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P7

  ..续本文上一页思。」

   以上是中观论说明一切法体性空的主要理论。

  

   佛灭度後九百年(公元四世纪),无著菩萨生於北天竺犍陀罗国,他承传了弥勒菩萨广般若的教理,为大乘有宗的祖师。其著述有《显扬圣教论》等多种,与其弟天亲菩萨都有千部论师的尊称。无著菩萨观一切法缘生缘灭,而如幻的相用非无,故名有宗。空宗有宗,粗看似乎正相矛盾,其实二者并不矛盾,而且复有互相助成,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龙树菩萨是就一切法的体性,深入观察,而知五五五六一切法皆以真空(真如)为体,法体是空,故立空宗。无著菩萨遍观一切法小生生灭灭虽皆缘生如幻,然缘生的作用非无,缘生的规律亦有,故立有宗。真空法体并不妨碍缘生相用,缘生相用亦不妨碍真空法体,所以空有二宗并不矛盾;而且正因体空,才能现起缘生的作用,由是认识缘生的规律,体若不空,则作用不起,规律亦隐;复因一切作用,既随缘生,亦随缘灭,暂有还无,悉皆如幻,由是反显法体是空,真实不虚。这就说明了空有二宗不但并不对立,而且有不可分离,互相助成,互相显现的密切关系。

   大乘显教不外空有二宗,印度的空有二宗,亦即中国的性相二宗,所以可由二宗的祖师与其主要教义来代表显教的全体。

     密乘执金刚具有祖师与本尊二种意义。就祖师言,谓大日如来是此土传授密法的初祖,金刚手菩萨(金刚萨堙)是此土承传密法的二祖。就本尊言,则一

   一法有一一法的本尊,如修文殊法,即以文殊菩萨为本尊,修绿度母即以观音菩萨 、为本尊。因是密法,此不具陈。

     以上释初句龙树无著执金刚竟。

  

   次句法王第二宗喀巴,谓佛为法王,宗喀巴大师的恩德仅次於佛,全分承受了龙树无著深广二般若的教义,与悉地成就执金刚的无上密法,并皆善予发扬光大,故共尊为法王第二。良因佛灭度後,弘法诸师,或弘显而不弘密,或弘性而不弘相,能够融通显密性相,而集大乘与根本乘教证正法的大成的,当推宗喀巴大师最为第一。大师鉴於当时佛教徒不重戒律,流弊丛生,故特提倡持戒,不遗余力,依佛所制的教授教诫,教化弟子,重依止法,而尚广学广修,所以法缘隆盛,名称普闻,正与佛在世时的盛况不相上下。大师对於显教密教的修行次第,更有极其精审的阐述。其重要著述有《菩提道次第》(显教),《密宗道次第》(密教),将佛一代时教,由凡夫修成佛果的修行程序,彻底掀翻,和盘托出,辨析分明,层次井然,既使初学入门有路,曲予导引,亦令久修积极向上,发菩提心,趣无上道。又大师所有言教,完全是为修行,而其修行次第,亦复依据圣教与圣言量,所谓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说修一致,学行合一,这是大师法流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考验而不阻滞中断的主要原因。又大师创设三大寺,每寺僧众少则数千,多则数万,真修贵学,辩析疑难,嘎登家风,至今未替。又大师的教化方域,遍及康藏甘青、蒙古新疆,甚至远及北京的皇宫,幅员之广,超五印度。又大师於每年正月初一至廿一日广陈供养,诵经修法,与诸弟子共发正法久住的殊胜大愿,昕以数百年来,康藏人士对於佛法,闻而能信,信而能修,修而能证果位的,所在多有,此即大师愿力所感的正法景象,而为内地佛弟子所艳羡希求的境界。又大五七五八师具大智慧而复精进异常,每日必读生书十七篇,皆能记诵不忘,此外l天又阅百十卷书,其好学不倦,自强不息的精神,实非常人所能及。大师著述除上述显密二次第外,有律海心要显明灯等共十八函,所著无序跋等杂文,皆为诠显一代时教的重要著述。职是之故,凡具正知正见的佛教徒,不分显密,不分宗派,无不心悦诚服,一致共尊大师为法王第二,故日法王第二宗喀巴。

   宗喀巴大师生於元顺帝至正十七年丁酉,农历十月二十五日,青海省西车府湟水口人。明太祖洪武五年壬子,年十六,入藏学法,即在卫藏弘化,垂五十年,德高望重,遐迩倾心。其大弟子二人,受命世世转生,弘扬佛法,即今之达赖班禅二位喇嘛是。明永乐十七年己亥,大师圆寂,世寿六十有三。大师发愿转末法为正法,正法住世五百年,今已超过五百年,而法流东被,远及川沪,继起发愿,畅师本怀,要赖我们的共同努力,与大师的大力加被了。

     以上解别境前半颂别中之总四位祖师竟。

   後半颂别中之别,大悲法流恩师众,出家得戒传法僧,是就比丘的出家剃度师、得戒师与传法师而言。每一比丘必具如是三位恩师。三师亦可是三人,或是二人,或是一人,或复多人,都是传承如来大悲法流,对弟子有大恩德的师尊,换句话说。三师就是弟子的法身父母,故应恭敬供养,终身顶戴,以祈长养自己的法身慧命。孝顺父母,向父母前培福,是成就世间法的先决条件。顶戴三师,向三师前培福,是成就出世间法的必要条件。宗喀巴大师崇尚依止法,提倡马鸣菩萨事师五十颂,意即在是。总之,修行如欲有所成就,必须依戒修行,依教修行,依师修行,而独大忌依我自己的知见修行。今日内地一般佛教徒,其修行既不依戒,亦不依教,亦不依师,唯独依自己的我见修行,大多数是好逸恶劳,好简厌繁,有少数是盲修瞎练,徒劳身心,所以其成绩就远不如宗喀巴大师法流的殊胜了。聪明的佛弟子,但把眼前的事实来对比一下,就知道何去何从,决择出一个正确的方向来。

     以上解後半颂别中之别竟。

     科 戊三、赞德半颂

   颂 具戒定慧解脱等 度生大愿流无尽解

  

   初句具戒定慧解脱等,是赞比丘自剃繁染衣具戒以後转变烦恼五蕴身(色受想行识)而成清净法五蕴身的功德。法五蕴身就是具戒、具定、具慧、具解脱、具解脱知见身。法五蕴身必从第一戒法身生起,而戒法身则由剃发,染衣,受持具足戒而得。烦恼五蕴身为流转生死的根本,而法五蕴身则是成就功德、成就法身、成就菩提的基础。所以出家受戒实为人生一大转变,从流浪生死扭转而出五九六O离生死,确是一个划时代的大转变,所谓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就是从这里开始转变的。

   比丘之可尊敬即在他能发起出离心,受持具足戒。这是常人所不愿做不敢做的大丈夫事,而他愿做敢做,这就值得我们的重视与研究了。出离心谓出离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等五欲,与出离贪瞠痴慢疑邪见等烦恼的缠缚,也就是下决心要从五欲烦恼的窟宅中解放出来。怎样才能解放自己出离五欲,出离烦恼呢。最有效的下手方法就是所谓出家「具戒」,由受持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来改造身口方面的恶业,学习如佛一样的净业;再用修定的方法来改造内心方面的恶念,学习如佛一样的净念,渐渐由戒生定,就是所谓「具定」;渐渐由定而开发了无漏的智慧,就是所谓「具慧」;即以无漏智慧来断除五欲烦恼的缠缚,把自己从魔窟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所谓「具解脱」;再以自己修行断烦恼的经验,源源本本,告诉他人,使他人同样能够远离烦恼,获得解放,这就是所谓「具解脱知见」。以上略述法五蕴身次第生起的程序。法五蕴身功德圆满,即是如来的清净法身。必先成就法身,方能出生报身化身。法报化三身成就,断智悲三德圆满,是即所谓无上佛果。比丘从出家具戒,乃至修行成佛的程序,大略如是。次句度生大愿流无尽,谓佛见众生愚妄无知,流浪生死之可悲悯,故发菩提大愿,普度苦恼众生,使皆转愚成智,离苦得乐。如是悲流无尽的大菩提愿,怎样才能实现完成呢。佛是采用二种方法。一、佛为开示世人悟入佛之知见,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年,摄引大众信仰三宝,归依三宝,为在家弟子授五戒八戒,为出家弟子剃发、染衣、授律仪戒,这是佛实现度生大愿的初步方法。二、佛命弟子,发菩提心,助佛弘化,复命弟子,师弟传承,续佛慧命,永作如来使者,荷担如来教法,使尽未来际的众生皆能闻到佛法,即因闻法因缘,而思惟佛法,学修佛法,复因闻思学修而转愚成智,离苦得乐,因而实现与完成了佛的度生宏愿。所以佛的菩提大愿是赖僧宝的传承与弘化来圆满的,故知僧宝功德正是佛宝功德的延长。

   复次,比丘能发出离心,受具足戒,已属难能可贵,若更能发普度众生的大菩提心,观一切有情,皆如自己的父母,观众生受苦,有如自己受苦,观他即自,大悲忘我,所谓下士为求乐,中士为离苦,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这种全心全意、彻头彻尾、为度众生离苦得乐,而自愿代受一切苦难的大菩提心,则更功德巍巍,令人钦仰。出离心、具足戒、菩提心是为僧宝值得尊敬的三大功德。前二自利,後一利他。我们尊敬僧宝,非独尊敬其人,实兼尊敬其德,这是我们所应认识的要点。

     问:或有比丘是为生活或受刺激而出家,并没有发过出离心,亦更谈不到菩提心,如是出家,有无功德。

     答:虽无出离心,菩提心,只要他已剃发、染衣、具戒,而仍保持其僧相,仍有功德,因他僧相不改,善根健在,他日因缘成熟,是不难补发出离心,乃至继发菩提心的。

     问:亦有比丘,初虽受戒,继即犯戒,乃至破坏殆尽,如是比丘,应否对他恭敬。

   答:受戒之後而又犯戒,应分两方面讲,受戒有功德,犯戒有过失。因过失故,必堕三途,受重苦报,苦报受毕,必因受戒功德的成熟而终於修行成道。所以他虽有过失,亦有功德,我们应怜悯他的过失,而仍尊敬他的功德。犯戒的过失,由他自己负责,(我们能够帮助他忏悔改过,当然更好。)而敬…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入般若法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