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种种乐欲
五、欲 智 力知诸众生种种界分
六、界 智 力知一切道所至处相
七、至处智力知一切道所至处相。
八、宿 命 明知千万生姓名苦乐夭寿等。
九、天 眼 明见聚生死此生彼,业海升沉,六道轮转。
十、漏 尽 明知自他有漏永尽,不受後有。
四无畏一、一切种智无畏——(智德圆满)自利
二、漏尽无畏——(断德圆满)
三、说障道法无畏——(悲智圆满)(广明惑业苦流转之相)利他
四、说尽苦道无畏——(悲智断圆满)
(开示断惑证真离苦得乐的佛法)
五智、三身、十力、四无畏,是佛无量功德的几项主要功德,是佛悲圆菩提满的无上功德,也是我们修行学佛所欲成就的最高标的。唯有成就佛的功德,才能收获究竟离苦得安乐的圆满後果。所以我们如果全心全意为众生利益打算,对众生的生活和生死问题筹划既彻底而又圆满的解决办法,唯有教化众生归依三宝,学修佛法,逐渐成就佛果功德,才能使大家悉皆获致究竟离苦得安乐的圆满後果。这是归依三宝的积极因由,贵更值得我们熟读深思的。
以上释第二大科归依之因由竟。
科 甲三、归依之受持分二 乙一、受得—颂
颂 决定信乐归三宝 无谄诳骄从师受
千里无僧佛前受 後遇僧时速具仪
解
本文第一大科,甲一、三宝之名体,广陈佛法僧三宝种种殊胜功德,目的在於启发我们信仰三宝,归敬三宝的意乐。第二大科,甲二、归依之因由,说明为甚麽要归依三宝,为欲救济自他,断除烦恼,了脱生死,修成佛道,因为唯有度生成佛之後,才能究竟离苦得安乐故。明白了三宝功德和归依之因由之後,现在第三大科,甲三、归依之受持,是指示我们应如何归依,才算如法,才得称为三宝弟子,才能真实受用归依三宝的殊胜利益,由是而长养法身慧命,和引生自性三宝的功德。
颂文初二句决定信乐归三宝,无谄诳骄从师受,是说如法归依须要具备一、决定心,二、信乐心。三、从师受的三种条件。兹予分别申释如次:
一、决定心——透彻认识贪嗔痴等烦恼(惑),杀盗淫等恶业,是缠缚我们流转生死、不得解脱的仇敌冤家,因之发起出离烦恼、了脱生死的决定心;并知除三宝外无余人法可作究竟之归依,如天神外道等,他们自己的苦恼,尚且未除,
何能教导我们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呢。
二、信乐心——深信乐欲三宝有「实:德=能」,深信归依之後,能得自他解脱的後果。深信乐欲是极言信心坚固,毫无疑惑,不可动摇,并因信心深切而生欢欣鼓舞的乐欲,如是清净无染,从心坎深处发生出来的信心,才是深信乐欲的相状,也是佛法对於信仰所下的定义。既明信的定义,当知信的对象。佛教徒信仰甚麽
佛教徒信仰三宝,因为三宝有「实」「德」「能」,所以三宝是值得信仰的对象。兹释三宝有「实」「德」「能」的要义如次:
1.信三宝有「实」「实」谓实有,真实,事实,不是寓言,不是幻想,不是离开事实的理论。
深信本师释迦牟尼佛於二千五百余年前在印度修行成道,确是历史上真实不虚的事实。(信佛宝真实)
深信佛所说的佛法,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确是拔苦与乐、断惑证真、成效显著、真实不虚的无上法宝。(信法宝真实);
深信历代高僧大德,代佛弘化,以佛法饶益众生,并由真修贵学而了生脱死、证果证道,都是真人真事、真实不虚的事实。(信僧宝真实)
以上是深信外缘三宝,真实不虚。
又信我们人人具有自性三宝。我们皆有知觉,就是自性佛宝。我们能辨是非邪正,就是自性法宝。我们爱好清净,厌憎烦恼,就是自性僧宝。「觉」「正」「净」是与生俱来的自性三宝,这也是我们容易体会的事实。(信自性三宝,真实不虚心)
我们对此外缘三宝和自性三宝的实事实理,深信无疑,就是信三宝有「实」的简要说明。
2、信三宝有「德」——深信佛宝有断、智、悲等无量功德,法宝有究竟圆满「教」「证」功德,僧宝有闻、思、修,戒、定、慧等清净功德。深信我们可藉归依外缘三宝的因缘,由忆念外缘三宝的功德来启发培育我们自性三宝功德的增长。如是对於三宝功德,深信乐欲,就是信三宝有「德」的解释。
3、信三宝有「能」——深信佛宝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四无所畏、十
八不共法等无边功能;法宝有拔苦与乐、断惑证真的无比功能;僧宝有上求下化、弘扬佛法、穷未来际、饶益有情的无限功能。如是三宝功能,我今受持三归,依教学修,我亦能得能成,是为信三宝有「能」的说明。
.由於深信乐欲三宝有「实」「德」「能」,所以对着三宝生起欢欣鼓舞,满怀热忱的信心,这就综合成为信乐心的具体内容。
三、从师受——准上二义,对於归依三宝,生起了决定心,和信乐心之後,於是请师上座,自在座下,无谄(不虚伪)、无诳(不妄自尊大)、无骄(不自恃财能色力)、无慢(不自高举),虔诚恭敬,如法奉行传授三归的仪式,故日决定信乐归三宝,无谄诳骄从师受。
颂文次二句,千里无僧佛前受,後遇僧时速具仪,谓只有出家比丘才有资格作我们的归依师。千里之内若无比丘,则比丘尼亦可,若无比丘、比丘尼,则沙弥亦可,若无沙弥,则正学女、沙弥尼亦可。若千里内全无出家五众,方许自在佛前方便归依,但後遇僧时应即补具归依的仪式。因为佛以住持佛法的使命交付出家僧众,僧为荷担如来家业的内护,亦为三宝之一,正是我们归依的对象,所以归依仪式必须请比丘主持才算如法。复次,在归依时经过一番师弟问答承诺的仪式,能使我们印象格外深刻。这种印像,留在心中,能起一种无形(无表)作用,帮助我们的自性三宝、法身慧命的发展增长,这就形成归依戒的无作戒体,所以归依必须从师(僧)受得,才算手续完备,符合佛制。
科 乙二、行持分二 丙一、别学分二
丁一、应止—颂
颂 不归天神外道等 不恼不害於有情
不舆外道人共住 违此三法失归依
解
前科明归依三宝如何受得,此科明受得归戒之後,复应天天行持,使勿忘失,更使我们的身心日渐能与三宝的行愿相适应。所以归依受得之後,就算万事大吉的观念是不对的。行持的内容复具一、别学,二、共学,三、附学三重含义。一、别学唯是归依戒所别有的规条。二、共学谓於归依三宝之後,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不忘三宝,使归依与生活密切结合,理论与实践打成一片。三、附学谓应随分随力附带所应学修的八项主要科目。所以归依三宝必须如法发心、如法受得,受得之後十更应如法行持,才能真实受用归依三宝的利益,和发展自性三宝的功德。
在别学下复分应止(止持),应作(作持)二小节。颂文不归天神外道等,不恼不害於有情,不与外道人共住,违此三法失归依,是先说明应禁止的三种非法事件。
一、禁止归依天神外道、及其典籍、及彼邪众,因彼无三宝贵德能故,有碍对三宝的正信故,将生舍三宝、断善根、堕三途、受苦报的危险故。二、禁止恼害有情,因是恶业行故,有伤菩提心故。三、尽可能不与外道人共住,避免与他们密切交往,因初学易受不良影响故。这是归依戒在止持方面所制定的法则。违此三法的任何一法,轻则使归依戒受到损伤,重则失却归依戒体,且将因犯戒而堕三途受苦,其後果是非常严重的。
科 丁二、应作—颂
颂 归敬如来是我师 归敬正法证教体
现前僧众贤圣等 直至菩提永归依
解
此颂专就归依戒的作持方面而言。所谓作持就是关於修行应做的事情,佛要我们积极去做,不做则是犯戒。所以归依戒应当天天修,天天忆持归依三宝,使我们的身心渐与相应。故佛弟子应有念念不忘三宝,永久归依的心愿。兹将颂文前三句列表释要如次:
一、永归依於如来本师释迦牟尼如来
十方三世一切如来
二、永归依於正法教体——以言语文字,开示我们了生脱死的方法,使我们由是而疏缘无我真如的理体。
证体——以实践修持成就我们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疏缘而亲证无我真如的理体。
三、永归依於僧众圣僧——已见道证无我的僧众。
贤僧——十住十行十回向,尚未见道的三贤位僧聚。
现前僧——现前所见或所化现…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