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规律。这里正蕴藏着无穷潜力和无尽宝藏等待我们开发,我们是有责任把它尽量发掘出来以饶益有情,因为这与每一个众生都有利害切身的密切关系。
研究三世别业,比研究三世共业,要困难些。因为研究共业是有历史文献足资依据,而研究前生来生就苦於没有实物作为研究的根据。每一个人虽然都已经过无量无数的三世,然而由於我们业重智短的原故,以致除今生外,凡是前生的事情都因忘失而不知,关於来生的事情亦因尚未来临而不知。又因我们五官的本能比较低劣,对於他人的三世情况亦复未能亲有所见。因之一提起三世问题,大家就有一种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茫然无知的感觉。所以要知道三世情况,就得信任佛语,研究佛书。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就是指导和供给我们关於研究三世的具体资料。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都是佛眼亲见、金口亲宣的事实。佛智无上,佛无妄语,我们应感佛恩而深信无疑。根据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来研究人生真相,来认识众生生死相绩的规律,则古今中外,一向认为不易解答的根本问题,诸如生死之谜、人生之谜、宇宙之谜,就将不难迎刃解答了。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一整套既扼要而又繁复,既广博而又精微的学理——完全与现实人生相契合的学理,也可以说是众生在生死道中,生生死死,轮转不息,活生生实事实理的素描。然本文只能扼要的来介绍比较浅显的原则和纲要,至其繁复的内容,广博的事理,和精微的作用,则非短文所能详细说明,亦非笔者有限的知识所克胜任,阅者谅之。兹依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顺序,逐项予以扼要的解释。
三 世
三世的相互关系上文已有部分说明。三世不应观想似一条直线,好像有上下二端的样子,应当观想似一圆周,是首尾相接的,没有起点(无始),亦没有终点(无终)。众生生死轮转,如瑗无端,前前无始,後後无终的状况,亦复如是。春夏秋冬的运行是循环往复,永无休止的,众生生死相续,循环不息的状况,亦复如是。
三世是以求生的一期生死为一世。众生是如何生死的呢。众生是「因」「缘」和合而生。「因」就是前生所造的业因遇缘而起现行作用(业力)。「缘」是条件,助「因」生起作用的条件须要许多,而主要则是淫境现前和父精母血。心识被业力之所驱策与有缘的父精母血相和合即入母胎结生,是名因缘和合而生。结生之前所有作为,皆是前因的积集。住胎出胎以後,由少而壮而老而死所有一切苦乐遭遇,皆是前因所召的後果,亦即属於受报方面的事情。众生在现世中一方面承受前因所召的苦乐果报,一方面又复起惑造业积集将召後果的业因(又为未来或下一生受报、制造前因)。直至前业所召、於今生应受的一期果报受满,於是「因」「缘」分散而死。「因」即能藏业因的心识,「缘」即死时的尸体。如是从生到死名焉一期生死。既死之後,另有一组业因次第成熟,又驱心识投入有缘的母胎而结生,是名死此生彼。生後又复一面受报,一面造业,最後复因一期果报受满而
死亡。如是造业受报,生死生死,造业既一天不停,生死亦一天不了。这就是生死轮转。三世相续的简要说明。
上述随着业力流转生死的相绩作用,佛法亦称四「有」轮转,「有」即既「有」
业力,即「有」作用。是哪四种「有」呢。
四有轮转本有——即现生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作用。
死有——命终刹那的五蕴作用。
中有——死後生前的五蕴作用。
生有——中有入胎的五蕴作用。(「生有」出胎即成来生的「本有」,故四有轮转是首尾相联的相续作用,亦即是业力所引的转变作用。)
从造业到受报相隔的时间有长有短,约可分为四种类别。
一、现 报 此生造业,此生受报。
二、生 报 此生造业,来生受报。
三、後 报 此生造业,後後生乃至後无量生受报。
四、不定报 此生造业,不定现生或後何生受报。
造业与受报相隔的时间,或早或迟,何以有这样巨大的差别。其原由是非常错综复杂的,主要是由於一、业力(因)有强有弱,业力强则受报快,业力弱则受报迟;二、助「因」生「果」的条件(缘>—有的具备早,则因缘就早成熟,有的具备迟,则因缘就迟成熟。
因 果
因果的原则:
一、既有前因必召後果,既有後果必具前因,决定没有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的事理;二、善因必召乐果,恶因必召苦果,决定没有善因得苦果,恶因得乐果的事理。因的善恶,亦称为业,所谓善业恶业。果的苦乐,亦名为报,所谓苦报乐报。总之,随因感果,随业受报,因果报应,决定是丝毫不爽的。
问: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的说法不就是定命论么?
答:因果报应舆定命论完全不同。其主要不同处在於因果虽然决定,但有方法可以转变。根据果随因转的原理,只要把原因转变过来,则其後果也就随着转变了。所以因果事理,圆融活泼,有利无弊,决非定命论所能比拟。例如有人做了坏事,後因闻到因果道理,知道做坏事将受苦报,赶即痛切悔改,不做坏串而做好事,那末他的苦报是可以冲淡减轻的;又因他能继续不断做好事,则此後所召的後果,势必都是好的,没有壤的了。所以宣扬因果的实事实理,是有积极鼓励人们止恶向善的伟大作用。认识因果事理之後,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要召致报应,自食其果,自负其责,如同一钉一眼一样,丝毫没有推诿假借,蒙混过关的可能,就能使人提高警惕,把自己的行为,自动的整饬起来。这种自发自愿,极可宝贵的自动力量,是比任何其他力量要大,所以应当尽量予以发挥,作为完成一切事业,是极可靠的保证。
问:因果报应的执行,有没有一个主宰在管理这件事。
答:因果报应正如一部精密无比,灵活巧妙的自动机,完全不须要主宰的管理。因能召果,果必酬因,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分散而灭,都是法尔如是的业力作用。在一期生死之间,在人的一生之中,凡所受用的一茶一饭、一喜一忧,都是先业(满业)所召的果报,也就是一套一套、大大小小的因缘,相绩不断在成熟、在起作用。一套因缘成熟,一套因缘消灭,一套消灭,一套又成熟,如是就演成人的一生,所以人是在因果转变、忧喜无常中过生活。直至一期果报受满,亦即在无量无数套因缘所组成的一组总因果演变完毕,人即宣告死亡。同时复有先业(引业)引生另一组总因果(又摄无量无数套因缘)开始次第成熟,而继续演变其生死把戏。如是微妙难思的因果演变,法尔如是,无须管理,是完全由於不可思议的业力在起作用。只要造业一天不停,业力就将继续不断地起作用,故日业力不可思议。所谓不可思议,亦非不可思议,若能不断研究、不断学修、不断地提高人群的智慧,则不可思议也是可思议的。不过就目前的知识水平而言,是属於不可思议罢了。
一切後果皆由前因之所召致,所以重点唯在前因不在後果。我们面对现实的人生,必须探索明白其准确无误的正因,不可倒果为因,亦不可非因计因,更不可认为是无因的。所谓追究原因,挖掘根源,都是叫我们在明因上用功夫,这个方向是准确的。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於造业时小心翼翼,专造善业,不造恶业,所以他的果报是纯乐无苦的。众生不知慎於造因,无时不在起惑造业,因之其所召致的报应苦多乐少,然而光是对着苦果发急有何用处呢。复次,众生造因的主权亦非操在众生手里而是操在贪嗔痴等烦恼手里,所以生生世世做着烦恼的俘虏,而被烦恼业力之所奴役,必待深信因果,懂得众生生死相续的原理之後,才能理会到收回主权的方法。方法唯何
方法是提高警惕,要时时刻刻提高警惕,警惕自己不再被烦恼或烦恼的伪装所蒙蔽诱惑而造恶业;同时更要随时随地鼓励自己,全心全意广造善业。必须如是时刻用功,努力实践,方能把已失的主权逐渐收回,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明因识果的智人。
所以我们压倒一切的头等要事非他,即是止恶修善、慎於造因,以期收回已失的主权。我们应当下决心与自己的烦恼决一死战。 一定要止恶修善。
一定要收回主权。烦恼是非常狡猾、诡计多端的敌人,在初期作战中是不免屡战屡败的,必须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屡败屡战,奋斗到底,然後才有战胜烦恼的可能。佛开示我们有十种恶业,必须停止不作,有十种善业,应当努力实行,就是关於我们在身口意方面日常言行的指导。兹将应止的十恶业与应作的十善业分别列表如後:
应止的十恶业一、杀生 为私利故,杀害众生。身三恶业亦称身三口四意三十种恶业十恶应舍
二、偷盗 存心占人或占公家便宜。
三、邪淫 男女关系混乱,违反婚烟法。
四、妄语 语不真实,自欺欺人。口四恶业
五、恶口 语不柔和,盛气骂人。
六、两舌 离间彼此,破坏团结。
七、绮语 有害无益的空话。
八、…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