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道名第三种难。造下品十恶,感堕畜生。一切飞潜走兽,唯知二件事情,唯知求食,唯知雌雄交尾,余非所知。所以畜道众生由於冥顽不灵故,难闻佛法。四、生长寿天或北俱卢洲名第四种难。长寿天即色界无想天,由修无想定感生无想报,因其思想机官不起作用故,虽闻佛法,亦难得到佛法的受用。北俱卢洲众生,寿命千岁,衣食自然,福报现成,由於欲乐如意,不知有苦故,难闻佛法。五、生於边地或下贱众生名第五种难。边地众生如非洲等处的土人,由於佛法教化所不及故,难闻佛法。下贱众生,由於福薄慧浅故,亦复受不到佛法的利益。六、盲聋喑哑众生名。第六种难。他们由於五官残缺故,难闻佛法。七、世智邪辩才名第七种难。有一类世间聪明人,由於知见偏邪,不信因果故,难闻佛法。八、正法灭尽时名第八种难。正法就是佛法。释尊授记正法住世千年,像法住世千年,末法住世万年。过此佛法灭尽,法缘断绝,所以那时聚生就将根本听不到佛法了。合此八种难闻佛法的因缘,总名八难。故颂云,地狱鬼畜生,长寿北俱卢,诸边地下贱,盲聋喑哑等,世智邪辩才,正法灭尽时,是名曰八难,难闻佛法故。
我们现在是八难以外的众生,因为我们既得人身,又闻佛法,更能闻到归依三宝始终学修的胜妙法门,故应深自庆幸得离八难的希有因缘,所以我们应如
何珍视这个因缘,提起身心,精进学修,以期自他成佛,同圆种智,庶不辜负这个难得难闻的殊胜因缘。
科 丙二、得十圆满
丁一、依内五类—颂
颂 众同处所依正圆 现生不作五无间
无诸邪见信业果 如是五种内圆满
解
上文明离八种难,今当解释得十圆满。十圆满是资助佛弟子修行的十种增上因缘。十圆满复分为二,一、依内五种,二、依外五种。修行是要依靠於依报正报所谓依正二报的,故日依内五种;修行还要依靠佛法方面的法缘,故日依外五种。依外五种,下颂再述。现在先解这一颂依内五种。依内五种就是依靠於依正二报。自己的身心名为正报;身心赖以生存的一切外缘,如父母妻子,衣食住处等皆名依报。依内五种圆满谓依正二报方面应该具备何种条件才算圆满。回答是:
一、聚同分圆满。众同分是同类同道的意思,如同属畜道,名畜众同分;同在人道,名人众同分。如何才算是众同分圆满呢。谓生在人道之中,感得根支不缺、性不顽嚣的身心,名众同分圆满。二、处所圆满。谓生在佛化所及、有四众弟子的地方,名处所圆满。三、依正圆满。谓生在信奉佛法的家庭,或遇善友接引信佛,名依报圆满.身心健全,解善恶语,堪能受法,名正报圆满。四、无业障圆满。谓前生无重大恶业,因之今生亦未自作或教他作五无问罪,名无业障圆满。五、无信解障圆满。谓无诸邪见,深信因果,因之信解方面不致转变,此後亦决不造五无间罪,名无信解障圆满。以上内五种圆满是从大环境说到修行人自己的身心,从今生推及前生,从现在决断将来,都希望得到圆满的依正来作为修行的增上因缘。故颂日,众同处所依正圆,现生不作五无间,无诸邪见信业果,如是五种内圆满。
科 丁二、依外五种—颂
颂 大师世俗胜义法 教犹住世证未隐
四种资缘悉具足 如是名为外圆满
解 依外五种全为佛法法缘方面的增上因缘。法缘殊胜,当然对於修行将有极大的帮助。怎样才算是外五种圆满呢。回答是:
一、大师圆满。大师是指佛宝,谓遇佛出世,见佛闻法,或生在正法住世的时期,名大师圆满。二、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谓僧伽住持三宝,寺宇经像法器等教法不缺,名世俗正法施设圆满。三、胜义正法流转圆满。谓比丘师弟传承,灯灯相续,依法证得四向四果等增上功德,名胜义正法流转圆满。四、正行不灭圆满。谓世俗正法犹在未灭,胜义正法未隐未断,即合前二三两种圆满兼而有之,名正行不灭圆满。所谓正法住世,必须教证二法,俱无欠缺。教证一有欠缺,即非正法住世,而转入像法乃至末法时期了。这就是正法与像法的分界线。又正行不灭,谓依戒修行、依教修行、依法修行、依
师修行,具此四依而行名正行随转。离此四依即是盲修瞎练,不但没有结果,且有走入邪险的大失。五、随顺资缘圆满。谓修行人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如衣食卧具医药等缘,亦应具足无缺,名随顺资缘圆满。以上五种法缘,亦从大环境说起,逐渐说到资生的四缘,都与修行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更应求其圆满。颂云,大师世俗胜义法,教犹住世证未隐,四种资缘悉具足,如是名为外圆满。
以上依内五种,依外五种,共十种圆满,都是资助佛弟子修行的增上因缘。凡未得者可以发愿求得,未圆满者求其圆满。诸有已得已圆满者,即应抓紧这个至极希有的殊胜因缘,在可能范围内,集中全副精神,修行学佛,为求彻底解脱自他苦恼而努力。
科 乙三、念死无常分二
丙一、念死—颂
颂 有情决定死 死来无定期 死至不可拒 死後何所归
解
上文已将人身难得和佛法难闻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扼要予以说明,使我们对於一般人素所忽视和不知道的事实,得到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我们应当深切体会我们现在既得人身,又闻佛法的机缘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应当抓紧这个机缘,学修佛法来彻底解决我们的生死问题。这就是我们要归依三宝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若不好好利用这个难得的机缘学修佛法来解决生死问题,我们的生命随时将被死亡所解决,而使这个希有的机缘,转瞬毁灭。因为人是免不了要死亡的,此其一;死亡的来临或早或迟是不能预定的,此其一。
死亡一旦来到,不论我们有多大能耐,事实上是无法拒绝,也无法逃避,此其三;死後将要到哪一趣受生,凡夫也是无法知道的,此其四。以上四种不可避免的情况,就是颂文「有情决定死,死来无定期,死至不可拒,死後何所归」四句偈的解释。人生既然免不了要死亡,就是说明人生是无常的,人死之後,能否转生为人,就将难如登天了。所以我们应当时时以念死念无常来警惕自他,提起精神,学修佛法,方不致因循贻误,空过一生,白白糟蹋这个希有难得的机缘。
佛学是研究生死问题的专门科学。佛法是以了脱生死来解决生死问题的。佛法的所谓了脱生死,并不是求长寿、求不死。因为人是决定要死的,所以求长寿的人纵使寿命真的延长到一、二百岁乃至数百岁,然仍没有把生死问题彻底解决,因为数十岁的人要死,数百岁的人也一样要死,所以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佛法了生脱死的方法是佛以无上智慧从生死的根源上找到了生死的原因,只要把生死的原因彻底消灭了,生死问题也就根本解决了。所以佛以「有生必有死」
一句话来说明世间的一切生死现象,并且说明死亡必不可免,因为「生
」就是「死」的前因,既有前因必召死亡的後果故。佛复以「不生则不灭」
一句话来说明了脱生死的方法。所谓「不生」谓必灭除一切召致生死的原因使之不再生起,由於「因」既不生,自然不致再有死亡的後果。故日不生则不灭。这不是解决生死问题极有理论根据的科学方法麽。上文指出了「生」是「死」的前因。现在更须追究「生」的前因,又是甚麽。根据佛的无漏智慧所亲证,「生」的前因在於起惑造业,惑业就是召致生死苦果的原因。惑是怎样起,业是怎样造的呢。众生对着可爱或不可爱的种种环境而起贪瞠痴等烦恼,是名起惑。既起惑心,於是通过身口意三门而造杀盗淫妄等恶业,是名造业。由於起惑造业的原故,所以召致生死流转的苦果。佛法就以「起惑造业,由业召苦」说明世间生死流转的因果关系,也就说明苦集灭道四谛中的苦集二谛。起惑造业是集苦之因故,集谛所摄。生死流转是惑业之果故,苦谛所摄。因必召果,果从因生,所以苦集二谛是世间流转因果的总相。佛法既明生死流转的根本原因,即知了脱生死的圆满方法。方法唯何,谓即学修佛法的戒定慧三学,不於身口造杀盗淫业,不於意业起贪瞠痴烦恼,是名修道。由修道谛而证惑业断尽不生不灭的清净解脱境界,即是灭谛。所以道谛是解脱之因,灭谛是解脱之果,灭道二谛说明了出世间还灭因果的总相。
一般凡夫不知生死之因在於起惑造棠,所以人们在生死道中随业流转,无法自主,不得自在。换句话说,象生生命的主权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操在惑业手里。这种情况由於大家都未警觉,都不知道,如果情况判明属实,凡稍知自尊的血性汉子,对着这种不可容忍,失却自由,无异过着傀儡生活的现实人生,谁还甘愿再被惑业所奴役,而不提出收回主权,还我自由的要求么。由於久远劫来众生生命的主权一向操在惑业手中,大家习以为常,安之若素,所以数千年来除释迦世尊外,就没有人对此太阿倒持的可耻现象,提出问题,更没有人对此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由於大家习以为常,积重难返故,所以我们虽然一旦觉悟,要把主权收回过来,却也不是一蹴可几的易事,必须发起出离烦恼的出离心,与自他解脱的菩提心,归依三宝,学修佛法,熟练运用佛法的戒学、定学、慧学,一全套的无上法宝,与惑业作一番激烈、艰苦的长期斗争。因为若不与惑业拚个你死我活,就不可能收回主权,恢复自由;若不应用佛法的戒定慧三无漏学,也不能使惑…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