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P15

  ..續本文上一頁 科 丁六、愛別離苦—頌

   頌 由世境所迫 親愛眷屬離 發起愁憂惱 悲哭等痛心

   解 由於生活環境的轉變,以致親愛的眷屬要別離了,就不覺愁憂煩惱,乃至因感覺心痛而悲哭。

   科 丁七、求不得苦二頌

   頌 農種不獲實 商賈而失利 欲高位無階 求聞事反遭

   或心灰意冷 惱喪等難堪 或苦思計較 欲求不得苦

   解

   農夫耕種是希望有收獲,商人貿易是希望得盈利,今若農無收獲,商而失利,就是他們的求不得苦;欲求高位而得不到高位,欲求聞達而反失令譽;在上述種種求不得苦的情況下,或心灰意冷,懊惱沮喪,以爲難堪;或苦思計較,嫉人之得,悲己不得,心懷不平,更增苦惱。

   科 丁八、五取蘊苦六頌

   頌 貪著於五蘊 流轉苦增盛 引後有無窮 成現在苦器

   亦盛苦苦器 雖暫時隨己 輿樂境共生 舍離苦複起

   引起死中後 猶連鎖無盡 果縛未脫離 子縛已早生

   流轉盡六道 數數取舍身 積骨過須彌 乳淚勝海深

   損益業不定 勝劣趣無憑 獨來亦獨往 無人作伴侶

   長劫受重苦 複不作厭棄 亦不求停息 隨風浪起止

   解 佛分析我們人的成分,是由色(物質)、受(心領受)、想(心取相)。行(心

   動念)、識(心了別)五類作用所綜合組織成功的。這五類作用,佛法名爲五蘊。在五蘊中找不出「我」,離開五蘊更沒有「我」,「我」不過是一個假名罷了。正如房屋是由磚瓦木石等幾種材料之所造成,磚瓦木石的本身都不是房屋,離開磚瓦木石更沒有房屋,房屋亦是一個假名而已。佛說五蘊無我的道理,亦複如是。但是凡夫不信無我,偏於五蘊妄執爲我。這個執取有我的妄執,佛法名之爲五取蘊。故五蘊本來是客觀存在的綜合作用,一被執著,五蘊印變爲五取蘊,客觀作用亦即變爲主觀的我。這個五取蘊或主觀的我,就是奴役我們的魔王,教唆我們起惑造業的主使犯。既起惑業,便召苦惱,故名五取蘊苦。

  

   無始以來,凡夫妄執有我,未聞佛法,誰知無我。根據佛說與上文的討論,我們確信,有我即有苦,無我方無苦,無我而妄執有我,即是召致苦惱的總因。佛法的全部教理,無非是說明無我的教理;佛法的全部修證就是實踐修證戒定慧叁無漏學,在身語意叁方面,時時處處與我執習氣作鬥爭,步步斷我執,分分證無我,直至我執斷除清淨,無我的理體,徹底顯露,就圓滿達到了離苦得樂的目的。

   然大多數人是不知有所謂五取蘊苦的,所以頌文舉出五取蘊苦的五種相狀以便我們體味認識。五取蘊苦的五種相狀是:

   一、引後有苦器(苦器即苦所依聚之處),謂依五取蘊(我執)而起惑造業,將引以後諸苦。頌文貪著於五蘊叁明此義。

   二、成現在苦器,謂依現前身心而受老病等苦。頌文成現在苦器一句即明此義。

   叁、苦苦器,以有身故,將受猛厲現苦如死苦等。頌文亦盛苦苦器一句即明此義。

   四、壞苦器,謂雖暫遇順境,然仍難免樂壞之苦。頌文雖暫時隨己叁句即明此義。

   五、行苦性,謂身心遷流,隨業受報之苦。頌文引起死中後以下四頌皆明此義。此四頌含義較廣,特予扼要解釋。引起死中後一頌是敘四有輪轉義。

   四有謂

   一、「本有」,即現生的五蘊;

   二、「死有」,即命終刹那的五蘊;

   叁、「中有」,死後生前的五蘊;

   四、「後有」即下一生的五蘊。

   引起死中後謂「本有」有引起「死有」、「中有」、「後有」的能力。四個「有」循序引生起來,輪轉循環,正如無盡的連鎖一樣,「本有」

   一方面是前世惑業所召的果縛,一方面由於今生又起惑業,又複具備了引生「後有」或子縛的條件。所以四有輪轉下去,有如順流之船,下坡之車,具大勢力,不易製止。流轉盡六道一頌,極言在六道中流轉生死,數數取身舍身,經過了無量數的生死,以至屍骨堆積起來將比須彌山還要高;生時飲著無量數母親的乳,死時使無量數親友涕淚悲戚,把乳淚積貯起來將比大海還要深廣,以明流轉生死,無窮無盡的相狀。損益業不定一頌,損益業即善惡業,衆生或造善業,或造惡業,自己作不得主,故日不定。造善業得感勝趣(叁善道)受生,造惡業將墮劣趣…一惡道)受生,隨業受報,而非憑己選擇,故日無憑。如是造業受報,死此生彼,都是獨往獨來,自作自受,別人是愛莫能助的。長劫受重苦一頌,謂無量劫來,衆生受四有輪轉的苦惱,然由於大家不明世間的真相,生死的秘奧,和五取蘊苦的相狀,以致大家對生死不作厭棄,對惑業不求停息,照舊隨風逐浪,起惑造業,遂致雖欲離苦而苦終不離。這就是衆生背覺合塵的可憐狀況。爲令未覺悟的衆生早日覺悟,本文陳述叁苦,八苦,尤其詳述五取蘊苦,唯期大家由是而認識世間的真相,體味到佛法的價值,終於由實踐修行而享受離苦得樂的利益,這也就是叁世諸佛示現成道、說法度生的共同願望。

   介紹要義

   本段觀六道苦,因對人生有非常切要的關系,所以在解釋頌文之前,且先予以扼要的介紹。

  

   佛要我們觀察諸苦,是一種善巧方便,幫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對所經曆的事情,體究其前因後果,明白其來龍去脈,由是而認識事物生、住、異、滅的規律,和衆生生、老、病、死的規律。

   本文上期已將觀察八苦的殊勝作用大略說明,現在再述觀六道苦,藉以繼續提高和擴大我們見解的水平。

   觀六道苦比觀八苦範圍更廣大了,意義更深長了,作用也更重要了。八苦不過說明目前一段時期的現象,而六道苦則是貫串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叁段時期連續不斷的現象。一談到前世、今世、來世,所謂叁世問題,事情就比較難談了。因爲前世已過去,大家都忘了,誰也不記得前生的事情.來世尚未來,更難證明究竟有沒有來生的事實。所以世間一般知識分子,對於前世後世一向是不談的,甚且不事研究而武斷予以破斥,似乎要這樣縫合科學,不這樣就是迷信了。其實不談問題,並不能取銷問題。不談問題,亦始終不能解決問題。固然過現未叁世都是隨著時間的遷流,暫時安立的假名,然而叁世是連續的,是分不開,截不斷的,必由過去引生現在,複由現在引生未來,未來轉瞬即成現在,現在轉瞬即成過去,完全是一種不可分離的相績作用。

   一切事理,都有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今生是前生的後果,今生即以前生爲前因、爲來龍,複以後生爲後果、焉去脈。如果截頭去尾,不認有前生,亦不認有來生,唯獨承認今生是現實的,這實在是一種粗枝大葉的想法,亦且是非科學的。因爲叁世的相續作用,完全是連貫的。在前世後世、來龍去脈都不明白的情況下來研究利害切身的人生問題,試問能夠弄得清楚人生的真相麽。若無前世後世,則今世的真實性究在哪裏。喻如若無過去未來,則現在的真實性即不存在。認爲此年、此月、此日、此時是真實麽。這是轉瞬就要過去的。才說現在,即非現在,試問現在究在哪裏。你能把現在挽留一分鍾使勿過去麽。不可能的。人生的生死相績,作用連貫,不可分離,亦複如是。所以叁世要承認就一起承認,要否認就一起否認。決不能承認其一,否認其二。照這樣截頭去尾,支離破碎的來談問題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爲違反了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並且不談或否認叁世,究竟不能取銷叁世。叁世遷流是活生生的事實,在尚未透徹研究之前是不能武斷抹煞的。所以我們不欲研究利害切身

   的人生問題則已,如欲研究,就非貫串叁世一起研究不可。這樣才能摸清人生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這樣才是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

   問:時間是遷流不停的,但時間與人生似乎是二件事情。

  

   答:就體性言,時間與人生是有所不同的,時間是無體的不相應行法,而人生則是有體的色心二法的總和。就行相言,則人生的遷流正是時間的遷流,時間的遷流亦正是人生的遷流,二者是二而一的。佛法之所謂叁世就是合時間與人生同一的遷流行相而言的。

  

   問:世人亦頗重視叁世,例如重視和研究過去的曆史,正是重視過去的人生,又如努力現在,創造未來,更是十分重視現在和未來,足見並不忽視叁世相續的人生問題。

  

   答:衆人共同所造的事業,佛法名爲共業。共業相當於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國家的曆史事迹,如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等事業都是集合衆人的力量,有賴共同勞動所成就的,故可合爲一類,皆名共業。個人個別所做的事所造的業,佛法名爲別業。別業相當於個人的私生活,然其含義遠比私生活豐富活潑,寓意深長。共業與別業有互相影響的關系,然共業所召的後果主要是衆人所共的,故名共報,別業所召的後果主要是個別負責,所謂自食其果,故名別報。現在的主要問題是過現未叁世的共業大家都已同意其有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的相互關系,由是認識了曆史發展的規律;我們對於過現未叁世的別業,亦即所謂前生、今生、來生的叁世問題,是不是亦應研究其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的相互關系,由是認識人生的真相,和衆生生死相績…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入般若法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