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所以他所見到的佛寶功德亦大。頌雲,自覺覺他覺行滿,具足叁身五智身,菩提大悲以莊嚴,是名大乘之佛寶。今依頌文解釋名诠如下。
佛的字義即謂覺了、覺悟義,複合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叁重深意。自覺謂覺了自性叁寶,本來清淨,本來空寂,在清淨空寂的體性上,本無煩惱,亦無生死,所以自覺也就是覺悟自性本空、清淨無生的理體。覺他謂以此自覺的理體,教化衆生,使衆生亦皆覺悟自性,珍重己靈,發心斷修,轉凡成聖,因而達到普度衆生的目的。覺行圓滿謂自覺行與覺他行悉皆圓證圓度,無欠無余,故日覺行圓滿。
佛具叁身謂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是佛清淨本然的理體,無有形相,周遍沙界。報身是佛的智慧德相,自利利他,教化地上菩薩。應化身是佛隨類應現,藉以教化凡愚的妙用。複次。叁身各具複數,爲便陳述,列表如次:
佛法 身自性身——無生無滅,諸佛共有,所謂十方諸如來,共同一法身。
法性身——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法五蘊所成。
報 身自受用身——無邊相好,由無量善根之所引生,恒自受用廣大法樂。——唯屬自利,不爲他現。
他受用身——由昔所修利他功德因緣所成,爲十地菩薩現通說法。——唯屬利他,爲他現故。
應化身示生身——如釋尊示生印度,說法四十九年。
應現身——隨類應現,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
五智謂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
大圓鏡智謂諸佛真智照於法界事理,如理如量,離愛離憎,如大圓鏡,現象色像,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法待喻明,故名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謂諸佛智慧觀一切有情,悉皆平等,見他受苦,無異自己受苦,大慈悲心由是生起。又真如理性,名爲平等,智緣此理,名平等智。又凡夫執我,自他不平,今我執亡,自他平等,故稱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謂諸佛五眼圓明,妙觀成就,觀一切法自相共相,如實了知,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故稱妙觀察智。
成所作智謂諸佛爲欲利樂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現身口意叁輪功德,成辦諸佛拔苦與樂的本願所應作事,故名成所作智。
法界體性智謂融會貫通上述四智(初二智以根本智觀一切法體性空,一切法無我;次二智以後得智觀一切法緣生如幻,相用不空。)空有不二的智慧。如空的體陸不礙如幻的緣生,如幻的緣生正顯如空的體性,由是故能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無住生心,熾然度生。綜合四智的體用,故名法界體性智。
諸佛五智是由五蘊所轉成的,謂轉色蘊而成大圓鏡智,轉受蘊而成平等性智,轉想蘊而成妙觀察智,轉行蘊而成成所作智,轉識蘊而成法界體性智。又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因地即轉,余之叁智,果上方圓。轉識成智的行相,大略如是。
大乘佛寶是以菩提大悲爲莊嚴的。菩提即是智慧。菩提複具勝義菩提與俗谛菩提二種意義。勝義菩提即深般若,深般若觀一切法體性空寂、與空有相即的理體,亦即五智中的大圓鏡智、平等性智二智是。俗谛菩提即廣般若,廣般若觀一切法緣生非無,自他平等,因而生起拔苦與樂的大慈悲心,亦即五智中的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叁智是。法界體性智則是融通深廣二般若,深廣不二智,亦即無上佛智。佛法內容,深廣無邊,然可以慈悲智慧,統攝無遺。如《華嚴經》說,一切佛法依慈悲,一切慈悲依方便,一切方便依於智,智依於慧,慧無依。由於慧體空寂,空故無依,故知空慧無須依他,然可爲他之所依,如爲智依、禹方便依、爲慈悲依,故知空慧即甚深難測的真如理體。大乘佛寶以菩提大悲爲莊嚴,即是以深廣般若爲莊嚴,以慈悲智慧爲莊嚴,可說是一切莊嚴中的無上莊嚴了。是名大乘之佛寶,是結成語。
科 丁二、大乘法寶—頌
頌 無畏無流證教法 實相中道二空理
乃至無量廣攝門 皆名大乘之法寶
解
今此一頌是大乘人所見到的法寶功德,由於大乘行者根器大故,所以他所見到的法寶功德亦大。頌文初二句,無畏無流證教法,實相中道二空理:其中大乘教法謂即文字般若,以般若教如大火聚,能燒一切煩惱我執,能破一切外道邪論,威力無比,故日無畏。大乘證法謂即觀照般若,所謂行深般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流轉,趨還滅,是度苦義,又度四瀑流(見流,欲流,有流,無明流)遠離漂溺等苦厄,故日無流。實相理體謂即貴相般若,由文字般若而疏緣貴相,由觀照般若而親證貴相。貴相理體亦名中道第一義谛,亦名人空法空二空真如,亦即上文所述的平等法性,故曰實相中道二空理。
頌文後二句,乃至無量度攝門,皆名大乘之法寶:乃至二字,簡略之辭,謂大乘佛法,法門無量,頌文不能一一陳述,今但舉六度四攝以概無量法門。六度的目的,雖亦自利利他,然其重心在於自斷煩惱,自證解脫,而四攝則全是利他,所以六度四攝皆爲菩薩所必修。
梵語六波羅密,簡翻六度,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前五度是修布施等善法,第六般若度是修離一切相,斷除執著。前五度必須與般若度合修,昕謂修一切善法,離一切相,方名波羅密,方能渡煩惱生死的此岸到清淨涅槃的彼岸。修前五度而不修般若,則是世間善法,而不名波羅密。修般若而不修前五變,則般若落空,亦不名波羅密,或反有釀成大邪見——惡取空——的危險。這是修六波羅密必須注意的要點。
四攝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爲欲攝化有情故,對樂財者攝以財施,樂法者攝以法施,是名布施;次則軟語隨順,勸化令信正法,是名愛語;未歸依者,令其歸依,未受戒者,令其受戒,於所教所修,未成令成熟,已成令解脫,是名利行;教人學修,自亦學修,自身能行,人必從之,是名同事。菩薩攝益衆生的善巧方便,不外此四,故四攝爲菩薩必修的殊勝資糧。皆名大乘之法寶,是結成語。
科 丁叁、大乘僧寶—頌
頌 不畏生死不入流 恒求自苦他安樂
度生大願無窮盡 是名大乘之僧寶
解
今此一頌是大乘人所理解的僧寶功德,亦是大乘僧寶自所期許的大宏誓願。發願以利他爲重。一切自利,皆爲利他,即是大乘菩薩,發願以自利爲重,一切利他,皆爲自利,即是小乘羅漢。菩薩爲欲成熟有情故,因之自己發勤精進,斷惡修善,唯願自己快快成佛,以期具備成熟有情的能力。亦有菩薩煩惱已斷,生死已了,爲悲憫衆生故,自願在生死道中救度衆生,如同地藏菩薩一樣,所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可見大乘菩薩大悲忘我,全心爲人的精神,是非常偉大,非常值得欽佩的。頌文,不畏生死不入流,恒求自苦他安樂,度生大願無窮盡,是名大乘之僧寶,即是此類偉大精神的表顯。不畏生死謂悲故不住涅槃,不畏生死,願在生死道中甘自受苦,廣渡衆生。不入流謂雖在生死道中,然因智故,能離生死過失,不被生死瀑流之所漂溺。所以大乘菩薩發願度生,必先自斷煩惱,自離生死過失,否則即有自他俱溺的危險,故有追求悲智究竟,悲智雙運的必要。《俱舍論頌》雲:「下士爲求樂,中士爲離苦,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樂。』不顧自己受苦,唯願衆生安樂,是大乘菩薩的本願。度生大願無窮盡,謂即普賢行願。大乘菩薩發普賢願,修普賢行,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菩薩行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績,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名大乘之僧寶,是結成語。
以上略釋大乘叁寶竟。
科 丙二、小乘叁寶—頌
頌 丈六紫金叁十二 阿含四谛因緣法
緣覺聲聞四果向 是名小乘之叁寶
解
今此一頌是小乘人所見的小乘叁寶。頌文初句丈六紫金叁十二,謂即太子出家,修行成佛,身高丈六,膚色紫金,具叁十二相的釋迦世尊。釋尊爲欲化度五濁惡世苦惱衆生離苦得樂故,發菩提心。叁大阿僧祗劫修菩薩行,最後示生穢土,八相成道,說法四十九年,巧設方便,普渡有緣,緣未熟者,亦爲安立種種得渡因緣,所以釋尊悲流無盡的大恩德,不但爲衆生之所敬仰,且亦爲十方諸佛所共贊歎。
頌文次句阿含四谛因緣法,即謂佛說四阿含經與四谛十二因緣法。釋尊成佛初七日中對地上菩薩說華嚴經,唯被大機,中下不聞。次對初機說阿含經,轉四谛與十二因緣等根本*輪,藉以建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靜四法印。四谛即苦集滅道四聖谛。苦集二谛是世間流轉因果;滅道二谛是出世間還滅因果。苦謂世間叁苦八苦等苦果;集謂集苦之因,即貪嗔癡等惑業是。滅謂惑業滅盡,解脫樂果;道謂證滅之道,即修戒定慧叁無漏學是。佛說四谛是要佛弟子知苦思斷集,慕滅乃修道,因而得到惑業清淨的解脫樂果。十二因緣於前贊法寶功德時已有解釋,此不重述。要之,小乘法是斷煩惱證解脫的殊勝方便,與大乘法寶有不可分離的密切關系,且是整個佛法的重要部分,所以亦稱根本乘法。佛弟子應當修根本乘法,而舍小乘人但求自利的劣心,所謂發菩提心修聲聞法,這是我們所應提倡…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