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珍重我們的本具佛性,不要迷失本性,辜負己靈,而有好好的予以啓發培育的必要。
問:凡夫與佛體性既同,何以在相用上佛的自在,與凡夫的不自在而有如是不同的差別。
答:覺即是佛,迷即象生。衆生與佛由於迷覺不同,所以本體雖無差別,而在相用上就顯出距離甚遠的差別來。《華嚴經》載本師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初證正覺時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所謂如來智慧德相就是自性叁寶的自性功德,衆生的自性叁寶因被妄想(煩惱)、執著(我執)之所障蔽,因之其性具功德,一向沒有啓發出來,所以迷背自性,流浪生死,若由修行而斷離妄想執著,則如來世尊的智慧德相,衆生自性悉皆具足,無待外求,即如如佛。所以我們修行,一方面要修戒定慧來斷煩惱、斷我執,一方面更要覺悟自性,珍重己靈,好好的啓迪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使其潛伏的本能,增長起來,發揮作用。現在我們都負有發掘潛能的任務,要盡量利用潛在的人力物力。這裏就指陳一個可供發掘潛能的無盡寶藏,希望國人予以注意而研究之則幸甚。
一般佛教徒都知道信仰外緣叁寶(即身外的佛法僧叁寶),而或不知自己具有自性叁寶或雖亦知人人皆有佛性,而或不知自重己靈,培育佛性;或雖亦知自重己靈,而或不知培育佛性的善巧方便。因之,修行往往不易上路,甚且日久退心。固然這與持戒殷重與否,忏悔清淨與否,學修精進與否都有關系,然其未曾啓發佛性亦是主要原因的一個則無疑義。所以我們如要修行上路,除應具備持戒、忏悔、精進等條件外,還應注重啓發自性,更應知道啓發自性的善巧方便。甚麽是啓發自性的善巧方便呢
思惟贊歎外緣叁寶的功德來滋養引發自性叁寶是最極善巧的方便法門。因爲這是借外緣叁寶的功德莊嚴,藉思維贊歎的熏習因緣,使我們的自性叁寶逐漸同化,因而生起增長發展的殊勝作用。普賢菩薩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總結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修行經驗,歸納而成十大行願,複將十大行願列爲前行七支,正宗叁門,其行證次第有如後表:
長行十大行願 頌文行證次第
普賢行願品綱要
助 修增福一、禮敬諸佛一、禮 贊前行七支
二、稱贊如來
叁、廣修供養二、供 養
淨垢四、忏悔業障叁、忏 悔
五、隨喜功德四、隨 , 喜
正 行成智六、請轉*輪五、請轉*輪
七、請佛住世六、請佛住世
七、回 向
運悲八、常隨佛學一、常隨佛學(自義門)正宗叁門
九、恒順衆生二、恒順衆生(他義門)
十、普皆回向叁、今後回向(回看門)
從此表上可以看出禮拜稱贊如來是修行學佛的首要法門。叁世諸佛在因地修行時莫不以禮贊如來來引發自性叁寶的,而後面供養,忏悔,隨喜等功德,也都是從禮拜贊歎而引生出來的。所以我們可以確信思維贊歎叁寶功德是啓發自性叁寶與引生諸余功德的善巧方便。《普賢行願品》的具足品名,名爲《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就是說依照普賢十大行願修行是凡夫成佛的殊勝法門。凡夫要想從不自在的煩惱境界(即凡夫境界)通達到自在無礙的不思議解脫境界(即如來境界)。就請從禮贊諸佛修起,自然能夠引生諸多不可思議功德,因其下手易而成功高,既方便而又善巧,故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彌勒菩薩的《現證莊嚴論頌》雲,無方距果遠,果近善方便。謂如沒有方便而要修成佛果是難的,有善巧方便就容易得多了。在顯教的修行法門中,發菩提心、修普賢行,可說是圓成佛果的勝善方便了。
頌文後叁句「譬如木中本火性,須藉鑽等勝勢力,所謂佛種從緣生。就是說明上面一連串的重要道理。第一句譬喻木中本火性,是以木具火性,所以鑽木可以取火,來譬喻人具佛性,所以修行可以成佛。第二句須藉鑽等勝勢力,是說木雖火性,然必憑藉有人鑽木的殊勝勢力,方能生出火來,否則火亦不生,來譬喻人雖具佛性,然要憑藉修行的善巧方便,方能成佛,否則唯有長作衆生。第叁句所謂佛種從緣生,佛種即是成佛之因。甚麽是成佛之因呢。衆生的本具佛性就是成佛之因。這個佛性還需要種種助緣(條件)來幫助它發育增長,所以說所謂佛種從緣生。沒有適當的助緣,佛性還是長大不起來的。所以我們如要以佛法饒益有情,必須爲有情安排種種入佛的因緣,以便攝化他們信奉佛法。我們須要維護寺院,供養叁寶,因爲寺院是外緣叁寶常住的場所,而僧寶更負荷擔正法、住持叁寶的使命。我們需要弘揚佛法,贊歎叁寶的功德恩德,使未信者生起信心,已信者信心增長。我們更要接引信佛的人歸依叁寶,受持戒律,學修佛法。我們要告訴他們自性叁寶爲人人所本有,不但要歸依外緣叁寶,也要歸依自性叁寶,借外緣叁寶的智慧德相來引發自性叁寶的自性功德,是修行的善巧方便。我們要勸他們發菩提心,修普賢行,由禮贊諸佛來啓發引生種種圓成佛果的殊勝功德,因爲這就是從可思議的凡夫境界通達到不可思議的如來境界的捷徑。想要成佛必先具備成佛的因緣,故曰所謂佛種從緣生。上面是爲衆生布置入佛因緣與緣生佛果的勝妙法門的扼要說明。
以上釋內體之自性叁寶竟。
科乙叁、釋同別二種叁寶分二
丙一、同體叁寶—頌
頌 佛即是法法即僧 名義有叁性不異
叁寶常住同真際 亦第一義亦法身
解
上文一頌半說明自性叁寶,人人皆有,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但衆生的佛性、因被煩惱我執之所障蔽,所以不曾起大作用,若能斷除煩惱我執,積極啓發自性叁寶的自性功德,則凡夫就能因本具佛性的盡量顯露而很快圓成佛果。佛教徒一進佛門,必先歸依外緣叁寶,即爲斷除煩惱我執,啓發自性叁寶的入手方便。不但是入手方便,而且亦爲修行學佛,貫徹始終的勝妙資糧。這層道理如能認識清楚,透徹了解,對於學修佛法,是有非常重大的幫助。
今此一頌則是解釋同體叁寶。同體叁寶,亦稱一體叁寶,謂叁寶皆以平等法性爲體,就本體言。叁寶是一體的。所以頌文前二句說,佛即是法法即僧,名義有叁性不異。由於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法五蘊所成之佛,無不從法生故,所以佛即是法。由於法法無不從佛之心海流出故,所以法即是佛,由於僧衆奉佛爲師,修佛之法,受到佛法氣分的熏習故,所以僧即佛法,佛法即僧。由於平等法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心佛衆生,平等一味故,所以叁寶同體,清淨本然,更無疑義。所以叁寶的名義雖有叁個,而實皆以平等法性爲體,是從同一根源所發展出來的形相作用,故名同體叁寶。
後二句頌雲。叁寶常住同真際,亦第一義亦法身。謂叁寶的體性——平等法性——常住於世,不生不滅;就時間言,豎窮叁際,前際無始,後際無終;就空間言,橫遍十方,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個恒常不變、無有形相而遍滿法界的平等法性,亦名真如,亦名貴際,亦名第一義谛,亦名法身,亦名涅槃妙心,亦名如來藏性,名異體同,故日叁寶常住同真際,亦第一義亦法身。
科 丙二、別相叁寶二頌
頌於一佛寶中 有諸身等別 於一大藏中 教理行果分
依佛教修行叁賢及十地 四果四向等 菩薩聲聞僧
解
上文同體叁寶一頌是就隨緣不變的體性而言,今此別相叁寶二頌是就不變隨緣的相用而言。叁寶的體性,雖隨緣不變,平等一味,而叁寶的相用則隨緣顯現,而有各各不同的差別。就相用言、不但佛寶的相用不同於法寶的相用,法寶的相用不同於僧寶的相用,即同一佛寶,亦有法身、報身、應化身等差別;同一法寶,亦有诠教(教化)、诠理(谛理)、诠行(行持)。诠果(證果)等差別,同一僧寶,亦有賢僧(十住十行十回向叁賢位)、聖僧(初地乃至十地十聖位)、四果四向聲聞僧、緣覺僧、獨覺僧、菩薩僧等衆多差別;故頌雲,於一佛寶中,有諸身等別,於一大藏中,教理行果分,依佛教修行。叁賢及十地,四果四向等,菩薩聲聞僧。;要之,同體叁寶是理體,別相叁寶是事相,名雖有叁,性唯一體,體雖是一,用開爲叁,無非爲衆生廣設得度因緣,使能普遍受到佛法的利益。
以上略釋同體叁寶與別相叁寶。同別二種寶竟。
科 乙四、依諸乘分別叁寶分四
丙一、大乘叁寶分叁
丁一、大乘佛寶—頌
頌 自覺覺他覺行滿 具足叁身五智身
菩提大悲以莊嚴是名大乘之佛寶
解
這一科依諸乘分別叁寶,不是說叁寶有大小高下的差別,而是由於學修的人,根器有大小、利鈍、智愚等不同,所謂法無高下,人有勝劣,大者見大,小者見小,見仁見智,隨類各別,所以說依諸乘(即不同根器的人)分別叁寶,而非叁寶本身真有大小高下的差別。
今此一頌是依大乘人所見到的佛寶功德。由於大乘人根器大…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