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P24

  ..續本文上一頁

   附學八法是自利利他一整套的修行法門。爲自利故,需要勤修念心、慧心、乃至回向(精進心)。爲自利故,需要念念不忘佛、法、僧、戒的四證淨功德(念心)。爲自利故,要有加行智慧(慧心)。爲自利故要有不可動搖的決定心,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四禅八定而百千叁昧,乃至最後以金剛喻定,斷金剛習氣而修成佛果(定心)。以上爲自利方面不可缺少的四法。若欲由自利而利他,則布施即爲自己與他人發生聯系的橋梁(施心)。既與群衆取得聯系之後,將以何法利益衆生。當以無漏無上的佛法饒益衆生,故護持叁寶貴爲必要。然無上佛法,法門無量,唯以戒法利人,最爲切要,因戒法是斷惡修善生定發慧的根本法故,故護戒和護內心善法更爲護法的中心工作(護心)。既與聚生取得聯系,亦有利生的具體辦法,就可放膽發起自他成佛的大願(願心)。以願導行,以行滿願,而回向即爲每天的功行作一總結,並爲圓滿大願,積集資糧(回向心)。以上是利他方面不可或少的四法,合前四法即成自利利他一全套的行持八法。

   以上釋附學八目,及釋第叁大科,甲叁、歸依之受持竟。

   斷 疑 啓 信

  

   上文已將何謂一二寶,和歸依叁寶的主要意義,次第說明,即:甲一、叁寶之名體,是說明叁寶的殊勝功德,藉以幫助我們認識叁寶,認識歸依外緣叁寶是可以長養成熟我們本有的自性叁寶,念念不忘叁寶功德,就是長養成熟自性的的善巧方便。甲二、歸依之因由,是說明爲甚麽要歸依叁寶。歸依的主要因由,是由於人身難得而易失,而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佛法,更是不易聞到,所以正當難得的人身我已得到、難聞的佛法我已聞到的時候,我們應如何珍重這個希有難得的機緣,慎勿空過,要好好地利用我們短促的有生之年,以佛法來自度度人,離苦得樂。甲叁、歸依之受持,是說明歸依之前應斷疑生信,正歸依時應如法受得,受得之後應如法行持。行持方面又複開示別學、共學、附學叁類課程,要我們如教學修,生起作用,由是而改造身心,提高智慧和本能,逐漸修成叁德圓滿的佛果,因而達到斷惑證真,離苦得樂的最後目標。

   受持歸依是不論顯教密教,各宗各派,凡是發願自他成佛的佛教徒皆應學修的基本修法,故名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

   可惜內地佛教徒大多數對於受持歸依基本法門卻未予以應有的重視,大家不過視爲例行故事的宗教儀式,沒有認識其所以然的重要性。由於叁寶與歸依都是佛法的根本,由於根本佛法之不被重視,不事培育,因之佛法也就日漸衰微了。複因多數佛教徒欠缺基本法門的學修基礎,因之也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受用,起不了轉變身心的殊勝作用,不過種些善根,至多得到些相似受用,而多未曾獲致如所期望的利益。我們注意到今後佛法盛衰的關鍵是在我們身上,在於對叁寶有無認識,對歸依是否重視。海公上師早於二叁十年前明見及此,故集《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爲振興佛法指出方向,並將方式方法一氣說明。我們焉報佛恩、師恩、國土恩、衆生恩,爲盡佛弟子護叁寶護戒護內心善法的責任,我們應當積極弘揚叁寶的功德和受持歸依的利益,盡量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以期在改造身心提高智能方面,對於國家人民有所貢獻,這是我們佛教徒應當努力的首要任務。

   諸佛菩薩之可尊敬,在於如說能行(爲自利故以求證入)。如行能說(爲利他故以便告人)。依照佛法的教理、實踐學修,再以學修的成就來證明佛法真實不虛。所以學修佛法必須行解相應,說修一致。如果說而不修,縱使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至多亦不過種種善根,而生不起殊勝作用。這類行解脫節、說修不一致的現象,是我們衆生的通病。佛垂憐憫,故引如人說食終不能飽的譬喻來警惕我們。因爲正當饑餓的時候,如果沒有食物吃下肚去,而唯說說食物的名稱和滋味,則其饑餓終不得飽。佛教徒但說不修,或修不如法,其無真實受用,亦複如是。佛複引用如數他家寶、自無半文錢的譬喻,來闡明佛法固是斷煩惱開智慧的法寶,但若不用這個法寶來自己用功、自斷煩惱,這就與如數他家寶、自無半文錢的窮漢沒有兩樣。又如《叁摩地王經》雲:【我雖宣說極善法,汝若聞已不實行,如諸病者負藥囊,終不能治自體病。】入行亦說:【此等應身行,唯言說何益,若唯誦藥方,豈益諸病者。】以上譬喻都在說明一項事實,即佛法是以無我爲體,而有真實作用,但作用必待條件具備方才生起。由於佛法無我,所以佛法是以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爲根據,並與規律相隨順,故佛法亦稱法界等流之法。由於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是有作用,所以佛法所能發揮的作用亦複真實不虛。佛法反對一切主觀主義思想和主觀唯心論思想,因爲這些都是妄想執著(我執)的具體顯露,正是佛法所破斥、所欲斷除的對象。可知佛法並非無的放矢、無病呻吟的空談,而貴是一語破的、一針見血的法要。佛法的「教理」是用種種方法幫助我們追究病源,認識病根;而佛法的「修證」則要我們針對病根,全力進攻,必待妄想執著對治清淨,然後無我功德方能成就。這就扼要說明「教」「證」正法的全體大用。所以佛教徒亦唯在理解與修行的密切配合下,在解行相應的必要條件下,才能成就功德,生起如所期望的作用。我們佛教徒同樣多是凡夫,難免沒有盡如人意的地方,但不能錯怪環境,更不能錯怪佛法,唯當自我檢討,看看自己在解行和實踐方面是否有須改善或不甚到家的地方。

  

   複次,解行相應,真實學修的佛弟子,其所成就的功德,亦非一般人所易見到。因爲越有功德的人,越不願被人知道。而虛懷若谷,厭棄名聞,更是佛囑佛弟子們應具的本色。而且功德愈隱藏而愈清淨,功德一被顯揚,將使功德轉瞬變質。喻如香水,密封瓶中,則時愈久而愈芬芳,一旦開瓶去塞,則香氣不久四散,無複遺留。香喻功德,功德之宜隱藏不宜顯揚,亦複如是。可知佛教徒亦不能憑其表面現象來衡量他的功德,或來判斷佛法的內容和價值的。

   問:修行人亦有遭遇違緣障難的,這與歸依叁寶謂有利益的說法作何融通。

  

   答:根據造因感果的規律,修行人或於前世、或於今世,由於無知是免不了造有惡業的。此惡業因,今適遇到助因生果的外緣具備無缺,於是因緣成熟而受果報。這是法爾如是的因果規律,並不因爲信奉佛法而可消滅,釋迦世尊亦曾示現馬麥金槍等報應,何況凡夫。故佛教徒深信因果決定,唯知競競業業慎於造因,所謂隨緣消前業,終不造新殃。這是說佛教徒若遇前業所召的達緣苦報,不必怨天尤人,應由自己負責忍受,但此後決不爲非作歹,再造新的惡業。這是信因果的佛弟子們所抱定的不變宗旨。

  

   複次,一切後果,隨因而轉。造因若轉惡爲善,則感果亦將轉苦爲樂,故佛教徒亦信因果可以轉變。根據因果轉變的真實事理,修行人所遭遇的違緣,往往是重報輕受,因爲多分已被修行功德之所沖淡。假使沒有修行功德的幫助,則報必更苦難。所以受持歸依的利益,並非沒有,不過不是一般人所易測知罷了。

   複次,初學修行,當求順緣,順緣能使人們信心堅固,法喜充滿,然有增長我慢,趨向放逸的流弊。故有功行的久修弟子亦有厭順緣而求違緣的,利用違緣來折伏我慢,策勵精進,並且是斷煩惱,開智慧的勝妙方便。所以宗喀巴大師的大弟子開珠仁波卿(即班禅大師的前身二生專修違緣,如果叁天不遇違緣,就覺禅命乾涸,殷切求願,其刻苦砥勵不怕與困難作鬥爭的積極精神,誠不愧作佛弟子的模範,故其智慧第一,要非偶然。

   可知佛教徒對於達緣障難的看法,隨人程度,各各不同,然與信佛的利益不相違礙,則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科 甲四、歸依叁寶之功德利益分叁

   乙一、現前利樂七頌

   頌 現前大威勢 度自他八苦 王賊兵獄難 水火風饑渴

   貧窮諸災厄 應念得消除 諸毒不能害 惡咒不能著

   諸天龍鬼神 精只魔魅等 熒星輿惡星 藥叉羅刹衆

   一切非人禍 災害不能侵 遠危難鬥诤 橫夭決不臨

   身強家宅安 財位速成就 求子女眷屬 一一皆如願

   日夜身心調 睡眠無惡夢 衣食住病藥 四緣悉隨順

   正壽增色力 愚癡者轉慧 樂施增富饒 見善且勇爲

   解

   本文末後第四大科,甲四、歸依之功德利益,是以受持歸依所能引生的功德利益來勸善啓信,總結全文。清淨佛門,唯信方入,爲欲啓信,必先斷疑。故對最易滋生誤會的疑問,先予解釋清楚,即爲斷疑生信掃清道路。由於叁寶功德真實不虛,所以歸依功德決不唐捐。由於叁寶功德廣大無邊,所以歸依功德亦複說不能盡。茲依頌文將受持歸依所能引生的無量功德,歸納而爲叁類:即一、現前利樂,謂在現世生活方面所能引生的利樂;二、後時利益,謂在今世後世,關於學修佛法方面所能引生的利益;叁、究竟利益,謂歸依叁寶,發菩提心,精進學修,究竟能成,過無不離,德無不圓的無上佛果。這就是佛弟子志求佛道,因圓果滿的最高目的,亦是海公上師爲利後學,集此頌文的究竟旨趣。

  

   本節先釋現前利樂。頌初六句謂受持歸依的佛弟子,現前有大威勢,能度自己和他人的八苦,縱使遇到王難、賊難、兵難、獄難,或遇水災。火災、風災、饑渴貧窮等苦厄,都能逢凶化吉,應念銷除。

   頌次十句謂佛弟子能夠不爲諸毒所害,惡咒所著,亦不(包括龍、鬼、神、精只魔魅、災星、惡星、藥叉、羅刹)等禍祟災害之所侵犯,對著危難鬥爭能夠遠離,橫逆夭折等意外亦不臨門。

  

   以上是關於消災方面的利樂,頌後十二句則是關於增福方面的利樂。謂佛弟子於受持歸依時能使身心強健,家宅安甯,求財求位,能速成就,子女眷屬,悉皆如願,不論日夜,身心調柔,睡眠安穩,無有惡夢,修行四緣(衣、食、臥具、醫藥。),隨自需要,順利獲得。修行人由於淨命生活,所以正壽不夭,色力日增,能轉愚癡而增智慧。由於樂施不倦,故能轉貧窮而成富饒,改變自私自利的習氣,而引生見善能爲,忘我勞動的積極精神。

   科 乙二、後時利益叁頌

   頌 常逢善知識 有暇聞正法 了知正因果 修爲無倒錯

   家庭常雍樂 悉作修行侶 得世人尊仰 出言人皆信 .

   能建立叁寶 救濟諸苦困 生死若客遊 不憂墮惡趣

   解

   上節是生活方面的利樂,本節是修行方面的利益。利樂與利益有些差別,利樂是就現世而言,利謂此世樂,而益則是他世樂。能感此世他世的樂果故名後時利益。初頌謂如法行持的佛弟子能夠常逢善知識(親近善士);得八有暇、十圓滿,故能常聞正法(聽聞正法),了知正因果相,深信因果決定、因果轉變的事理(如理作意)完全依教修爲,故能無倒無錯,順利上進(法隨法行)。以上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是初學入道的四個方便。

   次頌謂修行人的眷屬親友,因受感化,悉作修行的伴侶,故其家庭,恒常雍樂,出言人皆信,爲世所尊仰。

  

   叁頌謂修行人在弘法利生方面,更能建立叁寶,作如來使者,以佛法來教化衆生,救濟苦困。在自利方面,由於慎於造因,勤於行持,故能離生死過失,不隨業力流轉,而隨願力來去,所以行動自在,視生死若客遊,再也沒有墮惡趣的憂慮。這是修行人自行化他,此世後世,所能成就的利益。

   科 乙叁、究竟利益二頌

   頌 能如法修爲 由戒生定慧 從初地至十 漸入如來位

   度現生父母 並累世宗親 宏願無窮盡 行普賢大行

   解

   本節究竟利益,是偈頌的結尾,故以自他究竟成佛,總結全文,也是虔誠佛弟子,自從歸依叁寶,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積集無邊資糧所能成就的無上果德。由於悲圓菩提滿,福慧兩足,功德究竟,故名究竟利益。

  

   初頌明自覺圓滿,謂佛弟子能如法歸依,如法發心,如法修行,行解相應而生定發慧,成就解脫,由見道而登初地,由修十波羅密行而至十地等覺,由金剛喻定斷最後一品金剛無明而證無上妙覺,而入如來寶位,是謂自覺圓滿。

  

   末頌明覺他圓滿,覺行圓滿,謂既成佛已,過無不離,非僅斷其一分,,德無不圓,非僅成其一品。故能大雄大力,興慈運悲,以無量善巧,度無量衆生,自現生父母,累世宗親,乃至法界含識,悉發菩提心,皆共成佛道。由於宏願無窮盡,行普賢大行,故能覺他圓滿,覺行圓滿。

  

   海公上師悲願宏深,爲度自他離苦得樂斷惑證真故;爲使改造身心,提高智能,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故;爲使無量無數無邊衆生,皆入無余涅槃而滅度故;爲令正法久住,報佛深恩,成熟有情,嚴淨國土故;爲以佛莊嚴而自莊嚴,莊嚴法界故;爲願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究竟成就故;所以海公上師集此攝頌,暢佛本懷,普利衆生。只要我們對此希有教授教誡,生歡喜心,信受奉行,我們就能無欠無余,全分承受無上甘露。宗喀巴大師勸發菩提心贊雲:「有情究竟離苦得安樂,要當成佛一切乃堪能。」故唯自他成佛,方才功德圓滿,利益究竟。再無別的功德勝此功德,亦無別的利益過此利益,故以受持歸戒所能引生的佛果功德,無上利益,結成全文。

  

   海公集頌,義蘊如海,法施無量。筆者末學淺智,實未能表達如海的勝義於萬一。幸蒙叁寶恩師的加被,和同學道友的鼓勵,勉竭驽鈍,成此淺解。倘有不順密意之處,尚希諸善知識,惠予指教,筆者幸甚,正法幸甚。

   最後讓我們滿懷信心,發願回向:

   諸佛正法賢聖僧 直至菩提永歸依

   我以所修諸善根 爲利有情願成佛

   以此歸依發心頌 供養法界父母衆

   普願見聞皆隨喜 修普賢行圓菩提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入般若法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