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科 丁六、爱别离苦—颂
颂 由世境所迫 亲爱眷属离 发起愁忧恼 悲哭等痛心
解 由於生活环境的转变,以致亲爱的眷属要别离了,就不觉愁忧烦恼,乃至因感觉心痛而悲哭。
科 丁七、求不得苦二颂
颂 农种不获实 商贾而失利 欲高位无阶 求闻事反遭
或心灰意冷 恼丧等难堪 或苦思计较 欲求不得苦
解
农夫耕种是希望有收获,商人贸易是希望得盈利,今若农无收获,商而失利,就是他们的求不得苦;欲求高位而得不到高位,欲求闻达而反失令誉;在上述种种求不得苦的情况下,或心灰意冷,懊恼沮丧,以为难堪;或苦思计较,嫉人之得,悲己不得,心怀不平,更增苦恼。
科 丁八、五取蕴苦六颂
颂 贪著於五蕴 流转苦增盛 引後有无穷 成现在苦器
亦盛苦苦器 虽暂时随己 舆乐境共生 舍离苦复起
引起死中後 犹连锁无尽 果缚未脱离 子缚已早生
流转尽六道 数数取舍身 积骨过须弥 乳泪胜海深
损益业不定 胜劣趣无凭 独来亦独往 无人作伴侣
长劫受重苦 复不作厌弃 亦不求停息 随风浪起止
解 佛分析我们人的成分,是由色(物质)、受(心领受)、想(心取相)。行(心
动念)、识(心了别)五类作用所综合组织成功的。这五类作用,佛法名为五蕴。在五蕴中找不出「我」,离开五蕴更没有「我」,「我」不过是一个假名罢了。正如房屋是由砖瓦木石等几种材料之所造成,砖瓦木石的本身都不是房屋,离开砖瓦木石更没有房屋,房屋亦是一个假名而已。佛说五蕴无我的道理,亦复如是。但是凡夫不信无我,偏於五蕴妄执为我。这个执取有我的妄执,佛法名之为五取蕴。故五蕴本来是客观存在的综合作用,一被执著,五蕴印变为五取蕴,客观作用亦即变为主观的我。这个五取蕴或主观的我,就是奴役我们的魔王,教唆我们起惑造业的主使犯。既起惑业,便召苦恼,故名五取蕴苦。
无始以来,凡夫妄执有我,未闻佛法,谁知无我。根据佛说与上文的讨论,我们确信,有我即有苦,无我方无苦,无我而妄执有我,即是召致苦恼的总因。佛法的全部教理,无非是说明无我的教理;佛法的全部修证就是实践修证戒定慧三无漏学,在身语意三方面,时时处处与我执习气作斗争,步步断我执,分分证无我,直至我执断除清净,无我的理体,彻底显露,就圆满达到了离苦得乐的目的。
然大多数人是不知有所谓五取蕴苦的,所以颂文举出五取蕴苦的五种相状以便我们体味认识。五取蕴苦的五种相状是:
一、引後有苦器(苦器即苦所依聚之处),谓依五取蕴(我执)而起惑造业,将引以後诸苦。颂文贪著於五蕴三明此义。
二、成现在苦器,谓依现前身心而受老病等苦。颂文成现在苦器一句即明此义。
三、苦苦器,以有身故,将受猛厉现苦如死苦等。颂文亦盛苦苦器一句即明此义。
四、坏苦器,谓虽暂遇顺境,然仍难免乐坏之苦。颂文虽暂时随己三句即明此义。
五、行苦性,谓身心迁流,随业受报之苦。颂文引起死中後以下四颂皆明此义。此四颂含义较广,特予扼要解释。引起死中後一颂是叙四有轮转义。
四有谓
一、「本有」,即现生的五蕴;
二、「死有」,即命终刹那的五蕴;
三、「中有」,死後生前的五蕴;
四、「後有」即下一生的五蕴。
引起死中後谓「本有」有引起「死有」、「中有」、「後有」的能力。四个「有」循序引生起来,轮转循环,正如无尽的连锁一样,「本有」
一方面是前世惑业所召的果缚,一方面由於今生又起惑业,又复具备了引生「後有」或子缚的条件。所以四有轮转下去,有如顺流之船,下坡之车,具大势力,不易制止。流转尽六道一颂,极言在六道中流转生死,数数取身舍身,经过了无量数的生死,以至尸骨堆积起来将比须弥山还要高;生时饮著无量数母亲的乳,死时使无量数亲友涕泪悲戚,把乳泪积贮起来将比大海还要深广,以明流转生死,无穷无尽的相状。损益业不定一颂,损益业即善恶业,众生或造善业,或造恶业,自己作不得主,故日不定。造善业得感胜趣(三善道)受生,造恶业将堕劣趣…一恶道)受生,随业受报,而非凭己选择,故日无凭。如是造业受报,死此生彼,都是独往独来,自作自受,别人是爱莫能助的。长劫受重苦一颂,谓无量劫来,众生受四有轮转的苦恼,然由於大家不明世间的真相,生死的秘奥,和五取蕴苦的相状,以致大家对生死不作厌弃,对惑业不求停息,照旧随风逐浪,起惑造业,遂致虽欲离苦而苦终不离。这就是众生背觉合尘的可怜状况。为令未觉悟的众生早日觉悟,本文陈述三苦,八苦,尤其详述五取蕴苦,唯期大家由是而认识世间的真相,体味到佛法的价值,终於由实践修行而享受离苦得乐的利益,这也就是三世诸佛示现成道、说法度生的共同愿望。
介绍要义
本段观六道苦,因对人生有非常切要的关系,所以在解释颂文之前,且先予以扼要的介绍。
佛要我们观察诸苦,是一种善巧方便,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所经历的事情,体究其前因後果,明白其来龙去脉,由是而认识事物生、住、异、灭的规律,和众生生、老、病、死的规律。
本文上期已将观察八苦的殊胜作用大略说明,现在再述观六道苦,藉以继续提高和扩大我们见解的水平。
观六道苦比观八苦范围更广大了,意义更深长了,作用也更重要了。八苦不过说明目前一段时期的现象,而六道苦则是贯串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段时期连续不断的现象。一谈到前世、今世、来世,所谓三世问题,事情就比较难谈了。因为前世已过去,大家都忘了,谁也不记得前生的事情.来世尚未来,更难证明究竟有没有来生的事实。所以世间一般知识分子,对於前世後世一向是不谈的,甚且不事研究而武断予以破斥,似乎要这样缝合科学,不这样就是迷信了。其实不谈问题,并不能取销问题。不谈问题,亦始终不能解决问题。固然过现未三世都是随着时间的迁流,暂时安立的假名,然而三世是连续的,是分不开,截不断的,必由过去引生现在,复由现在引生未来,未来转瞬即成现在,现在转瞬即成过去,完全是一种不可分离的相绩作用。
一切事理,都有前因後果,来龙去脉。今生是前生的後果,今生即以前生为前因、为来龙,复以後生为後果、焉去脉。如果截头去尾,不认有前生,亦不认有来生,唯独承认今生是现实的,这实在是一种粗枝大叶的想法,亦且是非科学的。因为三世的相续作用,完全是连贯的。在前世後世、来龙去脉都不明白的情况下来研究利害切身的人生问题,试问能够弄得清楚人生的真相麽。若无前世後世,则今世的真实性究在哪里。喻如若无过去未来,则现在的真实性即不存在。认为此年、此月、此日、此时是真实麽。这是转瞬就要过去的。才说现在,即非现在,试问现在究在哪里。你能把现在挽留一分钟使勿过去麽。不可能的。人生的生死相绩,作用连贯,不可分离,亦复如是。所以三世要承认就一起承认,要否认就一起否认。决不能承认其一,否认其二。照这样截头去尾,支离破碎的来谈问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违反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并且不谈或否认三世,究竟不能取销三世。三世迁流是活生生的事实,在尚未透彻研究之前是不能武断抹煞的。所以我们不欲研究利害切身
的人生问题则已,如欲研究,就非贯串三世一起研究不可。这样才能摸清人生的前因後果、来龙去脉,这样才是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问:时间是迁流不停的,但时间与人生似乎是二件事情。
答:就体性言,时间与人生是有所不同的,时间是无体的不相应行法,而人生则是有体的色心二法的总和。就行相言,则人生的迁流正是时间的迁流,时间的迁流亦正是人生的迁流,二者是二而一的。佛法之所谓三世就是合时间与人生同一的迁流行相而言的。
问:世人亦颇重视三世,例如重视和研究过去的历史,正是重视过去的人生,又如努力现在,创造未来,更是十分重视现在和未来,足见并不忽视三世相续的人生问题。
答:众人共同所造的事业,佛法名为共业。共业相当於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国家的历史事迹,如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事业都是集合众人的力量,有赖共同劳动所成就的,故可合为一类,皆名共业。个人个别所做的事所造的业,佛法名为别业。别业相当於个人的私生活,然其含义远比私生活丰富活泼,寓意深长。共业与别业有互相影响的关系,然共业所召的後果主要是众人所共的,故名共报,别业所召的後果主要是个别负责,所谓自食其果,故名别报。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过现未三世的共业大家都已同意其有前因後果、来龙去脉的相互关系,由是认识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对於过现未三世的别业,亦即所谓前生、今生、来生的三世问题,是不是亦应研究其前因後果、来龙去脉的相互关系,由是认识人生的真相,和众生生死相绩…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