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P7

  ..續本文上一頁思。」

   以上是中觀論說明一切法體性空的主要理論。

  

   佛滅度後九百年(公元四世紀),無著菩薩生於北天竺犍陀羅國,他承傳了彌勒菩薩廣般若的教理,爲大乘有宗的祖師。其著述有《顯揚聖教論》等多種,與其弟天親菩薩都有千部論師的尊稱。無著菩薩觀一切法緣生緣滅,而如幻的相用非無,故名有宗。空宗有宗,粗看似乎正相矛盾,其實二者並不矛盾,而且複有互相助成,不可分離的密切關系。龍樹菩薩是就一切法的體性,深入觀察,而知五五五六一切法皆以真空(真如)爲體,法體是空,故立空宗。無著菩薩遍觀一切法小生生滅滅雖皆緣生如幻,然緣生的作用非無,緣生的規律亦有,故立有宗。真空法體並不妨礙緣生相用,緣生相用亦不妨礙真空法體,所以空有二宗並不矛盾;而且正因體空,才能現起緣生的作用,由是認識緣生的規律,體若不空,則作用不起,規律亦隱;複因一切作用,既隨緣生,亦隨緣滅,暫有還無,悉皆如幻,由是反顯法體是空,真實不虛。這就說明了空有二宗不但並不對立,而且有不可分離,互相助成,互相顯現的密切關系。

   大乘顯教不外空有二宗,印度的空有二宗,亦即中國的性相二宗,所以可由二宗的祖師與其主要教義來代表顯教的全體。

     密乘執金剛具有祖師與本尊二種意義。就祖師言,謂大日如來是此土傳授密法的初祖,金剛手菩薩(金剛薩堙)是此土承傳密法的二祖。就本尊言,則一

   一法有一一法的本尊,如修文殊法,即以文殊菩薩爲本尊,修綠度母即以觀音菩薩 、爲本尊。因是密法,此不具陳。

     以上釋初句龍樹無著執金剛竟。

  

   次句法王第二宗喀巴,謂佛爲法王,宗喀巴大師的恩德僅次於佛,全分承受了龍樹無著深廣二般若的教義,與悉地成就執金剛的無上密法,並皆善予發揚光大,故共尊爲法王第二。良因佛滅度後,弘法諸師,或弘顯而不弘密,或弘性而不弘相,能夠融通顯密性相,而集大乘與根本乘教證正法的大成的,當推宗喀巴大師最爲第一。大師鑒於當時佛教徒不重戒律,流弊叢生,故特提倡持戒,不遺余力,依佛所製的教授教誡,教化弟子,重依止法,而尚廣學廣修,所以法緣隆盛,名稱普聞,正與佛在世時的盛況不相上下。大師對於顯教密教的修行次第,更有極其精審的闡述。其重要著述有《菩提道次第》(顯教),《密宗道次第》(密教),將佛一代時教,由凡夫修成佛果的修行程序,徹底掀翻,和盤托出,辨析分明,層次井然,既使初學入門有路,曲予導引,亦令久修積極向上,發菩提心,趣無上道。又大師所有言教,完全是爲修行,而其修行次第,亦複依據聖教與聖言量,所謂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說修一致,學行合一,這是大師法流之所以源遠流長,曆經考驗而不阻滯中斷的主要原因。又大師創設叁大寺,每寺僧衆少則數千,多則數萬,真修貴學,辯析疑難,嘎登家風,至今未替。又大師的教化方域,遍及康藏甘青、蒙古新疆,甚至遠及北京的皇宮,幅員之廣,超五印度。又大師於每年正月初一至廿一日廣陳供養,誦經修法,與諸弟子共發正法久住的殊勝大願,昕以數百年來,康藏人士對於佛法,聞而能信,信而能修,修而能證果位的,所在多有,此即大師願力所感的正法景象,而爲內地佛弟子所豔羨希求的境界。又大五七五八師具大智慧而複精進異常,每日必讀生書十七篇,皆能記誦不忘,此外l天又閱百十卷書,其好學不倦,自強不息的精神,實非常人所能及。大師著述除上述顯密二次第外,有律海心要顯明燈等共十八函,所著無序跋等雜文,皆爲诠顯一代時教的重要著述。職是之故,凡具正知正見的佛教徒,不分顯密,不分宗派,無不心悅誠服,一致共尊大師爲法王第二,故日法王第二宗喀巴。

   宗喀巴大師生於元順帝至正十七年丁酉,農曆十月二十五日,青海省西車府湟水口人。明太祖洪武五年壬子,年十六,入藏學法,即在衛藏弘化,垂五十年,德高望重,遐迩傾心。其大弟子二人,受命世世轉生,弘揚佛法,即今之達賴班禅二位喇嘛是。明永樂十七年己亥,大師圓寂,世壽六十有叁。大師發願轉末法爲正法,正法住世五百年,今已超過五百年,而法流東被,遠及川滬,繼起發願,暢師本懷,要賴我們的共同努力,與大師的大力加被了。

     以上解別境前半頌別中之總四位祖師竟。

   後半頌別中之別,大悲法流恩師衆,出家得戒傳法僧,是就比丘的出家剃度師、得戒師與傳法師而言。每一比丘必具如是叁位恩師。叁師亦可是叁人,或是二人,或是一人,或複多人,都是傳承如來大悲法流,對弟子有大恩德的師尊,換句話說。叁師就是弟子的法身父母,故應恭敬供養,終身頂戴,以祈長養自己的法身慧命。孝順父母,向父母前培福,是成就世間法的先決條件。頂戴叁師,向叁師前培福,是成就出世間法的必要條件。宗喀巴大師崇尚依止法,提倡馬鳴菩薩事師五十頌,意即在是。總之,修行如欲有所成就,必須依戒修行,依教修行,依師修行,而獨大忌依我自己的知見修行。今日內地一般佛教徒,其修行既不依戒,亦不依教,亦不依師,唯獨依自己的我見修行,大多數是好逸惡勞,好簡厭繁,有少數是盲修瞎練,徒勞身心,所以其成績就遠不如宗喀巴大師法流的殊勝了。聰明的佛弟子,但把眼前的事實來對比一下,就知道何去何從,決擇出一個正確的方向來。

     以上解後半頌別中之別竟。

     科 戊叁、贊德半頌

   頌 具戒定慧解脫等 度生大願流無盡解

  

   初句具戒定慧解脫等,是贊比丘自剃繁染衣具戒以後轉變煩惱五蘊身(色受想行識)而成清淨法五蘊身的功德。法五蘊身就是具戒、具定、具慧、具解脫、具解脫知見身。法五蘊身必從第一戒法身生起,而戒法身則由剃發,染衣,受持具足戒而得。煩惱五蘊身爲流轉生死的根本,而法五蘊身則是成就功德、成就法身、成就菩提的基礎。所以出家受戒實爲人生一大轉變,從流浪生死扭轉而出五九六O離生死,確是一個劃時代的大轉變,所謂轉煩惱爲菩提,轉生死爲涅槃,就是從這裏開始轉變的。

   比丘之可尊敬即在他能發起出離心,受持具足戒。這是常人所不願做不敢做的大丈夫事,而他願做敢做,這就值得我們的重視與研究了。出離心謂出離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等五欲,與出離貪瞠癡慢疑邪見等煩惱的纏縛,也就是下決心要從五欲煩惱的窟宅中解放出來。怎樣才能解放自己出離五欲,出離煩惱呢。最有效的下手方法就是所謂出家「具戒」,由受持二百五十條比丘戒來改造身口方面的惡業,學習如佛一樣的淨業;再用修定的方法來改造內心方面的惡念,學習如佛一樣的淨念,漸漸由戒生定,就是所謂「具定」;漸漸由定而開發了無漏的智慧,就是所謂「具慧」;即以無漏智慧來斷除五欲煩惱的纏縛,把自己從魔窟中解放出來,這就是所謂「具解脫」;再以自己修行斷煩惱的經驗,源源本本,告訴他人,使他人同樣能夠遠離煩惱,獲得解放,這就是所謂「具解脫知見」。以上略述法五蘊身次第生起的程序。法五蘊身功德圓滿,即是如來的清淨法身。必先成就法身,方能出生報身化身。法報化叁身成就,斷智悲叁德圓滿,是即所謂無上佛果。比丘從出家具戒,乃至修行成佛的程序,大略如是。次句度生大願流無盡,謂佛見衆生愚妄無知,流浪生死之可悲憫,故發菩提大願,普度苦惱衆生,使皆轉愚成智,離苦得樂。如是悲流無盡的大菩提願,怎樣才能實現完成呢。佛是采用二種方法。一、佛爲開示世人悟入佛之知見,苦口婆心,說法四十九年,攝引大衆信仰叁寶,歸依叁寶,爲在家弟子授五戒八戒,爲出家弟子剃發、染衣、授律儀戒,這是佛實現度生大願的初步方法。二、佛命弟子,發菩提心,助佛弘化,複命弟子,師弟傳承,續佛慧命,永作如來使者,荷擔如來教法,使盡未來際的衆生皆能聞到佛法,即因聞法因緣,而思惟佛法,學修佛法,複因聞思學修而轉愚成智,離苦得樂,因而實現與完成了佛的度生宏願。所以佛的菩提大願是賴僧寶的傳承與弘化來圓滿的,故知僧寶功德正是佛寶功德的延長。

   複次,比丘能發出離心,受具足戒,已屬難能可貴,若更能發普度衆生的大菩提心,觀一切有情,皆如自己的父母,觀衆生受苦,有如自己受苦,觀他即自,大悲忘我,所謂下士爲求樂,中士爲離苦,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樂,這種全心全意、徹頭徹尾、爲度衆生離苦得樂,而自願代受一切苦難的大菩提心,則更功德巍巍,令人欽仰。出離心、具足戒、菩提心是爲僧寶值得尊敬的叁大功德。前二自利,後一利他。我們尊敬僧寶,非獨尊敬其人,實兼尊敬其德,這是我們所應認識的要點。

     問:或有比丘是爲生活或受刺激而出家,並沒有發過出離心,亦更談不到菩提心,如是出家,有無功德。

     答:雖無出離心,菩提心,只要他已剃發、染衣、具戒,而仍保持其僧相,仍有功德,因他僧相不改,善根健在,他日因緣成熟,是不難補發出離心,乃至繼發菩提心的。

     問:亦有比丘,初雖受戒,繼即犯戒,乃至破壞殆盡,如是比丘,應否對他恭敬。

   答:受戒之後而又犯戒,應分兩方面講,受戒有功德,犯戒有過失。因過失故,必墮叁途,受重苦報,苦報受畢,必因受戒功德的成熟而終於修行成道。所以他雖有過失,亦有功德,我們應憐憫他的過失,而仍尊敬他的功德。犯戒的過失,由他自己負責,(我們能夠幫助他忏悔改過,當然更好。)而敬…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入般若法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