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P17

  ..續本文上一頁貪 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意叁惡業

   九、嗔 惱害衆生。

   十、癡 不信因果不明事理。

  

   應作的十善業一、不殺生 而願拔一切聚生苦,與一切衆生樂。身叁善業亦稱身叁口四意叁十種善業十善應取

   二、不偷盜 而常上供下施,舍己爲人。

   叁、不邪淫 嚴持一夫一婦的純潔生活。

   四、不妄語 而言必真實。口四善業

   五、不惡口 而古口語柔和動人。

   六、不二舌 而好作和合語,堅持團結。

   七、不绮語 而好作有益於人的言語。

   八、不 貪 而好惠施。意叁善業

   九、不 嗔 而慈悲爲懷。

   十、不 癡 而明事理信因果。

  

   六道輪回

   六道輪回是衆生隨其前業的善惡,而受苦樂不同的果報。六道謂天道、阿修羅道、人道…一善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一惡道),合稱六道。輪回謂衆生被業力之所驅迫,在六道中輪轉生死,輪回即表示其輪轉不停,或轉生不已的相狀。茲將善惡業因、六道輪回與苦樂果報的關系,列表示其概要如後:

   前因(善惡業) 後果:(六道) 報應(苦樂)

   造上品十善兼修禅定 轉生天道 受純樂無苦的報

   造中品十善兼有煩惱 轉生阿修羅道 受樂多苦少的報

   造下品十善兼有較重煩惱、 轉生人道 受苦樂夾雜的報

   造下品十惡業愚癡特甚 轉生畜生道 受苦多樂少的報

   造中品十惡業悭貪特甚 ;轉生餓鬼道 受純苦無樂的報

   造上品十惡業嗔恚特甚 轉生地獄道 受極猛厲的苦報

  

   天道衆生受著不可想像的快樂,地獄衆生受著不可想像的苦惱,其苦樂不同的距離也是難於想像的。何以苦樂會有這樣巨大的差別,因爲衆生業的善惡是有甚大差別,所以衆生受報的苦樂勢必與業相應而有如是甚大的差別。例如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世上的人直接間接受到痛苦,雖經相當長的時期而余痛猶在。這種人所造的惡業是萬死不足以蔽其咎的,故必轉生地獄長受苦報。亦有智者發表特殊好的學說,輾轉傳播,采擇實施,而使世上的人曆久受其利益,這種善業就是轉生天道的資糧。所以地獄天堂並不是虛構出來的幻想,而是衆生業因所感的果報。衆生既造幹差萬別善惡不同的業因,勢必感受六道輪回、千差萬別、苦樂不同的果報。可知叁世因果、六道輪回、確是生死道中活生生實事實理的素描,亦與每一個人有切身的利害關系,故於解釋觀六道苦的頌文之前,先作一番扼要的介紹。

   科 丙二、 觀六道苦分六

   丁一、觀天道苦—頌

   頌 諸天戰爭時 斷支殒命等 劣天被驅擯 死住不自在

   解

   上文已將衆生生死的規律,因果轉變的規律,六道輪回的規律,和做人何以必須努力於止惡修善的原因,逐項作了一番簡要的說明。就六道衆生苦樂比較的世間法而言,則六道之中天道最樂,阿修羅道次之,人道又次之,地獄道最苦,餓鬼道次之,畜生道又次之。這是由於各別衆生各自造了善惡不同的業因,因而招致六道輪回苦樂不同的果報。所以上文指出離苦得樂的唯一途徑,在於止惡修善,慎於造因,這是我們所應重視的第一要事。現在觀六道苦是應用佛法對所觀的境界放遠放大一些,把能觀的智慧提高深入一些,而作比較更遠大、更深刻的觀察,則不但觀叁惡道是苦,即觀叁善道中純樂無苦的天道亦複是苦。因爲天道雖樂,然一期福報受滿,仍有樂壞之苦(即叁苦的壞苦。叁苦詳本文109頁);複因天道雖樂,然仍是惑業凡夫,仍有流浪生死之苦(即叁苦的行苦)。所謂天道純樂無苦,不過就天衆的表面生活比較優遊自在,不受憂惱的逼迫(即叁苦的苦苦)。天道衆生隨其善業大小和禅定深淺而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如其次第前劣後勝的叁大類別。茲將佛所宣示叁界天衆壽命長短,和叁界主要不同之處,列表于後,以見諸天勝劣情況的一斑。

   欲界天四王天壽 五百歲,以人間五十年爲諸天的一晝夜

   忉利天壽 一千一百

   夜摩天壽 二千二百

   兜率天壽 四千四百

   化樂天壽 八千八百

   他化自在天壽 一萬千六百

   四王、忉利二天是地居,依須彌山住故,單修十善者感生;夜摩等四天是空居,修十善兼修定者感生,俱有男女情欲,故名欲界。

   色界天初禅梵衆天壽十小劫(一小劫合人間一千六百萬年)

   梵輔天壽一中劫(合二十小劫)

   大梵天壽一中劫半

   二禅少光天壽二大劫二大劫合四中劫)

   無量光天壽四大劫

   光音天壽八大劫

   叁禅少淨天壽十六大劫

   無量淨天壽叁十二大劫

   遍淨天壽六十四大劫

   四禅無雲天壽百廿五大劫

   福生天壽二百五十大劫

   廣果天壽五百大劫

   無想天壽五百大劫

   無煩天壽一千大劫

   無熱天壽二千大劫

   善見天壽四千大劫

   善現天壽八千大劫

   色究竟天壽一萬六千大劫

   注一:人壽十歲每過百年增加一歲,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於是每過百年減少一歲,減至人壽十歲,如是一增一減約計一幹六百萬年爲一小劫。

   色界天衆,無男女相,離欲清淨,故稱梵天,修根本禅,隨禅淺深,感生色界諸天,尚有身質,故名色界。色界諸天,禅悅爲食,安受定樂,比欲天妙五欲更細更勝。

   無色界天空無邊處壽二萬大劫

   識無邊處壽四萬大劫

   無所有處壽六萬大劫

   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大劫

   無業果色,已無身量形質,故名無色界,還有定果色,唯彼定中能見,即以定力爲其壽命久暫的根據。

   叁界諸天雖受勝妙天福,然俱屬有漏生死,因其所修禅定是世間禅,非出世間無漏禅,所以未斷煩惱,仍是凡夫。唯色界和無色界因其定力較深,雖有壞苦行苦,暫無苦苦之相;欲界天衆除有壞苦行苦外,亦非全無苦苦,因天衆或與天衆、或與魔衆、或與阿修羅衆、亦常互相戰爭,而受斷支殒命等苦惱。又欲界天聚由於福報勝劣不同,劣天有被勝天所驅槟而感身心不甯等苦惱。又諸天縱使沒有戰爭驅擯等事,然仍不免天福享盡,五衰相現,而有去死不遠,不能久住的悲哀。又如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大劫,然其最後命終之時,其不自在,與彼短命天逝者,等無有異。頌文總結以上事實,故日諸天戰爭時,斷支殒命等,劣天被驅擯,死住不自在。可知天道雖樂,並不究竟,不但具足壞苦行苦,且亦不免苦苦。所以佛告佛弟子們,修行人固然必須以止惡修善來保持人身,免墮惡道:然亦不應貪求人天福報,因爲享福愈大,往往造業亦愈大,因而墮落的機緣亦愈衆多;即使享福而不造業,亦複離不開壞苦行苦的後果,其非究竟,十分明顯。故佛弟子應當目光遠大、觀察深刻,不但不求福報,且知勤修無漏禅定,以戒定慧叁無漏學來斷煩惱、了生死、成佛道、度衆生,以期圓滿達到自他解脫、離究竟苦、得究竟樂的最高目標。是爲觀六道苦、第一觀天道苦應有的認識。

   科 丁二、觀阿修羅道苦—頌

   頌 修羅多嫉妒 熱惱而興鬥 截支或斷命 雖智不見谛

   解

   阿修羅亦稱非天,有天之福,無天之德,因其福報與天相彷而性多嫉妒,嗔火熾盛,不如天衆的良善。由於心懷嫉妒所以動辄與天衆鬥爭,或自相殘殺,而遭截支或斷命的痛苦。有些阿修羅雖亦頗有智慧,然對於佛法二谛(真俗二谛),四谛(苦集滅道)的真實事理,全不知道。故頌雲,修羅多嫉妒,熱惱而興鬥,截支或斷命,雖智不見谛。所以阿修羅亦是叁苦具足的業力凡夫。是爲觀六道苦、第二觀阿修羅道苦應有的認識。

   科 丁叁、觀人道苦—頌

   頌 人苦謂生等 苦逼如鬼獄 或修羅畜生 似天而速壞

   解

   觀人道苦,本文一O八頁「丙二科已有說明,同屬人道,所以人道的情況,比較容易理解。人道諸苦,輕重不等,差別萬狀,可說是六道衆苦具體而微的縮影。頌文初句人苦謂生等,是專指人道所獨有的生老病死等八苦而言。第二句苦逼如鬼獄,謂有些最苦的人或受饑餓之苦,或被奴役,或被囚禁,故其生活幾與餓鬼…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入般若法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