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由於修行恒常不斷,生起了法的法爾作用,逐漸轉變了修行人的身心氣質,乃至逐漸證得轉依,所謂轉染依而成淨依,轉依識而成依智,轉苦依而成樂依,轉凡夫的色、受、想、行、識、五蘊身而依聖者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法五蘊身。這就是因地修行,果地成佛,修因感果,證得轉依的說明。
有作是說,法爲能依,人爲所依,由別別法,成別別人。如習醫術,名爲醫師,習工程者,名工程師。修行亦然,修聲緣法,名聲緣乘,修菩薩法,名菩薩乘。又人爲所依,謂修行人的身心,正是載道之器,亦稱法器。欲修殊勝的佛法,必先具備圓滿的法器。法器圓滿,第一要無損漏,漏器難蓄水故。第二要潔無穢,穢器貯醒醐,醒醐亦將變成毒藥故。我們欲求法器無損無漏,潔淨無垢,必須受戒學戒,依戒而行,嚴持不犯,設或偶犯,立即忏悔清淨。戒爲叁學的根本,法五蘊身生起的基礎,這是修行人首應注意的要點。
總之,世間法不離因果,出世間法正在加功用行時,亦複不離因果。修一天有一天的成果,修一法有一法的成果,集積無量的修因,而成一整個無上的佛果。.由於修因可以證果,所以修行決定成佛。然修行必須依照教法,以期避免盲修瞎練,而能直趣寶所。又修行人與所修的法,有能依所依,互爲因果互相緣起的微妙關系,必須認識「人」「法」「能」「所」、初則互相緣生、終即融成一片的原理,方能使圓滿的法器與殊勝的轉依,迅速成就。這就是能依所依因果等一句話所包含的要義。
以上解別贊證法半頌竟。
科 戊叁、歸願半頌頌
我 今歸依永歸依 歸依法門願修證
解
(解我)一切法無我,我隨世立名,表能歸依者,補特伽羅位。(解歸依永歸依)歸依佛法竟,世世不舍離,直至菩提座,永不歸依余。(解歸依法門願修證)由何故歸依,爲斷諸煩惱,法門願修證,成佛度衆生。
科 丁叁、贊僧寶分四 戊一、總境—頌
頌 叁賢十地四果向 剃發染衣具戒者
叁乘四部八大子 從佛轉輪聖比丘
解
前已廣贊佛寶法寶功德,此段是贊僧寶功德。僧寶對於佛法的功德,與對於我們的恩德也是非常廣大的,因爲我們在離開了釋迦牟尼佛將近叁千年的今天仍能聞到佛法,並且聞到教證完整的佛法(教猶住世,證未隱,教證無缺,是名正法,若有欠缺,即非正法住世),那就要歸功於僧寶傳承佛法,住持佛法,弘揚佛法的功德。所以我們尊重僧寶如同尊重佛寶法寶一樣。假使佛滅庹後,沒有僧寶師弟傳承,學修住持,弘化顯揚佛的教法,那末佛法恐怕早已失傳,我們今天就沒有機會聞到無上甚深微妙法了。現在不然,這就反顯僧寶的可貴,是不隗與佛寶法寶並稱叁寶的。
初一頌是總贊一切僧寶,故名總境,境即對象,我們當以一切僧寶爲贊歎歸敬的對象。初句叁賢十地四果向。叁賢十地是贊大乘僧寶,四果向是贊根本乘僧寶。叁賢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尚未見道的賢僧,十地謂初地、二地乃至十地,見道以俊的聖僧。四果向即四果四向,謂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以上是就學修過程略舉大乘僧寶與根本乘僧寶的名相。
一切僧寶皆具聞思修叁慧功德,戒定慧叁學功德。何謂聞思修叁慧功德。謂聞佛說法,或聞師說法,由聞法而智慧啓發,名日聞慧。聞後思惟,由思惟而智慧爭畏,名日思慧。由聞思而實踐修行,由修行而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打成一片,乃至能修的人與所修的法融化合一,因而證果證道,名日修慧。比丘日常工作,不離此叁,故知僧寶有聞思修叁慧功德。何謂戒定慧叁學功德。謂比丘所聞、所B》、昕修的功課,即此戒定慧叁學是。戒學用以戒除身口方面不合理的言行,而使言行合理。定學用以對治心念方面不合理的胡思亂想,而使思想合法度,有條理,循軌律,有組織。慧學由於言行合戒,心念合定,就能由戒生定十由定發慧,慧即無漏智慧,無漏智慧有大功能,能破黑暗,能斷煩惱,因而得到轉識成智,離苦得樂的後果。比丘所聞、所思、所修的內容,不離此叁,故知僧寶有戒定慧叁學功德。比丘功德,廣說無盡,然舉此聞思修叁慧,戒定慧叁學,已可總攝僧寶的一切功德,所以這裏首先予以扼要的說明。
次句剃發染衣具戒者,是說明僧相所具的特徵,與僧相所表的功德。舍俗出五一五二家,成就僧相,必須具備剃發、染衣、具戒叁項基本條件。剃發謂剃除須發,染衣謂衣服染成壞色,具戒謂受持二百五十條比丘具足戒。須發與鮮豔衣服都是世人修飾身相、追求五欲的資具,今悉剃除舍棄,正表比丘背塵合覺,厭離五欲的決心。二百五十條比丘戒,名律儀戒,是僧衆言行的准則。比丘須要五年學戒,於言行中,學習斷惡修善,學習言行如佛,直至學習純熟√口行清淨,即名淨行。今日的淨行,即是將來成佛的正因。所以剃發、染衣、具戒,一方面表示舍離世俗染汙流轉相,一方面成就諸佛功德莊嚴相,亦稱威儀幢相,使人一見,知是離染出俗的人,學佛言行的人,自然生起一種清淨脫俗的感覺。這就不但以僧相自利,而且兼以廣利衆生了。複次,剃發、染衣、具戒,亦是諸佛斷德、悲德、智德具體而微的表徵。剃除須髫是表願斷一切黑業(惡業)的願心,此願正與斷德相應。僧聚衣服名福田衣,是聚生恭敬供養,植善培福的對象,所以染衣是表願利益一切有情的願心,此願正與悲德相應。具足受持比丘戒是表願斷惡修善,學佛言行,離顛倒行,順智慧行的願心,此願正與智慧相應,所以比丘的威儀幢相正是願斷一切惡(斷),願修一切善(智),願度一切有情(悲)。11一大願心的表徵,而與斷智悲叁德相適應的。佛命比丘代佛弘化,比丘受持佛戒,衣佛衣而行佛行,故知比丘就是如來悲智等流身,所以我們應當恭敬僧寶,如同恭敬佛的化身一樣。
後半頌叁乘四部八大子,從佛轉輪聖比丘:叁乘是就顯教聲聞、緣覺、菩薩、叁乘僧寶而言;四部是就密宗事部、理部、瑜伽部、無上部、四部僧寶而言:八太子與聖比丘是指佛在世時常隨左右、助轉*輪的八大菩薩,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與諸大聲聞弟子如迦葉、阿難、舍利弗、目犍連等,都是我們所應贊歎歸敬的僧寶。以上總贊大乘僧,根本乘僧,賢僧,聖僧,剃髫、染衣、具戒僧,顯教僧,密部僧,與隨佛轉輪諸菩薩僧、聲聞僧竟。
科 戊二、別境—頌
頌 龍樹無著執金剛 法王第二宗喀巴
大悲法流恩師衆 出家得戒傳法僧
解
別境謂具特殊功德的僧寶,尤其對此土衆生有特殊恩德的僧寶。別境一頌複分爲二,前半頌是贊對佛法功德最大,對象生恩德最深的四位祖師,是爲別中之總,因此四位祖師是一切佛弟子所共敬仰的;後半頌別贊各各佛弟子的剃變恩師,傳戒恩師,與傳法恩師,是爲別中之別,因爲各人的師弟關系,各有因緣,各別不同,異前別中之總(共故),故名別中之別(不共故)
前半頌四大祖師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是大乘顯教空有二宗的祖師,執金剛是傳承密法的本尊,法王第二宗喀巴則是近代顯密圓通,弘揚佛法功德最大的一位祖師。
佛滅度後七百年(公元二世紀)。龍樹菩薩生於南天竺,是馬鳴菩薩的再傳弟子,他弘揚文殊菩薩深般若的教理,爲大乘空宗的祖師。龍樹菩薩的《中觀論》具有摧破一切外道邪論,成立一切佛法正論的偉大力量。因爲當時印度的外道各持一種學說,互相诘難,互相辯駁,弄得議論紛纭,莫衷一是。(下文引自蔣竹莊居士的佛學綱要)「龍樹則以爲真理不是我們有限的知識所能確認譜若拿有限的相對知識去討論無限的絕對真境,無論說得怎樣精妙,終是妄想,故大乘的唯一手段首先要除去自己的妄想,妄想果然除掉,真理自然顯現罐龍樹這樣一喝,把當時所流行的宗教哲學一掃而空,這是他的破邪手段。妄想既除,真理自現,所以破邪也就是顯正必此可分叁層說明:第一、客觀世界的現象,全屬虛妄的幻影,了無實在。我們只要看宇宙萬象無一不是生生滅滅,變幻無常的(喻如滄海桑田)。就可證明這個道理。第二、和這客觀世界相對的就是主觀的心象,這心象也是前念去,後念來,念念生滅不已,全屬妄想。世人偏要用自己的妄想,去分別客觀的現象,執爲彼,執爲此,這不過是虛妄中更添虛妄,和夢中說夢,沒有兩樣。第叁、既知道主觀的心象,客觀的現象,都是空的,了無貴在,唯有自己除去妄念妄想,方能夠超出有限的分別,認識無限的真理,達到和宇宙貴體冥然契合的境界。所以龍樹的顯正方法是先明客觀的空,次明主觀的空,歸到一切皆空,這空境正是離開妄念的境界,不是完全沒有,正如雲散而見無限的天空相彷佛。」
「總之龍樹所說的空,有兩種意義,一是現象界的空,是說妄想妄念的主觀,和虛妄顯現的客觀,全是幻影,空無所有,二是絕對界的空,是說超越我們思慮之上,不可拿言語說明,也不可拿文字寫出的真實境界,因爲是不可思慮,不可言說的,姑且也叫做空,這是與現象界的了無所有的空,意義全別,這絕對的真境,佛家名爲真如,真者是不僞的意思,如者是不變的意…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