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
頌文第叁句緣覺聲聞四果向,謂即根本乘僧寶。緣覺根利,生在佛世或無佛世,由觀一切法緣生緣滅而悟道,故名緣覺,其極果稱辟支佛。聲聞即四果四向,由於親聞世尊或善知識說法而斷惑證真,故名聲聞。四果四向謂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預流向者,謂已得無間道,無間能證預流果,修四聖谛現觀,名預流向;預流果者,謂已斷叁界見所斷惑(即八十八使),已證四谛十六心觀,名預流果;一來向者,謂已得無間道,無間能證一來果,已斷欲界五品修所斷惑,名一來向;一來果者,謂已斷欲界六品修所斷惑,名一來果;不還向者,謂已得無間道,無間能證不逞果.已斷欲界八品修所斷惑名不還向;不還果者,謂已斷欲界九品修所斷惑,名不還果;阿羅漢向者,謂已得無間道,無間能證阿羅漢果,已斷色無色界七十一品修所斷惑,名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者,謂已斷叁界修所斷惑,諸漏永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名阿羅漢果。四果四向斷惑證滅的清淨功德,實爲佛弟子所應學習的最好榜樣。
頌文第四句,是名小乘之叁寶,是結成語。
科 丙叁、密乘叁寶—頌
頌 大日如來金剛尊 密乘四部生圓教
住戒勤修證道等 得大法樂諸品僧
解
頌文初句大日如來金剛尊,謂密乘傳自大日如來,大日如來亦稱金剛尊,故大日如來是密乘的佛寶。頌文次句,密乘四部生圓教,謂密宗除以顯教叁藏法寶爲基礎外,複有事部、理部、瑜伽部、無上部四部密法;無上部中複分生起次第、圓成次第二種次第,故四部與二次第是密宗獨有的不共法寶。頌文後二句,住戒勤修證道等,得大法樂諸品僧,是就密乘僧寶而言。宗喀巴大師宗派的家風,佛弟子皆應持戒清淨,修密法更要恒住淨戒,故日住戒。密法事相繁重,儀軌衆多,而人命短促,無常迅速,故必精進勤修。在西藏由修密法而即生證果證
道,得大法樂的,所在多有,故曰住戒勤修證道等,得大法樂諸品僧。
科 丙四、常住叁寶—頌
頌 金坭塑像及舍利 叁藏名言教證體
剃發染衣現前衆 久住於世持佛法
解
現在釋尊已滅度,彌勒未降生,就凡夫肉眼而言,暫時不見佛寶,所能見到的唯有佛的塑像畫像與釋尊的真身舍利(如甯波育王寺所供養的),故曰金坭畫像及舍利。經律論叁藏名言教體,與修行證道的勝義證法,現在尚未隱沒,故日叁藏名言教證體。剃發染衣的僧衆,現仍存在,故日剃發染衣現前衆。以上佛法僧叁寶的形相作用,因其留存於世的時間比較長久,故稱常住叁寶。現在就賴常住叁寶來承前啓後,護持佛法,使未來的衆生都能受到法流的滋潤,故日久住於世持佛法。
以上略解第一大科叁寶之名體,內攝四科,一、贊叁寶之體相,二、釋內體之自性叁寶。叁、釋同別二種叁寶,四、依諸乘分別叁寶竟。
問:本文解釋第一大科叁寶的名體,刊登已逾七期,爲什麼對於這一科要化這樣多的篇幅。
答:主要的目的在於幫助我們充分認識叁寶的功德。海公上師鑒於叁寶的深思厚德,廣大無邊,但爲一般凡夫所不易明確了知故,特從多方面以頌文擇要宣說,來指示我們對於叁寶的認識。我們信奉佛法,歸依叁寶,無非認叁寶是我們學習的最好榜樣,希望我們將來也能成就叁寶的功德。所以現在學習愈深入,認識愈透徹,則將來成就叁寶的功德也愈迅速、愈殊勝。因爲多一番學習,即多一分認識,多一分認識,即多一分成就,這是必然的道理。何況叁寶的功德,深廣如海,我們學習愈深入,愈覺得學習不夠、認識不夠,所謂「學然後知不足」,確是一句經驗之談。所以在這一個重要問題上,我們實在須要學習、學習、再學習,而不應得少爲足,即以現前的認識爲滿足。同時,我們還應感激海公上師滿懷悲心,多方指引的恩德。因爲在第一大科內,上師把叁寶的種種名相,如外緣叁寶、自性叁寶,外緣叁寶與自性叁寶的關系;同體叁寶、別相叁寶,同別二種叁寶的同異。大乘叁寶、小乘叁寶、密乘叁寶、常住叁寶,諸乘叁寶立名的緣由與其內容的差別;無不盡可能予以扼要的指示,使我們對於叁寶的認識,不致再如從前的模糊籠統,而能得到一個比較明確的觀念。爲了報答師恩,報叁寶恩,報父母恩,報衆生恩,爲了提高認識追求自他解脫的目的故,我們更應深入展開對於叁寶名體功德的學習。
以上略提第一大科的內容要點,以便思維憶念,精密攝持。
科 甲二、歸依之因由
乙一、引佛說偈
丙一、泛說二頌
頌 衆人苦所逼 多歸依諸山 園苑及叢林 孤樹製多等
此歸依非勝 此歸依非尊 不因此歸依 能解脫衆苦
解
第二大科說明歸依的因由,其中包括叁個問題,一、爲甚麽要歸依,二、歸依誰,叁歸依的後果如何。對此叁個問題,佛曾說偈作正反兩方面的答覆。先泛說盲目歸依的不當。頌文第一句「衆人苦所逼」是答覆第一個問題爲甚麽要歸依。歸依是爲求離苦。因爲衆人多因衆苦的逼迫而才想到歸依的。第二個問題歸依誰呢。「多歸依諸山,圍苑及叢林,孤樹製多等。』這叁句曆舉一般人爲圍離苦而去歸依的對象,如避到山間去,或到園苑去、叢林去、孤樹去、製多去(孤樹製多是靈廟等類的處所),歸依於各該處所的神鬼靈異。第叁個問題,這樣的歸依能否得到離苦的後果呢
回答是「此歸依非勝,此歸依非尊,不因此歸依,能解脫聚苦。」由於這種歸依不過是從甲地避到乙地,向神鬼靈異求佑,這種十足迷信的盲目歸依,不能離苦,不是解脫苦難的根本辦法,所以這種歸依,並不殊勝,不足尊貴。
科 丙二、正明叁頌
頌 諸有歸依佛 及歸依法僧 於四聖谛中 恒以慧觀察
知苦知苦集 知永超衆苦 知八支聖道 趣安穩涅槃
此歸依最勝 此歸依最尊 必因此歸依 能解脫衆苦
解
佛在這裏正面指出如要離苦,唯有歸依佛法僧叁寶,並如實了知苦集滅道四聖谛的道理,才能真正解脫衆苦,所以歸依叁寶是最殊勝,爲世所尊。叁寶之中,法寶就是解脫衆生的妙藥,所以對於四聖谛法,應以智慧恒常觀察。知苦謂觀苦谛,了知衆生苦惱,真實不虛。知苦集謂觀集谛,集苦之因,在於起貪嗔癡惑,造殺盜淫業,所謂起惑造業,由業召苦。知永超衆苦謂觀滅谛,惑業解脫,究竟離苦故。知八支聖道,趣安穩涅槃,謂觀道谛,修八正道(正見,正語,正思維,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趣安穩涅槃(即滅谛)的捷徑故。由於叁寶功德,清淨殊勝,究竟圓滿,所以唯有歸依叁寶,修四聖谛,方能獲得解脫衆苦的後果。故頌日,諸有歸依佛,及歸依法僧,於四聖谛中,恒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衆苦,知八支聖道,趣安穩涅槃,此歸依最勝,此歸依最尊,必因此歸依,能解脫衆苦。
科 乙二、難聞難得
丙一、離八種難二頌
頌 地獄鬼畜生 長壽北俱盧 諸邊地下賤 盲聾暗啞等
世智邪辯才 正法滅盡時 是名曰八難 難聞佛法故
解
現在我們人人都有一個身體,好像平淡無奇,並不覺得人身難得。其貴人身是非常難得,非常希有的。佛在世時曾指大地問阿難說,大地土多,爪上土多(即手指甲上的塵垢)
阿難答言,大地土多。佛告阿難,夫人身者如大地土(造惡業故),得人身者如爪上土(持五戒故)。可知人身難得而易失。由於造惡者多,如大地土,持戒者少,如爪上土,所以來世得人身者,非常希少,如爪上土;而失人身墮惡趣者,非常衆多,如大地土。佛無妄語,故知人身難得,真實不虛。我們既得人身,應當自重己靈,善予利用,使勿空過,實爲至要。
人身難得已如上述,而佛法難聞則比人身難得更難。因爲世界上有許多地方,如歐州、美洲、澳洲、非洲等處,由於佛法尚未普及,向來很難聞到佛法。即如佛教流行的亞洲而言,除緬甸、泰國等幾個純粹佛教國之外,其余如我國、日本、印度等多數國家,非佛教徒的人數是遠多於佛教徒的。足見世界上是有一大部份人沒有機緣聞到佛法。這就證明人身難得尚非難得,而佛法難聞真是難聞。我們現在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所以應當珍重這個難得的機緣,必須盡量善予利用才對。
何以人身和佛法如是難得難聞呢
因被八難之所障礙故。八難之中只要遇到一難便即失去聞法的機緣了。是哪八種難呢
一、墮地獄道名第一種難。造上品十惡,感墮地獄。地獄有八寒八熱十六大獄,或酷寒徹骨,或猛火焚身,或被刀山劍林之所砍斬殺戮,總之,地獄之苦,時刻不停,一日夜間,千死萬生,所以地獄衆生由於受苦猛厲故,難聞佛法。二、墮餓鬼道名第二種難。造中品十惡,感墮餓鬼,或因內障,或因外障,或因自體障,千年不聞水漿之名,長期受到饑餓的痛苦。內障謂食物到手化成火焰,不得受用,是名內障。外障謂飲食在前,然被強有力者之所禁止,不得受用,是名外障。自體障謂喉細似針,腹大如缸,饑火中燒,不得一飽,名自體障。所以鬼道衆生由於饑餓不堪故,難聞佛法。叁、墮畜生…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