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規律。這裏正蘊藏著無窮潛力和無盡寶藏等待我們開發,我們是有責任把它盡量發掘出來以饒益有情,因爲這與每一個衆生都有利害切身的密切關系。
研究叁世別業,比研究叁世共業,要困難些。因爲研究共業是有曆史文獻足資依據,而研究前生來生就苦於沒有實物作爲研究的根據。每一個人雖然都已經過無量無數的叁世,然而由於我們業重智短的原故,以致除今生外,凡是前生的事情都因忘失而不知,關於來生的事情亦因尚未來臨而不知。又因我們五官的本能比較低劣,對於他人的叁世情況亦複未能親有所見。因之一提起叁世問題,大家就有一種生不知來、死不知去、茫然無知的感覺。所以要知道叁世情況,就得信任佛語,研究佛書。佛說叁世因果、六道輪回,就是指導和供給我們關於研究叁世的具體資料。叁世因果、六道輪回都是佛眼親見、金口親宣的事實。佛智無上,佛無妄語,我們應感佛恩而深信無疑。根據佛說叁世因果、六道輪回來研究人生真相,來認識衆生生死相績的規律,則古今中外,一向認爲不易解答的根本問題,諸如生死之謎、人生之謎、宇宙之謎,就將不難迎刃解答了。
叁世因果,六道輪回,是一整套既扼要而又繁複,既廣博而又精微的學理——完全與現實人生相契合的學理,也可以說是衆生在生死道中,生生死死,輪轉不息,活生生實事實理的素描。然本文只能扼要的來介紹比較淺顯的原則和綱要,至其繁複的內容,廣博的事理,和精微的作用,則非短文所能詳細說明,亦非筆者有限的知識所克勝任,閱者諒之。茲依叁世因果。六道輪回的順序,逐項予以扼要的解釋。
叁 世
叁世的相互關系上文已有部分說明。叁世不應觀想似一條直線,好像有上下二端的樣子,應當觀想似一圓周,是首尾相接的,沒有起點(無始),亦沒有終點(無終)。衆生生死輪轉,如瑗無端,前前無始,後後無終的狀況,亦複如是。春夏秋冬的運行是循環往複,永無休止的,衆生生死相續,循環不息的狀況,亦複如是。
叁世是以求生的一期生死爲一世。衆生是如何生死的呢。衆生是「因」「緣」和合而生。「因」就是前生所造的業因遇緣而起現行作用(業力)。「緣」是條件,助「因」生起作用的條件須要許多,而主要則是淫境現前和父精母血。心識被業力之所驅策與有緣的父精母血相和合即入母胎結生,是名因緣和合而生。結生之前所有作爲,皆是前因的積集。住胎出胎以後,由少而壯而老而死所有一切苦樂遭遇,皆是前因所召的後果,亦即屬於受報方面的事情。衆生在現世中一方面承受前因所召的苦樂果報,一方面又複起惑造業積集將召後果的業因(又爲未來或下一生受報、製造前因)。直至前業所召、於今生應受的一期果報受滿,於是「因」「緣」分散而死。「因」即能藏業因的心識,「緣」即死時的屍體。如是從生到死名焉一期生死。既死之後,另有一組業因次第成熟,又驅心識投入有緣的母胎而結生,是名死此生彼。生後又複一面受報,一面造業,最後複因一期果報受滿而
死亡。如是造業受報,生死生死,造業既一天不停,生死亦一天不了。這就是生死輪轉。叁世相續的簡要說明。
上述隨著業力流轉生死的相績作用,佛法亦稱四「有」輪轉,「有」即既「有」
業力,即「有」作用。是哪四種「有」呢。
四有輪轉本有——即現生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作用。
死有——命終刹那的五蘊作用。
中有——死後生前的五蘊作用。
生有——中有入胎的五蘊作用。(「生有」出胎即成來生的「本有」,故四有輪轉是首尾相聯的相續作用,亦即是業力所引的轉變作用。)
從造業到受報相隔的時間有長有短,約可分爲四種類別。
一、現 報 此生造業,此生受報。
二、生 報 此生造業,來生受報。
叁、後 報 此生造業,後後生乃至後無量生受報。
四、不定報 此生造業,不定現生或後何生受報。
造業與受報相隔的時間,或早或遲,何以有這樣巨大的差別。其原由是非常錯綜複雜的,主要是由於一、業力(因)有強有弱,業力強則受報快,業力弱則受報遲;二、助「因」生「果」的條件(緣>—有的具備早,則因緣就早成熟,有的具備遲,則因緣就遲成熟。
因 果
因果的原則:
一、既有前因必召後果,既有後果必具前因,決定沒有有因無果,或有果無因的事理;二、善因必召樂果,惡因必召苦果,決定沒有善因得苦果,惡因得樂果的事理。因的善惡,亦稱爲業,所謂善業惡業。果的苦樂,亦名爲報,所謂苦報樂報。總之,隨因感果,隨業受報,因果報應,決定是絲毫不爽的。
問: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的說法不就是定命論麼?
答:因果報應輿定命論完全不同。其主要不同處在於因果雖然決定,但有方法可以轉變。根據果隨因轉的原理,只要把原因轉變過來,則其後果也就隨著轉變了。所以因果事理,圓融活潑,有利無弊,決非定命論所能比擬。例如有人做了壞事,後因聞到因果道理,知道做壞事將受苦報,趕即痛切悔改,不做壞串而做好事,那末他的苦報是可以沖淡減輕的;又因他能繼續不斷做好事,則此後所召的後果,勢必都是好的,沒有壤的了。所以宣揚因果的實事實理,是有積極鼓勵人們止惡向善的偉大作用。認識因果事理之後,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要召致報應,自食其果,自負其責,如同一釘一眼一樣,絲毫沒有推诿假借,蒙混過關的可能,就能使人提高警惕,把自己的行爲,自動的整饬起來。這種自發自願,極可寶貴的自動力量,是比任何其他力量要大,所以應當盡量予以發揮,作爲完成一切事業,是極可靠的保證。
問:因果報應的執行,有沒有一個主宰在管理這件事。
答:因果報應正如一部精密無比,靈活巧妙的自動機,完全不須要主宰的管理。因能召果,果必酬因,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分散而滅,都是法爾如是的業力作用。在一期生死之間,在人的一生之中,凡所受用的一茶一飯、一喜一憂,都是先業(滿業)所召的果報,也就是一套一套、大大小小的因緣,相績不斷在成熟、在起作用。一套因緣成熟,一套因緣消滅,一套消滅,一套又成熟,如是就演成人的一生,所以人是在因果轉變、憂喜無常中過生活。直至一期果報受滿,亦即在無量無數套因緣所組成的一組總因果演變完畢,人即宣告死亡。同時複有先業(引業)引生另一組總因果(又攝無量無數套因緣)開始次第成熟,而繼續演變其生死把戲。如是微妙難思的因果演變,法爾如是,無須管理,是完全由於不可思議的業力在起作用。只要造業一天不停,業力就將繼續不斷地起作用,故日業力不可思議。所謂不可思議,亦非不可思議,若能不斷研究、不斷學修、不斷地提高人群的智慧,則不可思議也是可思議的。不過就目前的知識水平而言,是屬於不可思議罷了。
一切後果皆由前因之所召致,所以重點唯在前因不在後果。我們面對現實的人生,必須探索明白其准確無誤的正因,不可倒果爲因,亦不可非因計因,更不可認爲是無因的。所謂追究原因,挖掘根源,都是叫我們在明因上用功夫,這個方向是准確的。經雲:「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菩薩於造業時小心翼翼,專造善業,不造惡業,所以他的果報是純樂無苦的。衆生不知慎於造因,無時不在起惑造業,因之其所召致的報應苦多樂少,然而光是對著苦果發急有何用處呢。複次,衆生造因的主權亦非操在衆生手裏而是操在貪嗔癡等煩惱手裏,所以生生世世做著煩惱的俘虜,而被煩惱業力之所奴役,必待深信因果,懂得衆生生死相續的原理之後,才能理會到收回主權的方法。方法唯何
方法是提高警惕,要時時刻刻提高警惕,警惕自己不再被煩惱或煩惱的僞裝所蒙蔽誘惑而造惡業;同時更要隨時隨地鼓勵自己,全心全意廣造善業。必須如是時刻用功,努力實踐,方能把已失的主權逐漸收回,成爲一個獨立自主、明因識果的智人。
所以我們壓倒一切的頭等要事非他,即是止惡修善、慎於造因,以期收回已失的主權。我們應當下決心與自己的煩惱決一死戰。 一定要止惡修善。
一定要收回主權。煩惱是非常狡猾、詭計多端的敵人,在初期作戰中是不免屢戰屢敗的,必須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屢敗屢戰,奮鬥到底,然後才有戰勝煩惱的可能。佛開示我們有十種惡業,必須停止不作,有十種善業,應當努力實行,就是關於我們在身口意方面日常言行的指導。茲將應止的十惡業與應作的十善業分別列表如後:
應止的十惡業一、殺生 爲私利故,殺害衆生。身叁惡業亦稱身叁口四意叁十種惡業十惡應舍
二、偷盜 存心占人或占公家便宜。
叁、邪淫 男女關系混亂,違反婚煙法。
四、妄語 語不真實,自欺欺人。口四惡業
五、惡口 語不柔和,盛氣罵人。
六、兩舌 離間彼此,破壞團結。
七、绮語 有害無益的空話。
八、…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