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凡是對國家,對人民,積極勞動,多盡義務,少享權利,皆是布施。就狹義言,除努力做好其所擔任的本位工作以外,再以余力余時支助他人,名爲布施。以上廣狹二義的布施,悉皆值得贊歎、提倡和鼓勵。
本頌贊歎布施,主要是以佛教徒爲對象。佛教徒除應積極工作盡其公民應盡的義務之外,複應供養叁寶,盡其佛弟子應盡的義務。然而世間上決定沒有但盡義務而無權利的事情。佛教徒供養叁寶,表面上似乎是義務而非權利,而實則行施的人於無形中所能得到的利益,無有限量。茲就頌文,解釋供施叁寶的殊勝功德如次:
初頌雲:「施他量可量,受報有後現,如來正法僧,不可量受現。」施他謂布施叁寶以外的他人,功德非無,然有限量。布施的果報,也隨施者誠意的深淺而有現世受報,後世受報的差別。唯獨供養佛法僧叁寶,則其功德不可限量,因叁寶功德無有限量故,而且報應迅速,能使施者現生受報。
.
次頌雲:「報恩除罪業,去貪少守護,資福調練身,恒常施不斷。」供養叁寶,利樂無窮,主要除前頌所舉、一者功德無量、二者現生受報、二種利樂之外,本頌續舉:叁者報叁寶恩,四者忏今生罪,五者除宿世業i八者去貪欲心,七者減少守護財物的麻煩,八者積集福德資糧,九者能使身心調練,便利修行改造,十者供養叁寶即使僅僅一次,則叁寶住世一天,施者功德,亦複恒常等流,相續不斷。
叁頌雲:「要恭敬淨財,豐盛不儉草,整肅亦莊嚴,親身行爲妙。」謂施供要虔誠恭敬,要用來路清白的淨財來行供養。在可能範圍內供養要豐盛而不儉薄,隆重而不草率。要整齊肅穆,莊嚴端正,而且以親身行施最爲殊妙,因爲見聞親切,可以受到一種深刻的、有益的形象化教育故。
四頌雲:「不圖他觀美,不圖他忻贊,善願爲他故,正等菩提觀。」如上所述的恭敬供養,不是爲圖他人的美觀好看,亦非爲圖他人的忻喜贊歎,爲的是藉施供的因緣,而發願以佛法來拔苦與樂,利益象生,願以供養布施的功德,回向法界有情,悉發菩提心,皆共成佛道。
由於無上佛法,超越一切,所以供養叁寶的功德,亦複超越一切,所謂「衆流海爲最,衆星月爲最,一切福田中。叁寶爲上最。」這是說叁寶爲衆生培福的無上福田,所以供養叁寶的功德,堪稱上最,如同衆流不能與海比大,聚星不能與月比明一樣。以叁寶爲實踐供施的對象,由漸漸小小的施舍,而至於難舍能舍,難行能行,一方面成就無上功德,一方面逐漸從貪欲執著的纏縛中解放出來,爲自他進行身心改造、爲世界確保持久和平、創造有利條件,奠定穩固基礎,這不是一舉而衆善悉備的勝妙方便麽。
科 丁六、護心—頌
頌 護叁寶護戒 護內心善法 七衆皆有責 各各護不同
解
叁千年來,佛法之能流傳世間,不靠經濟,不靠權勢,既不憑藉政治,亦不憑藉武力,唯獨依靠佛法內容的充實,而爲廣大人民所信受,所以者何
實因佛法的一切理論,無不根據實事(理不離事的教法),佛法的事修法門,無不根據實理(事不離理的證法),由於教證正法完全以實事實理爲根據,所以佛法是無懈可擊的無漏法,是斷惑(斷除煩惱執著)證真(徹證事理的真相)。拔苦與樂,最極究竟,悉皆圓滿的無上法寶,故非任何外力所能破壞,而爲頭腦清醒的人民所共樂受。爲求如是無漏無上的法寶長住世間,饒益有情,故佛弟子應負弘宣聖教,護持叁寶的重大責任。護法工作,頭緒多端,亦不簡單,而首先當從護持佛法的戒律入手,因爲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所謂戒法住世,佛法住世,戒法興佛法亦興,戒法衰佛法亦衰,戒法滅佛法亦滅,戒法的興衰即是佛法興衰的溫度表。所以護持叁寶應當首先護持戒法,實爲一切護法事業的基本工作。護持戒律的主要作用在於護持人人本具的內心善法,如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等,由於戒法的作持關系,而得培育、茁長與發展的機緣,同時人人皆有的內心惡法,如貪、嗔、癡、匣、疑、煩惱執著等,由於戒法的止持關系,而被揭露、呵棄、乃至斷除清淨,由是完成改造身心,斷惑證真的目的。以上說明佛弟子皆有護叁寶、護戒、護內心善法的責任,及叁護安排的層次,與其值得護持的原因。
佛弟子由於年齡、性別、身份、與受戒程度的不同,約可分爲「七聚」類別,即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正學女、優婆塞、優婆夷。前五總名出家五衆,後二總名在家二衆,合之則稱七衆。出家五衆是佛法的內護,主要負有住持叁寶,弘宣聖教的直接責任。在家二聚是佛法的外護,主要使命在於供養叁寶,以便僧團四緣(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無缺,安心辦道。複次,比丘受持比丘戒,比丘尼受持比丘尼戒,沙彌、沙彌尼受持沙彌戒,正學女受持正學女戒,優婆塞、優婆夷受持五戒、八戒,由於七衆弟子所持的戒條繁簡不同,所以各各所護的戒法,與其相應的內心善法,亦複深淺不同,故頌第叁句雲「各各護不同」。然七衆所護雖有不同,只要各就本份所應護持的而護持之,就能同樣得到改造身心,成就解脫的殊勝功德。以上說明七衆弟子護法的各別責任,而總的目的無非以無漏佛法來自利利他,來饒益衆生,使大家都能成就究竟離苦得安樂的無上功德。
科 丁七、願心二頌
頌 立志光遠 不怯不弱 殷勤策勵 滿四宏願
世世生生 得逢叁寶 如法修行 護自叁寶
解
願心就是發願。發願爲修行樹立目標,無願則修行即無方向。修行爲滿願的必要過程,無行則心願無法圓成。願以導行,行以滿願,願行相應,成佛決定。所以發願與修行實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然初學修行,當從基本叁學修起,其功課先易後難,由淺入深,而初學發願,則當一開始即發成佛的大願。因爲願大則將來的成就亦大,願小則將來的成就亦小。喻如筍竹,大筍必成大竹,小筍唯成小竹,小筍是決定難長大竹的。發願的大小關涉將來成就的高下優劣,亦複如是。所以初學入門應即發起普度衆生悉皆成佛的大願,而修行則可一步一步,次第進修。這中間不但毫無矛盾,而且有相輔相成的微妙作用。是項願行相資的微妙關系,貴爲叁世諸佛,曆代祖師,體驗所得的寶貴經驗,我們應當歡喜信受,如法發願,才不辜負海公上師殷殷指授的恩德。
初頌「立志光遠,不法不弱,殷勤策勵,滿四宏願。」立志就是發願。立志要光
明遠大,就是要我們發四宏誓願,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諸佛因地,修菩薩行時所共普發的無上大菩提願。我們不必自感怯弱而不敢發,大家都應放膽的發,天天發,時時發,使我們所求的目標,顯明親切,如在眼前。但爲使大願不致落空起見,還要在實踐上輔以殷勤的修行,或遇障難,策勵其心,堅持不懈,如是精進行持,自能逐步有成,滿四宏願。
次頌「世世生生,得逢叁寶,如法修行,護自叁寶。」凡是發菩提願,修菩薩行,有願有行,願行相應的佛弟子,決定能夠世世生生,得逢叁寶,既逄叁寶,決定能夠如法歸依,如法修行,藉外緣叁寶的熏習,而獲得自性叁寶充分發展的機緣,乃至因行圓滿,成就佛果。以上說明初學發願與將來成佛是有非常密切的微妙關系。我們應當以十分感激的心情來接受這個最極寶貴的經驗。
科 丁八、回向心二頌
頌 以此勝功德 回向於自他 夢中心常念 究竟無舍離
我及父母衆 恒依止叁寶 直至菩提座 永久作歸依
解 佛法的回向,含義頗豐,主要是把自己的修行功德:
二回顧一番,作一總結;二、積集歸納,使勿散失;叁、安頓妥貼,使起作用。起哪些作用呢。起一、回自向他作用,二、回因向果作用。叁、回事向理作用。何謂回自向他。謂以自己的修行功德,上供下施,而不據爲已有。上供謂以修行功德,上供上師叁寶,爲報上師叁寶的教化恩德;下施謂以修行功德,下施於法界衆生,爲報法界衆生的長養恩德。唯願父母眷屬,法界衆生(包括自己),早成佛道。何謂回因向果。謂一切因行(即因地所修的別學、共學、附學、乃至六度萬行的行持功德),悉皆回向無上佛果。別無所求,唯求自他成佛。何謂回事向理。謂以身口意叁業的禮拜、贊歎、供養、忏悔等事修功德(事丫回向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理)。唯願求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如法回向,能使一點一滴的修行功德,輾轉生起等虛空徧法界的廣大作用,故回向不可思議,功德亦不可思議。然不可思議亦非不可思議,只要如教修行,徹底的改造身心,不斷的提高智能,則不可思議就將成爲可思可議的常事。所以現在我們不必對不可思議而懷疑,須知一切作用,由信方起,疑信參半,就生不起回向的大作用了。
以上解釋初頌前一一句,自他成佛回向的含義,是回向的主要部分。頌文複舉叁個附帶回向:即一、初頌後二句,不舍叁寶回向;二、次頌前二句,自他依止叁寶回向;叁、次頌後叁句,直至菩提永歸依回向。此叁附帶回向,性質亦甚重要,最好與自他成佛的主要回向,都於每天功課臨了時,回向一遍,這就很好的總結了、歸納了、和安頓了一天修行的功德。
…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