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凡矢陪。
颂文第四句直至菩提永归依,谓自归依的一天开始,直至修行成佛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在此一段时期内,生生世世,不离三宝,不舍归依,这是比普通尽形寿归依更形殊胜的圆满归依。本文题目称为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其目的即在提示归依三宝,是始自凡夫、终至咸佛、应当学修、不可中断的主要课程,亦即说明直至菩提永归依的重要性。我们於归依时及归依後,天天绩发直至菩提永归依的胜愿,能使我们在修行道上得到保障,不致误入歧途,亦不致枉走弯路,而能直趣菩提、快快成佛,所以其利益是非常殊胜的。
科 丙二、共学—颂半
颂 常念三宝胜功德 恩德无边应供养
於诸众生发宏愿 凡所兴求白三宝
晨夕三七作归礼 守护归戒如爱命
解
上节别学是归依三宝後天天应修关於归依戒所制定的别有条文,即应』者三,应作者三。本节共学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上处处不忘三宝常存宝的诚意「由是熏习自性,长养慧命,逐渐转变凡夫身口意的造业三门,而成诸佛菩萨戒定慧的功德三轮。这是非常重要的行持方法,有潜移默化的殊胜功能,因为我们於言语行动间能够坚持忆念三宝,自必能使我们的言语行动日渐近心三宝,而与三宝的行愿相适应,也就使自性三宝的功德,获得滋长发展的机缘。听以从粗俗的有漏境界而入清净的无漏境界,从可思议的凡夫境界而入不思当,
的解脱境界,是有路可通的,而本科所介绍的别学、共学、附学,关於归依三宝的行持方法,就是初学入门、切实可行、通达此路的不二法门。我们应当深切体味其方法的善巧和其行持的方便,而努力实践、精进学修,就能知道其成效的灵验和其作用的不可思议。本节颂文是就我们日常生活上举例提示忆念三宝的方去。兹将六句项文顺次释要如次:
一、常念三宝殊胜功德,以三宝功德为我们行动的模范,并以澄清我们的思想,端正我们的心念。
二、三宝对我们有拔苦与乐的大恩德,为报三宝恩故,凡诸受用,如受用饮食时,受用新制衣服时,应观想首先供养三宝,然後自己受用。这样做一方面成就供养功德,一方面可以减少自己福报的消耗。
三、对着一切众生,晨夕各发三次拔苦与乐的宏愿,也就是发四宏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拔苦),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与乐)。这是诸佛菩萨所发的宏愿,我们归依三宝,希望能与三宝心心相印,所以也应天天学、天天发。
四、凡有兴作(如做重要工作)或所求愿皆先呈白三宝(除常事),以期得到三宝有形无形的加持,能使我们的事业顺利成就。
五、了知三宝利乐,晨夕各作三次、七次或廿一次归依,即合掌恭敬,默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遍或廿一遍。(共学可摄别学,别学不摄共学。)
六、守护归依戒(即应止应作各三法)如人爱命一样爱护,虽戏嬉时亦不戏言我舍三宝。因戏言亦能生起不良作用,使人们纯洁的信心被其染污。戏言尚且如此,何况真的动了我舍三宝的心念,则其染熏作用将更不堪设想了。悲心段切的佛弟子不但如爱护眼珠一样爱护自己的归戒,亦如爱护眼珠一样兼爱一切佛弟子的归戒,若见佛弟子的归戒有受损伤的危险时,应当忆念守护归戒如爱命的颂文而善巧予以纠正才对。应当如救生命一样的来救其法身慧命脱离险境才对。
以上六法是举例以明共学的内容,其主旨无非要我们念念不忘三宝,也无非要我们念念不忘众生,因为三宝的行愿就是以拔苦与乐,普度众生为行愿,我们归依三宝,即当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我皆於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於诸病苦,为作良医。於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聚生。何以故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焉随顺供养诸佛。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成佛)。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於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於此义,应如是解,以於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一,对於恒顺众生所发的大愿,亦即我们所应努力学习的行愿。所以我们应当联系群众,深入群众,念念不忘众生,全心全意为众生拔苦与乐而努力。我们归依三宝不为自求安乐而归依,应为自他解脱度生成佛而归依,这才是大乘归依共学法门的极则。也才是深契佛心畅佛本怀的行愿。
科 丙三、附学分八 丁一、精进心二颂
颂 决定信乐归三宝 常恒勤修无止息
於戒止持呵五欲 弃贪嗔等诸盖缠
了境正信正念心 慧定施戒护愿等
三业专一殷勤修 如是功德向三宝
解
归依三宝於如法受得之後,复应经常如法行持,方能生起归依三宝的殊胜功德,和真实受用归依三宝的无比利益。佛弟子们有已归依而未如法发心,有虽发心而不行持,有行持而不专一殷勤,有殷勤而不恒常持久,皆唯但种善根而不能获得真实受用,都是很可惜的。海公上师为欲弥补这些缺憾起见,满怀悲心,一再指示,於归依前应先如法发心(决定心,信乐心),正归依时应知如法受得,受得之後更应如法行持,行持复不应悠悠泛泛,无所用心。行持具有别学,共学、附学、三种内容,要专一殷勤,要恒常持久,才能逐渐生起归依的功德,和受用归依的利益。上文已将别学、共学、扼要说明,本节再将附学八种,分别申释,以供虔诚的佛弟子们信受奉行。
附学第一是精进心,即行持要勇猛精进,切忌懈怠放逸。不论世出世法,如欲有所成就,皆非精进不可。专一、恒常、殷勤、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必要先决条件,也就是精进的具体内容。精谓精粹不杂。不杂故专一,不杂故精粹,不杂故能集中身心,注其全力於一件事上,而为将来的成功铺平道路。进谓有进无退。世间一切,不前进即後退,不可能站住不动的。稍知自爱的人,谁不要求进步,谁也不愿落後。要想前进而不落後,就非殷勤努力和恒常持久的努力不可。所以精进一个名词很好的含摄了专一、恒常、殷勤的三项要义,也就说明了要有精进,才有成就,精进为成功之母,是决定不移、无可非议的定律。
精进为成功之母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现在的问题是精进心如何启发起来,和如何能经常的坚持下去。初颂前二句,决定信乐归三宝,常恒勤修无止息,正是指示发起精进,和坚持精进的方便。佛弟子必须以决定信乐心明确认识三宝是我们归依的对象,因为唯独三宝有「实」「德」「能」殊胜功德,唯独三宝有使众生究竟离苦得安乐的大恩德故。能以决定信乐的心情来念三宝的功德恩德是发起精进的方便。能够常念不忘,念兹在兹,则是坚持精进,避免退堕的方便。能够如是恒常勤修而无止息中断,就能由归依外缘三宝而启发自性三宝的本具胜用,乃至由本具胜用的尽量发展,而成就自在无碍、常乐我净的无上佛果。
佛教徒中,信心具足的固然很多,但亦不免有中途退心的,虽其原因非一,然其主要的因由,不外乎对三宝的功德恩德认识不够,因之信心也就不决定,自然更谈不到精进心了。所以佛弟子应知赞叹三宝功德的重要。唯有在透彻认识三宝功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坚定不移的信心。本文第一大科,甲一、三宝之名体,广赞三宝的功德恩德,即为启发对三宝的信心,为受用佛法的殊胜利益奠定基础。
如欲保持长时精进,历久不懈,一方面固然需要常念功德,以事鼓励,一方面还须要改造身心,设法从烦恼杂染的重重缠缚中解放出来,成就一个清净无染的法器。初颂後二句,於戒止持呵五欲,弃贪嗔等诸盖缠,正是告诉我们改造身心,从粗到细,由外向内的四个步骤,即一、不做戒律所禁止的恶事,二、呵弃五欲。三、呵弃三毒,四、呵弃五盖。因为这些都是精进的敌人,能使人们走向放逸,所以必须予以各个击破,以确保精粹不杂,有进无退的精进本色。
颂文「於戒止持」就是第一要我们不做戒律所禁的恶事,如归依戒的应止者三,及七众别解脱戒佛所制止的事情,悉皆严持不犯,就能保持身心清挣,使我们的戒体完美无缺,一尘不染。
颂文「呵五欲」就是第二呵弃五欲。五欲即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五种贪欲。五欲是一般人共所追求的对象,然而人们常因追求五欲…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