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P20

  ..續本文上一頁的凡矢陪。

  

   頌文第四句直至菩提永歸依,謂自歸依的一天開始,直至修行成佛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在此一段時期內,生生世世,不離叁寶,不舍歸依,這是比普通盡形壽歸依更形殊勝的圓滿歸依。本文題目稱爲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其目的即在提示歸依叁寶,是始自凡夫、終至鹹佛、應當學修、不可中斷的主要課程,亦即說明直至菩提永歸依的重要性。我們於歸依時及歸依後,天天績發直至菩提永歸依的勝願,能使我們在修行道上得到保障,不致誤入歧途,亦不致枉走彎路,而能直趣菩提、快快成佛,所以其利益是非常殊勝的。

   科 丙二、共學—頌半

   頌 常念叁寶勝功德 恩德無邊應供養

   於諸衆生發宏願 凡所興求白叁寶

   晨夕叁七作歸禮 守護歸戒如愛命

   解

   上節別學是歸依叁寶後天天應修關於歸依戒所製定的別有條文,即應』者叁,應作者叁。本節共學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上處處不忘叁寶常存寶的誠意「由是熏習自性,長養慧命,逐漸轉變凡夫身口意的造業叁門,而成諸佛菩薩戒定慧的功德叁輪。這是非常重要的行持方法,有潛移默化的殊勝功能,因爲我們於言語行動間能夠堅持憶念叁寶,自必能使我們的言語行動日漸近心叁寶,而與叁寶的行願相適應,也就使自性叁寶的功德,獲得滋長發展的機緣。聽以從粗俗的有漏境界而入清淨的無漏境界,從可思議的凡夫境界而入不思當,

   的解脫境界,是有路可通的,而本科所介紹的別學、共學、附學,關於歸依叁寶的行持方法,就是初學入門、切實可行、通達此路的不二法門。我們應當深切體味其方法的善巧和其行持的方便,而努力實踐、精進學修,就能知道其成效的靈驗和其作用的不可思議。本節頌文是就我們日常生活上舉例提示憶念叁寶的方去。茲將六句項文順次釋要如次:

   一、常念叁寶殊勝功德,以叁寶功德爲我們行動的模範,並以澄清我們的思想,端正我們的心念。

  

   二、叁寶對我們有拔苦與樂的大恩德,爲報叁寶恩故,凡諸受用,如受用飲食時,受用新製衣服時,應觀想首先供養叁寶,然後自己受用。這樣做一方面成就供養功德,一方面可以減少自己福報的消耗。

   叁、對著一切衆生,晨夕各發叁次拔苦與樂的宏願,也就是發四宏誓願,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拔苦),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與樂)。這是諸佛菩薩所發的宏願,我們歸依叁寶,希望能與叁寶心心相印,所以也應天天學、天天發。

   四、凡有興作(如做重要工作)或所求願皆先呈白叁寶(除常事),以期得到叁寶有形無形的加持,能使我們的事業順利成就。

   五、了知叁寶利樂,晨夕各作叁次、七次或廿一次歸依,即合掌恭敬,默念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叁遍或廿一遍。(共學可攝別學,別學不攝共學。)

  

   六、守護歸依戒(即應止應作各叁法)如人愛命一樣愛護,雖戲嬉時亦不戲言我舍叁寶。因戲言亦能生起不良作用,使人們純潔的信心被其染汙。戲言尚且如此,何況真的動了我舍叁寶的心念,則其染熏作用將更不堪設想了。悲心段切的佛弟子不但如愛護眼珠一樣愛護自己的歸戒,亦如愛護眼珠一樣兼愛一切佛弟子的歸戒,若見佛弟子的歸戒有受損傷的危險時,應當憶念守護歸戒如愛命的頌文而善巧予以糾正才對。應當如救生命一樣的來救其法身慧命脫離險境才對。

  

   以上六法是舉例以明共學的內容,其主旨無非要我們念念不忘叁寶,也無非要我們念念不忘衆生,因爲叁寶的行願就是以拔苦與樂,普度衆生爲行願,我們歸依叁寶,即當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複次,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衆生,……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爲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聚生。何以故

  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焉隨順供養諸佛。若於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於衆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成佛)。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之一,對於恒順衆生所發的大願,亦即我們所應努力學習的行願。所以我們應當聯系群衆,深入群衆,念念不忘衆生,全心全意爲衆生拔苦與樂而努力。我們歸依叁寶不爲自求安樂而歸依,應爲自他解脫度生成佛而歸依,這才是大乘歸依共學法門的極則。也才是深契佛心暢佛本懷的行願。

   科 丙叁、附學分八 丁一、精進心二頌

   頌 決定信樂歸叁寶 常恒勤修無止息

   於戒止持呵五欲 棄貪嗔等諸蓋纏

   了境正信正念心 慧定施戒護願等

   叁業專一殷勤修 如是功德向叁寶

   解

   歸依叁寶於如法受得之後,複應經常如法行持,方能生起歸依叁寶的殊勝功德,和真實受用歸依叁寶的無比利益。佛弟子們有已歸依而未如法發心,有雖發心而不行持,有行持而不專一殷勤,有殷勤而不恒常持久,皆唯但種善根而不能獲得真實受用,都是很可惜的。海公上師爲欲彌補這些缺憾起見,滿懷悲心,一再指示,於歸依前應先如法發心(決定心,信樂心),正歸依時應知如法受得,受得之後更應如法行持,行持複不應悠悠泛泛,無所用心。行持具有別學,共學、附學、叁種內容,要專一殷勤,要恒常持久,才能逐漸生起歸依的功德,和受用歸依的利益。上文已將別學、共學、扼要說明,本節再將附學八種,分別申釋,以供虔誠的佛弟子們信受奉行。

  

   附學第一是精進心,即行持要勇猛精進,切忌懈怠放逸。不論世出世法,如欲有所成就,皆非精進不可。專一、恒常、殷勤、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必要先決條件,也就是精進的具體內容。精謂精粹不雜。不雜故專一,不雜故精粹,不雜故能集中身心,注其全力於一件事上,而爲將來的成功鋪平道路。進謂有進無退。世間一切,不前進即後退,不可能站住不動的。稍知自愛的人,誰不要求進步,誰也不願落後。要想前進而不落後,就非殷勤努力和恒常持久的努力不可。所以精進一個名詞很好的含攝了專一、恒常、殷勤的叁項要義,也就說明了要有精進,才有成就,精進爲成功之母,是決定不移、無可非議的定律。

  

   精進爲成功之母是大家公認的事實。現在的問題是精進心如何啓發起來,和如何能經常的堅持下去。初頌前二句,決定信樂歸叁寶,常恒勤修無止息,正是指示發起精進,和堅持精進的方便。佛弟子必須以決定信樂心明確認識叁寶是我們歸依的對象,因爲唯獨叁寶有「實」「德」「能」殊勝功德,唯獨叁寶有使衆生究竟離苦得安樂的大恩德故。能以決定信樂的心情來念叁寶的功德恩德是發起精進的方便。能夠常念不忘,念茲在茲,則是堅持精進,避免退墮的方便。能夠如是恒常勤修而無止息中斷,就能由歸依外緣叁寶而啓發自性叁寶的本具勝用,乃至由本具勝用的盡量發展,而成就自在無礙、常樂我淨的無上佛果。

   佛教徒中,信心具足的固然很多,但亦不免有中途退心的,雖其原因非一,然其主要的因由,不外乎對叁寶的功德恩德認識不夠,因之信心也就不決定,自然更談不到精進心了。所以佛弟子應知贊歎叁寶功德的重要。唯有在透徹認識叁寶功德的基礎上才能建立堅定不移的信心。本文第一大科,甲一、叁寶之名體,廣贊叁寶的功德恩德,即爲啓發對叁寶的信心,爲受用佛法的殊勝利益奠定基礎。

  

   如欲保持長時精進,曆久不懈,一方面固然需要常念功德,以事鼓勵,一方面還須要改造身心,設法從煩惱雜染的重重纏縛中解放出來,成就一個清淨無染的法器。初頌後二句,於戒止持呵五欲,棄貪嗔等諸蓋纏,正是告訴我們改造身心,從粗到細,由外向內的四個步驟,即一、不做戒律所禁止的惡事,二、呵棄五欲。叁、呵棄叁毒,四、呵棄五蓋。因爲這些都是精進的敵人,能使人們走向放逸,所以必須予以各個擊破,以確保精粹不雜,有進無退的精進本色。

  

   頌文「於戒止持」就是第一要我們不做戒律所禁的惡事,如歸依戒的應止者叁,及七衆別解脫戒佛所製止的事情,悉皆嚴持不犯,就能保持身心清掙,使我們的戒體完美無缺,一塵不染。

  

   頌文「呵五欲」就是第二呵棄五欲。五欲即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五種貪欲。五欲是一般人共所追求的對象,然而人們常因追求五欲…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入般若法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