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P6

  ..续本文上一页。由於修行恒常不断,生起了法的法尔作用,逐渐转变了修行人的身心气质,乃至逐渐证得转依,所谓转染依而成净依,转依识而成依智,转苦依而成乐依,转凡夫的色、受、想、行、识、五蕴身而依圣者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法五蕴身。这就是因地修行,果地成佛,修因感果,证得转依的说明。

   有作是说,法为能依,人为所依,由别别法,成别别人。如习医术,名为医师,习工程者,名工程师。修行亦然,修声缘法,名声缘乘,修菩萨法,名菩萨乘。又人为所依,谓修行人的身心,正是载道之器,亦称法器。欲修殊胜的佛法,必先具备圆满的法器。法器圆满,第一要无损漏,漏器难蓄水故。第二要洁无秽,秽器贮醒醐,醒醐亦将变成毒药故。我们欲求法器无损无漏,洁净无垢,必须受戒学戒,依戒而行,严持不犯,设或偶犯,立即忏悔清净。戒为三学的根本,法五蕴身生起的基础,这是修行人首应注意的要点。

   总之,世间法不离因果,出世间法正在加功用行时,亦复不离因果。修一天有一天的成果,修一法有一法的成果,集积无量的修因,而成一整个无上的佛果。.由於修因可以证果,所以修行决定成佛。然修行必须依照教法,以期避免盲修瞎练,而能直趣宝所。又修行人与所修的法,有能依所依,互为因果互相缘起的微妙关系,必须认识「人」「法」「能」「所」、初则互相缘生、终即融成一片的原理,方能使圆满的法器与殊胜的转依,迅速成就。这就是能依所依因果等一句话所包含的要义。

     以上解别赞证法半颂竟。

     科 戊三、归愿半颂颂

   我 今归依永归依 归依法门愿修证

   解

   (解我)一切法无我,我随世立名,表能归依者,补特伽罗位。(解归依永归依)归依佛法竟,世世不舍离,直至菩提座,永不归依余。(解归依法门愿修证)由何故归依,为断诸烦恼,法门愿修证,成佛度众生。

     科 丁三、赞僧宝分四 戊一、总境—颂

   颂 三贤十地四果向 剃发染衣具戒者

   三乘四部八大子 从佛转轮圣比丘

   解

   前已广赞佛宝法宝功德,此段是赞僧宝功德。僧宝对於佛法的功德,与对於我们的恩德也是非常广大的,因为我们在离开了释迦牟尼佛将近三千年的今天仍能闻到佛法,并且闻到教证完整的佛法(教犹住世,证未隐,教证无缺,是名正法,若有欠缺,即非正法住世),那就要归功於僧宝传承佛法,住持佛法,弘扬佛法的功德。所以我们尊重僧宝如同尊重佛宝法宝一样。假使佛灭庹後,没有僧宝师弟传承,学修住持,弘化显扬佛的教法,那末佛法恐怕早已失传,我们今天就没有机会闻到无上甚深微妙法了。现在不然,这就反显僧宝的可贵,是不隗与佛宝法宝并称三宝的。

   初一颂是总赞一切僧宝,故名总境,境即对象,我们当以一切僧宝为赞叹归敬的对象。初句三贤十地四果向。三贤十地是赞大乘僧宝,四果向是赞根本乘僧宝。三贤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尚未见道的贤僧,十地谓初地、二地乃至十地,见道以俊的圣僧。四果向即四果四向,谓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以上是就学修过程略举大乘僧宝与根本乘僧宝的名相。

   一切僧宝皆具闻思修三慧功德,戒定慧三学功德。何谓闻思修三慧功德。谓闻佛说法,或闻师说法,由闻法而智慧启发,名日闻慧。闻後思惟,由思惟而智慧争畏,名日思慧。由闻思而实践修行,由修行而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打成一片,乃至能修的人与所修的法融化合一,因而证果证道,名日修慧。比丘日常工作,不离此三,故知僧宝有闻思修三慧功德。何谓戒定慧三学功德。谓比丘所闻、所B》、昕修的功课,即此戒定慧三学是。戒学用以戒除身口方面不合理的言行,而使言行合理。定学用以对治心念方面不合理的胡思乱想,而使思想合法度,有条理,循轨律,有组织。慧学由於言行合戒,心念合定,就能由戒生定十由定发慧,慧即无漏智慧,无漏智慧有大功能,能破黑暗,能断烦恼,因而得到转识成智,离苦得乐的後果。比丘所闻、所思、所修的内容,不离此三,故知僧宝有戒定慧三学功德。比丘功德,广说无尽,然举此闻思修三慧,戒定慧三学,已可总摄僧宝的一切功德,所以这里首先予以扼要的说明。

   次句剃发染衣具戒者,是说明僧相所具的特徵,与僧相所表的功德。舍俗出五一五二家,成就僧相,必须具备剃发、染衣、具戒三项基本条件。剃发谓剃除须发,染衣谓衣服染成坏色,具戒谓受持二百五十条比丘具足戒。须发与鲜艳衣服都是世人修饰身相、追求五欲的资具,今悉剃除舍弃,正表比丘背尘合觉,厌离五欲的决心。二百五十条比丘戒,名律仪戒,是僧众言行的准则。比丘须要五年学戒,於言行中,学习断恶修善,学习言行如佛,直至学习纯熟√口行清净,即名净行。今日的净行,即是将来成佛的正因。所以剃发、染衣、具戒,一方面表示舍离世俗染污流转相,一方面成就诸佛功德庄严相,亦称威仪幢相,使人一见,知是离染出俗的人,学佛言行的人,自然生起一种清净脱俗的感觉。这就不但以僧相自利,而且兼以广利众生了。复次,剃发、染衣、具戒,亦是诸佛断德、悲德、智德具体而微的表徵。剃除须髫是表愿断一切黑业(恶业)的愿心,此愿正与断德相应。僧聚衣服名福田衣,是聚生恭敬供养,植善培福的对象,所以染衣是表愿利益一切有情的愿心,此愿正与悲德相应。具足受持比丘戒是表愿断恶修善,学佛言行,离颠倒行,顺智慧行的愿心,此愿正与智慧相应,所以比丘的威仪幢相正是愿断一切恶(断),愿修一切善(智),愿度一切有情(悲)。11一大愿心的表徵,而与断智悲三德相适应的。佛命比丘代佛弘化,比丘受持佛戒,衣佛衣而行佛行,故知比丘就是如来悲智等流身,所以我们应当恭敬僧宝,如同恭敬佛的化身一样。

   後半颂三乘四部八大子,从佛转轮圣比丘:三乘是就显教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僧宝而言;四部是就密宗事部、理部、瑜伽部、无上部、四部僧宝而言:八太子与圣比丘是指佛在世时常随左右、助转*轮的八大菩萨,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与诸大声闻弟子如迦叶、阿难、舍利弗、目犍连等,都是我们所应赞叹归敬的僧宝。以上总赞大乘僧,根本乘僧,贤僧,圣僧,剃髫、染衣、具戒僧,显教僧,密部僧,与随佛转轮诸菩萨僧、声闻僧竟。

     科 戊二、别境—颂

   颂 龙树无著执金刚 法王第二宗喀巴

   大悲法流恩师众 出家得戒传法僧

   解

   别境谓具特殊功德的僧宝,尤其对此土众生有特殊恩德的僧宝。别境一颂复分为二,前半颂是赞对佛法功德最大,对象生恩德最深的四位祖师,是为别中之总,因此四位祖师是一切佛弟子所共敬仰的;後半颂别赞各各佛弟子的剃变恩师,传戒恩师,与传法恩师,是为别中之别,因为各人的师弟关系,各有因缘,各别不同,异前别中之总(共故),故名别中之别(不共故)

  

   前半颂四大祖师龙树菩萨无著菩萨是大乘显教空有二宗的祖师,执金刚是传承密法的本尊,法王第二宗喀巴则是近代显密圆通,弘扬佛法功德最大的一位祖师。

     佛灭度後七百年(公元二世纪)。龙树菩萨生於南天竺,是马鸣菩萨的再传弟子,他弘扬文殊菩萨深般若的教理,为大乘空宗的祖师。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具有摧破一切外道邪论,成立一切佛法正论的伟大力量。因为当时印度的外道各持一种学说,互相诘难,互相辩驳,弄得议论纷纭,莫衷一是。(下文引自蒋竹庄居士的佛学纲要)「龙树则以为真理不是我们有限的知识所能确认谱若拿有限的相对知识去讨论无限的绝对真境,无论说得怎样精妙,终是妄想,故大乘的唯一手段首先要除去自己的妄想,妄想果然除掉,真理自然显现罐龙树这样一喝,把当时所流行的宗教哲学一扫而空,这是他的破邪手段。妄想既除,真理自现,所以破邪也就是显正必此可分三层说明:第一、客观世界的现象,全属虚妄的幻影,了无实在。我们只要看宇宙万象无一不是生生灭灭,变幻无常的(喻如沧海桑田)。就可证明这个道理。第二、和这客观世界相对的就是主观的心象,这心象也是前念去,後念来,念念生灭不已,全属妄想。世人偏要用自己的妄想,去分别客观的现象,执为彼,执为此,这不过是虚妄中更添虚妄,和梦中说梦,没有两样。第三、既知道主观的心象,客观的现象,都是空的,了无贵在,唯有自己除去妄念妄想,方能够超出有限的分别,认识无限的真理,达到和宇宙贵体冥然契合的境界。所以龙树的显正方法是先明客观的空,次明主观的空,归到一切皆空,这空境正是离开妄念的境界,不是完全没有,正如云散而见无限的天空相彷佛。」

  

   「总之龙树所说的空,有两种意义,一是现象界的空,是说妄想妄念的主观,和虚妄显现的客观,全是幻影,空无所有,二是绝对界的空,是说超越我们思虑之上,不可拿言语说明,也不可拿文字写出的真实境界,因为是不可思虑,不可言说的,姑且也叫做空,这是与现象界的了无所有的空,意义全别,这绝对的真境,佛家名为真如,真者是不伪的意思,如者是不变的意…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入般若法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