体谓即贵相般若,由文字般若而疏缘贵相,由观照般若而亲证贵相。贵相理体亦名中道第一义谛,亦名人空法空二空真如,亦即上文所述的平等法性,故曰实相中道二空理。

   颂文後二句,乃至无量度摄门,皆名大乘之法宝:乃至二字,简略之辞,谓大乘佛法,法门无量,颂文不能一一陈述,今但举六度四摄以概无量法门。六度的目的,虽亦自利利他,然其重心在於自断烦恼,自证解脱,而四摄则全是利他,所以六度四摄皆为菩萨所必修。

  

   梵语六波罗密,简翻六度,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前五度是修布施等善法,第六般若度是修离一切相,断除执著。前五度必须与般若度合修,昕谓修一切善法,离一切相,方名波罗密,方能渡烦恼生死的此岸到清净涅槃的彼岸。修前五度而不修般若,则是世间善法,而不名波罗密。修般若而不修前五变,则般若落空,亦不名波罗密,或反有酿成大邪见——恶取空——的危险。这是修六波罗密必须注意的要点。

  

   四摄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为欲摄化有情故,对乐财者摄以财施,乐法者摄以法施,是名布施;次则软语随顺,劝化令信正法,是名爱语;未归依者,令其归依,未受戒者,令其受戒,於所教所修,未成令成熟,已成令解脱,是名利行;教人学修,自亦学修,自身能行,人必从之,是名同事。菩萨摄益众生的善巧方便,不外此四,故四摄为菩萨必修的殊胜资粮。皆名大乘之法宝,是结成语。

   科 丁三、大乘僧宝—颂

   颂 不畏生死不入流 恒求自苦他安乐

   度生大愿无穷尽 是名大乘之僧宝

   解

   今此一颂是大乘人所理解的僧宝功德,亦是大乘僧宝自所期许的大宏誓愿。发愿以利他为重。一切自利,皆为利他,即是大乘菩萨,发愿以自利为重,一切利他,皆为自利,即是小乘罗汉。菩萨为欲成熟有情故,因之自己发勤精进,断恶修善,唯愿自己快快成佛,以期具备成熟有情的能力。亦有菩萨烦恼已断,生死已了,为悲悯众生故,自愿在生死道中救度众生,如同地藏菩萨一样,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可见大乘菩萨大悲忘我,全心为人的精神,是非常伟大,非常值得钦佩的。颂文,不畏生死不入流,恒求自苦他安乐,度生大愿无穷尽,是名大乘之僧宝,即是此类伟大精神的表显。不畏生死谓悲故不住涅槃,不畏生死,愿在生死道中甘自受苦,广渡众生。不入流谓虽在生死道中,然因智故,能离生死过失,不被生死瀑流之所漂溺。所以大乘菩萨发愿度生,必先自断烦恼,自离生死过失,否则即有自他俱溺的危险,故有追求悲智究竟,悲智双运的必要。《俱舍论颂》云:「下士为求乐,中士为离苦,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不顾自己受苦,唯愿众生安乐,是大乘菩萨的本愿。度生大愿无穷尽,谓即普贤行愿。大乘菩萨发普贤愿,修普贤行,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菩萨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绩,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是名大乘之僧宝,是结成语。

   以上略释大乘三宝竟。

   科 丙二、小乘三宝—颂

   颂 丈六紫金三十二 阿含四谛因缘法

   缘觉声闻四果向 是名小乘之三宝

   解

   今此一颂是小乘人所见的小乘三宝。颂文初句丈六紫金三十二,谓即太子出家,修行成佛,身高丈六,肤色紫金,具三十二相的释迦世尊。释尊为欲化度五浊恶世苦恼众生离苦得乐故,发菩提心。三大阿僧祗劫修菩萨行,最後示生秽土,八相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巧设方便,普渡有缘,缘未熟者,亦为安立种种得渡因缘,所以释尊悲流无尽的大恩德,不但为众生之所敬仰,且亦为十方诸佛所共赞叹。

  

   颂文次句阿含四谛因缘法,即谓佛说四阿含经与四谛十二因缘法。释尊成佛初七日中对地上菩萨说华严经,唯被大机,中下不闻。次对初机说阿含经,转四谛与十二因缘等根本*轮,藉以建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四法印。四谛即苦集灭道四圣谛。苦集二谛是世间流转因果;灭道二谛是出世间还灭因果。苦谓世间三苦八苦等苦果;集谓集苦之因,即贪嗔痴等惑业是。灭谓惑业灭尽,解脱乐果;道谓证灭之道,即修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佛说四谛是要佛弟子知苦思断集,慕灭乃修道,因而得到惑业清净的解脱乐果。十二因缘於前赞法宝功德时已有解释,此不重述。要之,小乘法是断烦恼证解脱的殊胜方便,与大乘法宝有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且是整个佛法的重要部分,所以亦称根本乘法。佛弟子应当修根本乘法,而舍小乘人但求自利的劣心,所谓发菩提心修声闻法,这是我们所应提倡…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入般若法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