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僧則是我們的本份。我們對他應守我們的本份,正如愛護兒童是成人的本份,決不能因兒童犯了錯誤而不守愛護兒童的本份。任何比丘皆應恭敬,正如任何兒童皆應愛護一樣。兒童之應愛護,因爲他是具體而微的成人,也就是未來的成人。比丘之應恭敬,因爲他是具體而微的佛,也就是未來的世尊。所以敬僧即是敬佛,慢僧亦即慢佛。敬佛敬僧,功德無量,慢佛慢僧,罪過無量。此中進出,關系重大,我們必須認
識清楚,以免誤犯錯誤,枉受苦報。以上略釋贊德竟。
科 戊四、歸願半頌
頌 我今歸依永歸依 願斷煩惱度有情
解
「我今歸依」謂我今盡形壽歸依僧寶,其願力只及此生,至命終舍報時,歸願亦舍。「永歸依」謂從歸依之日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永遠歸依叁寶,其願力貫通於菩提道全程,是爲最極殊勝的歸願。「願斷煩惱」謂我願如僧寶t樣發斷煩惱的出離心,「度有情」謂我願如僧寶一樣發普度衆生的菩提心。我們歸依僧寶,非獨歸依其人,實兼歸依其出離心、具足戒、菩提心,歸依其聞思修叁慧、戒定慧叁學,乃至斷智悲叁德。這些僧寶功德就是我們歸敬的對象,學習的榜樣,所以應當念念在心,明記不忘。
以上略釋歸願竟。
科 丙二、叁寅法喻分二 丁一、總釋半頌
頌 如來正法賢聖僧 明淨堅嚴希無上
解
佛法僧叁寶的功德恩德,上文業已分別說明。今此一頌結成叁寶之所以尊稱爲「寶」的原因,複分爲二,前半頌總釋「寶」義,以明珍寶所具的高貴品質;後半頌複以譬喻顯示叁寶護念我們的恩德,使我們體味到與叁寶不可分離的關系,因之對於叁寶獲得更明確、更親切、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
前半頌上句「如來正法賢聖僧」,如來是佛十種名號的一種。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稱如來。又如表真如法體,來表從體起用,來此世間成佛度生的悲智大用,所以如來即是佛寶。正法謂法寶,賢聖僧謂僧寶。上句標叁寶名,下旬「明淨堅嚴希無上」顯叁寶德,前五字總顯一般珍寶的高貴品質,末「無上」二字則是別顯叁寶所獨具的無上高貴的品質。明謂明亮有光彩,凡是珍寶,都有光彩。淨謂清淨無雜染,質地純淨,故名珍寶。堅謂堅貴不變壞,如金剛鑽堅利無比。嚴謂莊嚴,因莊嚴故,能使見者歡喜。希謂希有,物以希爲貴,因希有故,更顯珍寶的可貴。以上明淨堅嚴希是世間珍寶通具的品質。世間珍寶雖具如是高貴品質,然非無上,因爲比較起來,好還有好,高貴還有高貴,可說是沒有窮盡的。複次,任何高貴珍寶,任何上妙世間法,或能使人離部份苦得部份樂,然不能使人離一切苦得究竟樂,或能轉頑愚成世智,然不能轉分別識成無漏智,唯獨叁寶能令一切依教奉行、實踐學修的人,悉皆離苦得樂,證涅槃果,轉識成智,證菩提果,使人從煩惱纏縛中解放出來,而成自在無礙,常樂我淨的佛。所以唯獨叁寶是一切珍寶中的無上珍寶。這是我們應當認識清楚的第一要義。
科 丁二、法喻半頌
頌 佛如良醫法妙藥 將護病者蛻名僧
解
根據諸佛世尊無漏智慧的觀察,凡是人是免不了有些毛病的,沒有毛病的人是少有的。所謂病,不單指身體上的內科病、外科病、神經病等,而是廣義的總括生理方面的毛病、心理方面的毛病、習慣方面的毛病(後二類病,佛法名爲煩惱障)。還有見解方面的毛病、知識方面的毛病、乃至所學所修不夠全面、而誤以爲已甚全面的「智不及愚」方面的毛病(此數類病,佛法名爲所知障),如是身病、心病、內病外病,廣說有八萬四千,乃至無量諸病,略舉綱要亦有四百四十種病。這種種病,大多數是病人自己所不覺察、不知道的無形病。就因大家不覺察、不知道的原故,所以人們雖然長期在叁苦八苦中兜圈子,亦很少有人提出追究病源、挖掘病根的要求。病與苦是分不開的,有病即有苦,所以從苦可以證明病的存在;無病方無苦,所以要求離苦必先治病。複因叁苦八苦的滋味嘗得久了,以爲大家都是如此,亦複安之若素,不以爲苦,這是麻痹更甚,不但不知自己有病,且亦不知自己有苦。或雖感覺自己的痛苦,然只對苦果作鬥爭,以期減少痛苦,而不去十分深入追究苦因,挖掘苦根。或複誤認暫時離苦的極短時間爲樂,所謂認苦爲樂,苦謂樂倒,這是四種顛倒知見的一種;其余叁種顛倒是人身不淨,不淨淨倒;世間無常,無常常倒,諸法無我,無我我倒。此四顛倒都是違反事實真相的錯謬知見,故名四倒。複因顛倒錯謬,而大家又不知道是顛倒錯謬,故是人昕易犯的通病。(四倒的解釋容後文便再釋)以上種種毛病,除一般身病是世間醫師所能治療外,其余都是人所不識、藥所不治的致命重病,唯佛世尊能識能治,所以我們亦稱世尊爲大醫王。頌以良醫喻佛,正是最極恰當的譬喻。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乃至無量法門,正爲對治八萬四千乃至無量諸病。凡是有一種病,佛就有一種對治的法藥,如佛說五停心觀對治多貪、多瞠,多癡等五類毛病,又說四念住對治四顛倒等,只要病人能夠信受奉行,無不靈驗異常,根本痊愈,聽以佛法亦稱爲萬病總治的阿伽陀藥。頌以妙藥喻法,亦是非常恰當的譬喻。
世尊愍念聚生,無量劫來,被煩惱病苦之所纏縛,輾轉受苦,不求出離,如在火宅中嬉戲的天真兒童一樣,身處險境而不自知,如在大海中浮沈的落水旅客一樣,隨業流轉,不得自在。世尊愍念衆生,因無知故,枉受諸苦,所以降生世間,說法度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是引導衆生離苦得樂,證涅槃果,轉識成智,證菩提果,也就是普度有緣,悉皆成佛。因爲必待度生戎佛之後,方能究竟解脫一切病苦。所以諸佛是爲治病救人而成佛,亦爲治病救人而出世。《妙法蓮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大事因緣,即指救治病人,究竟離苦的大事因緣。常言道,治病須治根,救人要救徹。今以佛法來治病救人,是救治方法中比較徹底和完善的方法。
僧寶的使命是荷擔正法,代佛弘化,一方面師弟傳承,藉使佛種不滅,一方面顯揚佛法,藉以治病救人,而其總的目的,無非以究竟圓滿的佛法來饒益苦惱無知的衆生,所以僧寶如同醫院裏的護士一樣,直接使病人減少痛苦、得到照顧。頌以將護病者的護士喻僧,也是非常恰當的。我們應當致力於發掘我們自己的毛病,自己常作病者想,殷切的仰望叁寶以妙法藥來救治我們的毛病,使我們與叁寶經常發生非常密切的關系。同時我們還要維護寺廟,供養叁寶,尊重護持佛所製定的優良傳統,如攝徒傳戒、講經修法等佛事,因爲這些皆是使佛法常住世間,以佛法廣利衆生的具體工作,其要義於後面頌文,續有陳述。
問:叁寶功德,已承解釋,然在常見的僧衆身上,由於看不出如本文所述的一二功德,不免令人懷疑叁寶的全部功德是否真實。複次,僧衆奉佛爲師,以法爲藥,而自己負有將護病者的使命,然頗有一類僧衆,由於世間法學習不夠,因顧慮自己出路狹窄,生活成問題而感覺苦悶和旁徨。這是表示他們自救的力量尚且不夠,安有余力治病救人。
答:僧寶功德不是凡夫以貌取人的肉眼所能辨別出來的。僧衆之中,龍蛇雜處,凡聖同居,所以他們所隱藏的內德,非是我們凡情所能測量得到的。這是一方面的事實。另一方面或有一類僧衆因懷顧慮而感苦悶。這是由於他們對於世間法和佛法的認識不夠透徹。由於認識不夠所以動搖了對於佛法的信心。由於舊信心既已動搖而新信心又複建立不起來,因之感覺到苦悶。如果他們對於世法佛法有比較深入的認識,他們就不致失卻信心,也不致感到苦悶。這是一個考驗,唯有認識清楚,信心堅定的人,才經得起這個考驗。在這個現實的考驗下,倒是佛教徒提高對自己的認識,由是而開發智慧的好機會。願我們佛教徒抓緊這個機會,回頭來體認這個自己到底是誰。
問:就一般非佛教徒來說,他們因未聞佛法而不懂佛法,是不足爲怪的。如果是佛教徒而說他們認識不夠,那就怪了。若不將此中原因,具體說明,則外界對於佛法的批評如「佛法理論與實際相隔十萬八千裏」,就不易解釋了。
答:這一疑問的解釋,確實重要。一部分僧衆對於佛法認識不夠的現象,是我國內地佛教所存在的特殊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則是多種多樣的,舉要言之,則有地理方面的緣由、曆史方面的緣由、社會方面的緣由、人事方面的緣由。爲釋疑故,試作如下的說明。
佛在世時比丘行乞食製,所以比丘亦名乞士,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然乞食製宜於熱帶及物産豐富、生活較易之處。我國的氣候是寒帶與溫帶的氣候。爲適應地理氣候不同的關系,所以佛法傳入中國,不得不改乞食製而爲叢林製。叢林製的好處是爲修行人集體解決食住問題,使其可以脫空身心,鑽研學修,其缺點是不免逐漸摻雜了一些當時封建社會的不良習氣。這是由於地理關系,引出輾轉演變的最初起因。
佛法自東漢傳入中國,至唐代而盛極一時,並在多方面幫助了中國文化的突飛猛進,例如音樂、書畫、雕刻、建築、造像、造紙等,無不受到極有價值的影響。這種偉大的中印二土的文化交流,逐漸引起了抱門戶私見的儒道二教的嫉視,因之曾叁次陰謀與當時的統治階級相勾結,釀出叁武滅佛的慘劇,而使佛教文化,實即中國文化受到非常慘重的破壞。宋人儒者每多暗閱佛典,竊其意義注釋儒書,而又公開抑佛揚儒,並且上下其手,於曆史中,盡量湮沒…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