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珍重我们的本具佛性,不要迷失本性,辜负己灵,而有好好的予以启发培育的必要。
问:凡夫与佛体性既同,何以在相用上佛的自在,与凡夫的不自在而有如是不同的差别。
答:觉即是佛,迷即象生。众生与佛由於迷觉不同,所以本体虽无差别,而在相用上就显出距离甚远的差别来。《华严经》载本师释迦牟尼佛於菩提树下初证正觉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所谓如来智慧德相就是自性三宝的自性功德,众生的自性三宝因被妄想(烦恼)、执著(我执)之所障蔽,因之其性具功德,一向没有启发出来,所以迷背自性,流浪生死,若由修行而断离妄想执著,则如来世尊的智慧德相,众生自性悉皆具足,无待外求,即如如佛。所以我们修行,一方面要修戒定慧来断烦恼、断我执,一方面更要觉悟自性,珍重己灵,好好的启迪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使其潜伏的本能,增长起来,发挥作用。现在我们都负有发掘潜能的任务,要尽量利用潜在的人力物力。这里就指陈一个可供发掘潜能的无尽宝藏,希望国人予以注意而研究之则幸甚。
一般佛教徒都知道信仰外缘三宝(即身外的佛法僧三宝),而或不知自己具有自性三宝或虽亦知人人皆有佛性,而或不知自重己灵,培育佛性;或虽亦知自重己灵,而或不知培育佛性的善巧方便。因之,修行往往不易上路,甚且日久退心。固然这与持戒殷重与否,忏悔清净与否,学修精进与否都有关系,然其未曾启发佛性亦是主要原因的一个则无疑义。所以我们如要修行上路,除应具备持戒、忏悔、精进等条件外,还应注重启发自性,更应知道启发自性的善巧方便。甚麽是启发自性的善巧方便呢
思惟赞叹外缘三宝的功德来滋养引发自性三宝是最极善巧的方便法门。因为这是借外缘三宝的功德庄严,藉思维赞叹的熏习因缘,使我们的自性三宝逐渐同化,因而生起增长发展的殊胜作用。普贤菩萨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总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修行经验,归纳而成十大行愿,复将十大行愿列为前行七支,正宗三门,其行证次第有如後表:
长行十大行愿 颂文行证次第
普贤行愿品纲要
助 修增福一、礼敬诸佛一、礼 赞前行七支
二、称赞如来
三、广修供养二、供 养
净垢四、忏悔业障三、忏 悔
五、随喜功德四、随 , 喜
正 行成智六、请转*轮五、请转*轮
七、请佛住世六、请佛住世
七、回 向
运悲八、常随佛学一、常随佛学(自义门)正宗三门
九、恒顺众生二、恒顺众生(他义门)
十、普皆回向三、今後回向(回看门)
从此表上可以看出礼拜称赞如来是修行学佛的首要法门。三世诸佛在因地修行时莫不以礼赞如来来引发自性三宝的,而後面供养,忏悔,随喜等功德,也都是从礼拜赞叹而引生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确信思维赞叹三宝功德是启发自性三宝与引生诸余功德的善巧方便。《普贤行愿品》的具足品名,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就是说依照普贤十大行愿修行是凡夫成佛的殊胜法门。凡夫要想从不自在的烦恼境界(即凡夫境界)通达到自在无碍的不思议解脱境界(即如来境界)。就请从礼赞诸佛修起,自然能够引生诸多不可思议功德,因其下手易而成功高,既方便而又善巧,故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弥勒菩萨的《现证庄严论颂》云,无方距果远,果近善方便。谓如没有方便而要修成佛果是难的,有善巧方便就容易得多了。在显教的修行法门中,发菩提心、修普贤行,可说是圆成佛果的胜善方便了。
颂文後三句「譬如木中本火性,须藉钻等胜势力,所谓佛种从缘生。就是说明上面一连串的重要道理。第一句譬喻木中本火性,是以木具火性,所以钻木可以取火,来譬喻人具佛性,所以修行可以成佛。第二句须藉钻等胜势力,是说木虽火性,然必凭藉有人钻木的殊胜势力,方能生出火来,否则火亦不生,来譬喻人虽具佛性,然要凭藉修行的善巧方便,方能成佛,否则唯有长作众生。第三句所谓佛种从缘生,佛种即是成佛之因。甚麽是成佛之因呢。众生的本具佛性就是成佛之因。这个佛性还需要种种助缘(条件)来帮助它发育增长,所以说所谓佛种从缘生。没有适当的助缘,佛性还是长大不起来的。所以我们如要以佛法饶益有情,必须为有情安排种种入佛的因缘,以便摄化他们信奉佛法。我们须要维护寺院,供养三宝,因为寺院是外缘三宝常住的场所,而僧宝更负荷担正法、住持三宝的使命。我们需要弘扬佛法,赞叹三宝的功德恩德,使未信者生起信心,已信者信心增长。我们更要接引信佛的人归依三宝,受持戒律,学修佛法。我们要告诉他们自性三宝为人人所本有,不但要归依外缘三宝,也要归依自性三宝,借外缘三宝的智慧德相来引发自性三宝的自性功德,是修行的善巧方便。我们要劝他们发菩提心,修普贤行,由礼赞诸佛来启发引生种种圆成佛果的殊胜功德,因为这就是从可思议的凡夫境界通达到不可思议的如来境界的捷径。想要成佛必先具备成佛的因缘,故曰所谓佛种从缘生。上面是为众生布置入佛因缘与缘生佛果的胜妙法门的扼要说明。
以上释内体之自性三宝竟。
科乙三、释同别二种三宝分二
丙一、同体三宝—颂
颂 佛即是法法即僧 名义有三性不异
三宝常住同真际 亦第一义亦法身
解
上文一颂半说明自性三宝,人人皆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众生的佛性、因被烦恼我执之所障蔽,所以不曾起大作用,若能断除烦恼我执,积极启发自性三宝的自性功德,则凡夫就能因本具佛性的尽量显露而很快圆成佛果。佛教徒一进佛门,必先归依外缘三宝,即为断除烦恼我执,启发自性三宝的入手方便。不但是入手方便,而且亦为修行学佛,贯彻始终的胜妙资粮。这层道理如能认识清楚,透彻了解,对於学修佛法,是有非常重大的帮助。
今此一颂则是解释同体三宝。同体三宝,亦称一体三宝,谓三宝皆以平等法性为体,就本体言。三宝是一体的。所以颂文前二句说,佛即是法法即僧,名义有三性不异。由於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法五蕴所成之佛,无不从法生故,所以佛即是法。由於法法无不从佛之心海流出故,所以法即是佛,由於僧众奉佛为师,修佛之法,受到佛法气分的熏习故,所以僧即佛法,佛法即僧。由於平等法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心佛众生,平等一味故,所以三宝同体,清净本然,更无疑义。所以三宝的名义虽有三个,而实皆以平等法性为体,是从同一根源所发展出来的形相作用,故名同体三宝。
後二句颂云。三宝常住同真际,亦第一义亦法身。谓三宝的体性——平等法性——常住於世,不生不灭;就时间言,竖穷三际,前际无始,後际无终;就空间言,横遍十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个恒常不变、无有形相而遍满法界的平等法性,亦名真如,亦名贵际,亦名第一义谛,亦名法身,亦名涅槃妙心,亦名如来藏性,名异体同,故日三宝常住同真际,亦第一义亦法身。
科 丙二、别相三宝二颂
颂於一佛宝中 有诸身等别 於一大藏中 教理行果分
依佛教修行三贤及十地 四果四向等 菩萨声闻僧
解
上文同体三宝一颂是就随缘不变的体性而言,今此别相三宝二颂是就不变随缘的相用而言。三宝的体性,虽随缘不变,平等一味,而三宝的相用则随缘显现,而有各各不同的差别。就相用言、不但佛宝的相用不同於法宝的相用,法宝的相用不同於僧宝的相用,即同一佛宝,亦有法身、报身、应化身等差别;同一法宝,亦有诠教(教化)、诠理(谛理)、诠行(行持)。诠果(证果)等差别,同一僧宝,亦有贤僧(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圣僧(初地乃至十地十圣位)、四果四向声闻僧、缘觉僧、独觉僧、菩萨僧等众多差别;故颂云,於一佛宝中,有诸身等别,於一大藏中,教理行果分,依佛教修行。三贤及十地,四果四向等,菩萨声闻僧。;要之,同体三宝是理体,别相三宝是事相,名虽有三,性唯一体,体虽是一,用开为三,无非为众生广设得度因缘,使能普遍受到佛法的利益。
以上略释同体三宝与别相三宝。同别二种宝竟。
科 乙四、依诸乘分别三宝分四
丙一、大乘三宝分三
丁一、大乘佛宝—颂
颂 自觉觉他觉行满 具足三身五智身
菩提大悲以庄严是名大乘之佛宝
解
这一科依诸乘分别三宝,不是说三宝有大小高下的差别,而是由於学修的人,根器有大小、利钝、智愚等不同,所谓法无高下,人有胜劣,大者见大,小者见小,见仁见智,随类各别,所以说依诸乘(即不同根器的人)分别三宝,而非三宝本身真有大小高下的差别。
今此一颂是依大乘人所见到的佛宝功德。由於大乘人根器大…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