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凡是对国家,对人民,积极劳动,多尽义务,少享权利,皆是布施。就狭义言,除努力做好其所担任的本位工作以外,再以余力余时支助他人,名为布施。以上广狭二义的布施,悉皆值得赞叹、提倡和鼓励。
本颂赞叹布施,主要是以佛教徒为对象。佛教徒除应积极工作尽其公民应尽的义务之外,复应供养三宝,尽其佛弟子应尽的义务。然而世间上决定没有但尽义务而无权利的事情。佛教徒供养三宝,表面上似乎是义务而非权利,而实则行施的人於无形中所能得到的利益,无有限量。兹就颂文,解释供施三宝的殊胜功德如次:
初颂云:「施他量可量,受报有後现,如来正法僧,不可量受现。」施他谓布施三宝以外的他人,功德非无,然有限量。布施的果报,也随施者诚意的深浅而有现世受报,後世受报的差别。唯独供养佛法僧三宝,则其功德不可限量,因三宝功德无有限量故,而且报应迅速,能使施者现生受报。
.
次颂云:「报恩除罪业,去贪少守护,资福调练身,恒常施不断。」供养三宝,利乐无穷,主要除前颂所举、一者功德无量、二者现生受报、二种利乐之外,本颂续举:三者报三宝恩,四者忏今生罪,五者除宿世业i八者去贪欲心,七者减少守护财物的麻烦,八者积集福德资粮,九者能使身心调练,便利修行改造,十者供养三宝即使仅仅一次,则三宝住世一天,施者功德,亦复恒常等流,相续不断。
三颂云:「要恭敬净财,丰盛不俭草,整肃亦庄严,亲身行为妙。」谓施供要虔诚恭敬,要用来路清白的净财来行供养。在可能范围内供养要丰盛而不俭薄,隆重而不草率。要整齐肃穆,庄严端正,而且以亲身行施最为殊妙,因为见闻亲切,可以受到一种深刻的、有益的形象化教育故。
四颂云:「不图他观美,不图他忻赞,善愿为他故,正等菩提观。」如上所述的恭敬供养,不是为图他人的美观好看,亦非为图他人的忻喜赞叹,为的是藉施供的因缘,而发愿以佛法来拔苦与乐,利益象生,愿以供养布施的功德,回向法界有情,悉发菩提心,皆共成佛道。
由於无上佛法,超越一切,所以供养三宝的功德,亦复超越一切,所谓「众流海为最,众星月为最,一切福田中。三宝为上最。」这是说三宝为众生培福的无上福田,所以供养三宝的功德,堪称上最,如同众流不能与海比大,聚星不能与月比明一样。以三宝为实践供施的对象,由渐渐小小的施舍,而至於难舍能舍,难行能行,一方面成就无上功德,一方面逐渐从贪欲执著的缠缚中解放出来,为自他进行身心改造、为世界确保持久和平、创造有利条件,奠定稳固基础,这不是一举而众善悉备的胜妙方便麽。
科 丁六、护心—颂
颂 护三宝护戒 护内心善法 七众皆有责 各各护不同
解
三千年来,佛法之能流传世间,不靠经济,不靠权势,既不凭藉政治,亦不凭藉武力,唯独依靠佛法内容的充实,而为广大人民所信受,所以者何
实因佛法的一切理论,无不根据实事(理不离事的教法),佛法的事修法门,无不根据实理(事不离理的证法),由於教证正法完全以实事实理为根据,所以佛法是无懈可击的无漏法,是断惑(断除烦恼执著)证真(彻证事理的真相)。拔苦与乐,最极究竟,悉皆圆满的无上法宝,故非任何外力所能破坏,而为头脑清醒的人民所共乐受。为求如是无漏无上的法宝长住世间,饶益有情,故佛弟子应负弘宣圣教,护持三宝的重大责任。护法工作,头绪多端,亦不简单,而首先当从护持佛法的戒律入手,因为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所谓戒法住世,佛法住世,戒法兴佛法亦兴,戒法衰佛法亦衰,戒法灭佛法亦灭,戒法的兴衰即是佛法兴衰的温度表。所以护持三宝应当首先护持戒法,实为一切护法事业的基本工作。护持戒律的主要作用在於护持人人本具的内心善法,如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等,由於戒法的作持关系,而得培育、茁长与发展的机缘,同时人人皆有的内心恶法,如贪、嗔、痴、匣、疑、烦恼执著等,由於戒法的止持关系,而被揭露、呵弃、乃至断除清净,由是完成改造身心,断惑证真的目的。以上说明佛弟子皆有护三宝、护戒、护内心善法的责任,及三护安排的层次,与其值得护持的原因。
佛弟子由於年龄、性别、身份、与受戒程度的不同,约可分为「七聚」类别,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正学女、优婆塞、优婆夷。前五总名出家五众,後二总名在家二众,合之则称七众。出家五众是佛法的内护,主要负有住持三宝,弘宣圣教的直接责任。在家二聚是佛法的外护,主要使命在於供养三宝,以便僧团四缘(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无缺,安心办道。复次,比丘受持比丘戒,比丘尼受持比丘尼戒,沙弥、沙弥尼受持沙弥戒,正学女受持正学女戒,优婆塞、优婆夷受持五戒、八戒,由於七众弟子所持的戒条繁简不同,所以各各所护的戒法,与其相应的内心善法,亦复深浅不同,故颂第三句云「各各护不同」。然七众所护虽有不同,只要各就本份所应护持的而护持之,就能同样得到改造身心,成就解脱的殊胜功德。以上说明七众弟子护法的各别责任,而总的目的无非以无漏佛法来自利利他,来饶益众生,使大家都能成就究竟离苦得安乐的无上功德。
科 丁七、愿心二颂
颂 立志光远 不怯不弱 殷勤策励 满四宏愿
世世生生 得逢三宝 如法修行 护自三宝
解
愿心就是发愿。发愿为修行树立目标,无愿则修行即无方向。修行为满愿的必要过程,无行则心愿无法圆成。愿以导行,行以满愿,愿行相应,成佛决定。所以发愿与修行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然初学修行,当从基本三学修起,其功课先易後难,由浅入深,而初学发愿,则当一开始即发成佛的大愿。因为愿大则将来的成就亦大,愿小则将来的成就亦小。喻如笋竹,大笋必成大竹,小笋唯成小竹,小笋是决定难长大竹的。发愿的大小关涉将来成就的高下优劣,亦复如是。所以初学入门应即发起普度众生悉皆成佛的大愿,而修行则可一步一步,次第进修。这中间不但毫无矛盾,而且有相辅相成的微妙作用。是项愿行相资的微妙关系,贵为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体验所得的宝贵经验,我们应当欢喜信受,如法发愿,才不辜负海公上师殷殷指授的恩德。
初颂「立志光远,不法不弱,殷勤策励,满四宏愿。」立志就是发愿。立志要光
明远大,就是要我们发四宏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诸佛因地,修菩萨行时所共普发的无上大菩提愿。我们不必自感怯弱而不敢发,大家都应放胆的发,天天发,时时发,使我们所求的目标,显明亲切,如在眼前。但为使大愿不致落空起见,还要在实践上辅以殷勤的修行,或遇障难,策励其心,坚持不懈,如是精进行持,自能逐步有成,满四宏愿。
次颂「世世生生,得逢三宝,如法修行,护自三宝。」凡是发菩提愿,修菩萨行,有愿有行,愿行相应的佛弟子,决定能够世世生生,得逢三宝,既逄三宝,决定能够如法归依,如法修行,藉外缘三宝的熏习,而获得自性三宝充分发展的机缘,乃至因行圆满,成就佛果。以上说明初学发愿与将来成佛是有非常密切的微妙关系。我们应当以十分感激的心情来接受这个最极宝贵的经验。
科 丁八、回向心二颂
颂 以此胜功德 回向於自他 梦中心常念 究竟无舍离
我及父母众 恒依止三宝 直至菩提座 永久作归依
解 佛法的回向,含义颇丰,主要是把自己的修行功德:
二回顾一番,作一总结;二、积集归纳,使勿散失;三、安顿妥贴,使起作用。起哪些作用呢。起一、回自向他作用,二、回因向果作用。三、回事向理作用。何谓回自向他。谓以自己的修行功德,上供下施,而不据为已有。上供谓以修行功德,上供上师三宝,为报上师三宝的教化恩德;下施谓以修行功德,下施於法界众生,为报法界众生的长养恩德。唯愿父母眷属,法界众生(包括自己),早成佛道。何谓回因向果。谓一切因行(即因地所修的别学、共学、附学、乃至六度万行的行持功德),悉皆回向无上佛果。别无所求,唯求自他成佛。何谓回事向理。谓以身口意三业的礼拜、赞叹、供养、忏悔等事修功德(事丫回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理)。唯愿求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如法回向,能使一点一滴的修行功德,辗转生起等虚空徧法界的广大作用,故回向不可思议,功德亦不可思议。然不可思议亦非不可思议,只要如教修行,彻底的改造身心,不断的提高智能,则不可思议就将成为可思可议的常事。所以现在我们不必对不可思议而怀疑,须知一切作用,由信方起,疑信参半,就生不起回向的大作用了。
以上解释初颂前一一句,自他成佛回向的含义,是回向的主要部分。颂文复举三个附带回向:即一、初颂後二句,不舍三宝回向;二、次颂前二句,自他依止三宝回向;三、次颂後三句,直至菩提永归依回向。此三附带回向,性质亦甚重要,最好与自他成佛的主要回向,都於每天功课临了时,回向一遍,这就很好的总结了、归纳了、和安顿了一天修行的功德。
…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