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学八法是自利利他一整套的修行法门。为自利故,需要勤修念心、慧心、乃至回向(精进心)。为自利故,需要念念不忘佛、法、僧、戒的四证净功德(念心)。为自利故,要有加行智慧(慧心)。为自利故要有不可动摇的决定心,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四禅八定而百千三昧,乃至最後以金刚喻定,断金刚习气而修成佛果(定心)。以上为自利方面不可缺少的四法。若欲由自利而利他,则布施即为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桥梁(施心)。既与群众取得联系之後,将以何法利益众生。当以无漏无上的佛法饶益众生,故护持三宝贵为必要。然无上佛法,法门无量,唯以戒法利人,最为切要,因戒法是断恶修善生定发慧的根本法故,故护戒和护内心善法更为护法的中心工作(护心)。既与聚生取得联系,亦有利生的具体办法,就可放胆发起自他成佛的大愿(愿心)。以愿导行,以行满愿,而回向即为每天的功行作一总结,并为圆满大愿,积集资粮(回向心)。以上是利他方面不可或少的四法,合前四法即成自利利他一全套的行持八法。
以上释附学八目,及释第三大科,甲三、归依之受持竟。
断 疑 启 信
上文已将何谓一二宝,和归依三宝的主要意义,次第说明,即:甲一、三宝之名体,是说明三宝的殊胜功德,藉以帮助我们认识三宝,认识归依外缘三宝是可以长养成熟我们本有的自性三宝,念念不忘三宝功德,就是长养成熟自性的的善巧方便。甲二、归依之因由,是说明为甚麽要归依三宝。归依的主要因由,是由於人身难得而易失,而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佛法,更是不易闻到,所以正当难得的人身我已得到、难闻的佛法我已闻到的时候,我们应如何珍重这个希有难得的机缘,慎勿空过,要好好地利用我们短促的有生之年,以佛法来自度度人,离苦得乐。甲三、归依之受持,是说明归依之前应断疑生信,正归依时应如法受得,受得之後应如法行持。行持方面又复开示别学、共学、附学三类课程,要我们如教学修,生起作用,由是而改造身心,提高智慧和本能,逐渐修成三德圆满的佛果,因而达到断惑证真,离苦得乐的最後目标。
受持归依是不论显教密教,各宗各派,凡是发愿自他成佛的佛教徒皆应学修的基本修法,故名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
可惜内地佛教徒大多数对於受持归依基本法门却未予以应有的重视,大家不过视为例行故事的宗教仪式,没有认识其所以然的重要性。由於三宝与归依都是佛法的根本,由於根本佛法之不被重视,不事培育,因之佛法也就日渐衰微了。复因多数佛教徒欠缺基本法门的学修基础,因之也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起不了转变身心的殊胜作用,不过种些善根,至多得到些相似受用,而多未曾获致如所期望的利益。我们注意到今後佛法盛衰的关键是在我们身上,在於对三宝有无认识,对归依是否重视。海公上师早於二三十年前明见及此,故集《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为振兴佛法指出方向,并将方式方法一气说明。我们焉报佛恩、师恩、国土恩、众生恩,为尽佛弟子护三宝护戒护内心善法的责任,我们应当积极弘扬三宝的功德和受持归依的利益,尽量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以期在改造身心提高智能方面,对於国家人民有所贡献,这是我们佛教徒应当努力的首要任务。
诸佛菩萨之可尊敬,在於如说能行(为自利故以求证入)。如行能说(为利他故以便告人)。依照佛法的教理、实践学修,再以学修的成就来证明佛法真实不虚。所以学修佛法必须行解相应,说修一致。如果说而不修,纵使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至多亦不过种种善根,而生不起殊胜作用。这类行解脱节、说修不一致的现象,是我们众生的通病。佛垂怜悯,故引如人说食终不能饱的譬喻来警惕我们。因为正当饥饿的时候,如果没有食物吃下肚去,而唯说说食物的名称和滋味,则其饥饿终不得饱。佛教徒但说不修,或修不如法,其无真实受用,亦复如是。佛复引用如数他家宝、自无半文钱的譬喻,来阐明佛法固是断烦恼开智慧的法宝,但若不用这个法宝来自己用功、自断烦恼,这就与如数他家宝、自无半文钱的穷汉没有两样。又如《三摩地王经》云:【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治自体病。】入行亦说:【此等应身行,唯言说何益,若唯诵药方,岂益诸病者。】以上譬喻都在说明一项事实,即佛法是以无我为体,而有真实作用,但作用必待条件具备方才生起。由於佛法无我,所以佛法是以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为根据,并与规律相随顺,故佛法亦称法界等流之法。由於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有作用,所以佛法所能发挥的作用亦复真实不虚。佛法反对一切主观主义思想和主观唯心论思想,因为这些都是妄想执著(我执)的具体显露,正是佛法所破斥、所欲断除的对象。可知佛法并非无的放矢、无病呻吟的空谈,而贵是一语破的、一针见血的法要。佛法的「教理」是用种种方法帮助我们追究病源,认识病根;而佛法的「修证」则要我们针对病根,全力进攻,必待妄想执著对治清净,然後无我功德方能成就。这就扼要说明「教」「证」正法的全体大用。所以佛教徒亦唯在理解与修行的密切配合下,在解行相应的必要条件下,才能成就功德,生起如所期望的作用。我们佛教徒同样多是凡夫,难免没有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不能错怪环境,更不能错怪佛法,唯当自我检讨,看看自己在解行和实践方面是否有须改善或不甚到家的地方。
复次,解行相应,真实学修的佛弟子,其所成就的功德,亦非一般人所易见到。因为越有功德的人,越不愿被人知道。而虚怀若谷,厌弃名闻,更是佛嘱佛弟子们应具的本色。而且功德愈隐藏而愈清净,功德一被显扬,将使功德转瞬变质。喻如香水,密封瓶中,则时愈久而愈芬芳,一旦开瓶去塞,则香气不久四散,无复遗留。香喻功德,功德之宜隐藏不宜显扬,亦复如是。可知佛教徒亦不能凭其表面现象来衡量他的功德,或来判断佛法的内容和价值的。
问:修行人亦有遭遇违缘障难的,这与归依三宝谓有利益的说法作何融通。
答:根据造因感果的规律,修行人或於前世、或於今世,由於无知是免不了造有恶业的。此恶业因,今适遇到助因生果的外缘具备无缺,於是因缘成熟而受果报。这是法尔如是的因果规律,并不因为信奉佛法而可消灭,释迦世尊亦曾示现马麦金枪等报应,何况凡夫。故佛教徒深信因果决定,唯知竞竞业业慎於造因,所谓随缘消前业,终不造新殃。这是说佛教徒若遇前业所召的达缘苦报,不必怨天尤人,应由自己负责忍受,但此後决不为非作歹,再造新的恶业。这是信因果的佛弟子们所抱定的不变宗旨。
复次,一切后果,随因而转。造因若转恶为善,则感果亦将转苦为乐,故佛教徒亦信因果可以转变。根据因果转变的真实事理,修行人所遭遇的违缘,往往是重报轻受,因为多分已被修行功德之所冲淡。假使没有修行功德的帮助,则报必更苦难。所以受持归依的利益,并非没有,不过不是一般人所易测知罢了。
复次,初学修行,当求顺缘,顺缘能使人们信心坚固,法喜充满,然有增长我慢,趋向放逸的流弊。故有功行的久修弟子亦有厌顺缘而求违缘的,利用违缘来折伏我慢,策励精进,并且是断烦恼,开智慧的胜妙方便。所以宗喀巴大师的大弟子开珠仁波卿(即班禅大师的前身二生专修违缘,如果三天不遇违缘,就觉禅命乾涸,殷切求愿,其刻苦砥励不怕与困难作斗争的积极精神,诚不愧作佛弟子的模范,故其智慧第一,要非偶然。
可知佛教徒对於达缘障难的看法,随人程度,各各不同,然与信佛的利益不相违碍,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科 甲四、归依三宝之功德利益分三
乙一、现前利乐七颂
颂 现前大威势 度自他八苦 王贼兵狱难 水火风饥渴
贫穷诸灾厄 应念得消除 诸毒不能害 恶咒不能著
诸天龙鬼神 精只魔魅等 荧星舆恶星 药叉罗刹众
一切非人祸 灾害不能侵 远危难斗诤 横夭决不临
身强家宅安 财位速成就 求子女眷属 一一皆如愿
日夜身心调 睡眠无恶梦 衣食住病药 四缘悉随顺
正寿增色力 愚痴者转慧 乐施增富饶 见善且勇为
解
本文末後第四大科,甲四、归依之功德利益,是以受持归依所能引生的功德利益来劝善启信,总结全文。清净佛门,唯信方入,为欲启信,必先断疑。故对最易滋生误会的疑问,先予解释清楚,即为断疑生信扫清道路。由於三宝功德真实不虚,所以归依功德决不唐捐。由於三宝功德广大无边,所以归依功德亦复说不能尽。兹依颂文将受持归依所能引生的无量功德,归纳而为三类:即一、现前利乐,谓在现世生活方面所能引生的利乐;二、後时利益,谓在今世後世,关於学修佛法方面所能引生的利益;三、究竟利益,谓归依三宝,发菩提心,精进学修,究竟能成,过无不离,德无不圆的无上佛果。这就是佛弟子志求佛道,因圆果满的最高目的,亦是海公上师为利後学,集此颂文的究竟旨趣。
本节先释现前利乐。颂初六句谓受持归依的佛弟子,现前有大威势,能度自己和他人的八苦,纵使遇到王难、贼难、兵难、狱难,或遇水灾。火灾、风灾、饥渴贫穷等苦厄,都能逢凶化吉,应念销除。
颂次十句谓佛弟子能够不为诸毒所害,恶咒所著,亦不(包括龙、鬼、神、精只魔魅、灾星、恶星、药叉、罗刹)等祸祟灾害之所侵犯,对着危难斗争能够远离,横逆夭折等意外亦不临门。
以上是关於消灾方面的利乐,颂後十二句则是关於增福方面的利乐。谓佛弟子於受持归依时能使身心强健,家宅安宁,求财求位,能速成就,子女眷属,悉皆如愿,不论日夜,身心调柔,睡眠安稳,无有恶梦,修行四缘(衣、食、卧具、医药。),随自需要,顺利获得。修行人由於净命生活,所以正寿不夭,色力日增,能转愚痴而增智慧。由於乐施不倦,故能转贫穷而成富饶,改变自私自利的习气,而引生见善能为,忘我劳动的积极精神。
科 乙二、後时利益三颂
颂 常逢善知识 有暇闻正法 了知正因果 修为无倒错
家庭常雍乐 悉作修行侣 得世人尊仰 出言人皆信 .
能建立三宝 救济诸苦困 生死若客游 不忧堕恶趣
解
上节是生活方面的利乐,本节是修行方面的利益。利乐与利益有些差别,利乐是就现世而言,利谓此世乐,而益则是他世乐。能感此世他世的乐果故名後时利益。初颂谓如法行持的佛弟子能够常逢善知识(亲近善士);得八有暇、十圆满,故能常闻正法(听闻正法),了知正因果相,深信因果决定、因果转变的事理(如理作意)完全依教修为,故能无倒无错,顺利上进(法随法行)。以上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是初学入道的四个方便。
次颂谓修行人的眷属亲友,因受感化,悉作修行的伴侣,故其家庭,恒常雍乐,出言人皆信,为世所尊仰。
三颂谓修行人在弘法利生方面,更能建立三宝,作如来使者,以佛法来教化众生,救济苦困。在自利方面,由於慎於造因,勤於行持,故能离生死过失,不随业力流转,而随愿力来去,所以行动自在,视生死若客游,再也没有堕恶趣的忧虑。这是修行人自行化他,此世後世,所能成就的利益。
科 乙三、究竟利益二颂
颂 能如法修为 由戒生定慧 从初地至十 渐入如来位
度现生父母 并累世宗亲 宏愿无穷尽 行普贤大行
解
本节究竟利益,是偈颂的结尾,故以自他究竟成佛,总结全文,也是虔诚佛弟子,自从归依三宝,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积集无边资粮所能成就的无上果德。由於悲圆菩提满,福慧两足,功德究竟,故名究竟利益。
初颂明自觉圆满,谓佛弟子能如法归依,如法发心,如法修行,行解相应而生定发慧,成就解脱,由见道而登初地,由修十波罗密行而至十地等觉,由金刚喻定断最後一品金刚无明而证无上妙觉,而入如来宝位,是谓自觉圆满。
末颂明觉他圆满,觉行圆满,谓既成佛已,过无不离,非仅断其一分,,德无不圆,非仅成其一品。故能大雄大力,兴慈运悲,以无量善巧,度无量众生,自现生父母,累世宗亲,乃至法界含识,悉发菩提心,皆共成佛道。由於宏愿无穷尽,行普贤大行,故能觉他圆满,觉行圆满。
海公上师悲愿宏深,为度自他离苦得乐断惑证真故;为使改造身心,提高智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故;为使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故;为令正法久住,报佛深恩,成熟有情,严净国土故;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庄严法界故;为愿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究竟成就故;所以海公上师集此摄颂,畅佛本怀,普利众生。只要我们对此希有教授教诫,生欢喜心,信受奉行,我们就能无欠无余,全分承受无上甘露。宗喀巴大师劝发菩提心赞云:「有情究竟离苦得安乐,要当成佛一切乃堪能。」故唯自他成佛,方才功德圆满,利益究竟。再无别的功德胜此功德,亦无别的利益过此利益,故以受持归戒所能引生的佛果功德,无上利益,结成全文。
海公集颂,义蕴如海,法施无量。笔者末学浅智,实未能表达如海的胜义於万一。幸蒙三宝恩师的加被,和同学道友的鼓励,勉竭驽钝,成此浅解。倘有不顺密意之处,尚希诸善知识,惠予指教,笔者幸甚,正法幸甚。
最後让我们满怀信心,发愿回向:
诸佛正法贤圣僧 直至菩提永归依
我以所修诸善根 为利有情愿成佛
以此归依发心颂 供养法界父母众
普愿见闻皆随喜 修普贤行圆菩提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