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总结一念处正修法。正勤行不谬。摄心称神足。根调柔名根。转深说名力。入无毕实智,说名菩提支。於法见不谬,王道之金绳,称云八正道。
十二缘起颂(出《俱舍论》)
【总解】无我唯诸蕴,烦恼业所为,由中有相续,入胎如灯焰。如引次第增,相续由惑业,更趣於余世,故有轮无初。如是诸缘起,十二支三际,前後际各二,中八据圆满。【别解十二支】宿惑位无明。宿诸业名行。识正结生蕴。六处前名色。从生眼等根,三和前六处。於三受因异,未了知名触。在淫爱前受。贪资具淫爱。为得诸境界,遍驰求名取。有谓正能造,牵当有果业。结当有名生。至当受老死。二止名原由】传许约位蜕,从胜立支名。於前後中际,为遣他愚惑。(惑业苦摄十二支)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略果即略因,由中可比二。【互相缘起】从惑生惑业,从业生於事,从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
十二支问答释疑
问 无明为有因否
老死为有果否
设尔何失。若有者,缘起支应有十三,或十四。若无者,无明为因,老死为果,应是无为。
答
应作是说,无明老死,虽有因果,而非有支。故无十三、十四支失。无明因者谓不如理作意。老死果者谓愁悲苦忧恼。复有蜕者,无明有因谓前无明。老死有果谓後老死。过去未来,无明老死,有多刹那,故无十三、十四支失。有余师说,无明有因,谓前老死—。老死有果,谓後无明,现在名色、六处、触、受,即未来老死。若说受缘爱,即老死缘无明,犹如车轮,上下迥转,终而复始。如是有支,无始相续,虽有因果,而无十三、十四支失。
复次,此十二支缘起法,有根有茎,有枝有叶,有花有果,犹如大树。此中根者谓无明行。茎者谓识名色。枝者谓六处。叶者谓触受。花者谓爱取有。果者谓生老死。此十二支缘起法树,或有花有果,或无花无果。有花有果者,谓异生及有学。无花无果者,谓阿罗汉。
附十二因缘图说
【流转一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还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名色乃至老死灭。
六度颂(依《大乘庄严经论》)
【解施】
无贪善根胜思维,以己身物施受者,施物成就财增益,施身经中蜕五事,寿命容色身力强,安乐辫才皆增上,自他二摄圆菩提。身物苦集不坚性,法施自他醒愚迷,善习财法无畏施。
;
【解戒】
具足受学诸学处,求涅槃道灭诸有,戒果人天无忧恼,次第住心成等持。任持功德如大地,止息一切烦恼热,远罪缘起离憎怖,福资具足慧相应。身口意业善净行,羯磨受得法得二,法得定共得定生,道共得果无流等。
【解忍】
仇怨不报耐众苦,法忍智生三次第,依大悲因依法起,法言持戒多闻慧。经说忍得五果相,少憎少嫉护他意,喜乐临终无悔恨,往生人天善道行,二利速成行难行,具足最胜无上称。
.
【解精进】 善业勤修正勇猛,信心欲乐堪劬劳,念力定力对治生,善法乐住离杂染,三毕身心无间重,精进品类七种分。
【解静虑一
调心内住念无忘,不失所缘巧精进,生起喜乐离退失,五通现得住三住,施戒天住无量梵,三空三乘圣者居,诸法上首定相应,有寻有伺唯有伺,无寻无伺三类地,喜俱乐俱舍念俱。
【解般若一
离邪离世正择知,依定持慧如实解,流变垢染善脱离,抉择世出世间智,大出世间之慧命,无上正知慧命者,正说正法正缘生,诸法无匹胜中胜。
以上解流转还灭体相用,以下解名诠旨趣等随行。
解名诠
能诠自性名句法,忆持不忘精刻记。所诠差别众法义,性相分别界地等,总别同异善分摄,理符三支无过失。
解旨趣
教证法法具宗要,各各因由各各理,反正顺违取舍知,心善抉择不移义。
解究竟旨趣
大乘究竟之旨归,平等普摄尽有情,无上正等正菩提,教证宗要各各俱。
解随行
识相明宗究竟知、依法起修次第正,初中後善入住转,容易不倒不迟漫,远离痴盲我慢行,不了次第五见等。
海公《宝相赞》原文到此为止,以下尚待继续集述,文义太丰太好,我们殷切希望能够早日著述完成。
佛法每一部经,每一部论,不论长短,亦无分长行或偈颂,悉皆具备名诠、旨趣、究竟旨趣、随行四重要义。名诠谓以适当的名句(亦即名言或法相),说明白所要说明的事理。旨趣谓一名有一名的旨趣,一节有一节的旨趣,一章有一章的旨趣,把要标举的宗旨,层层显示。究竟旨趣谓一切经论皆有一个总的旨趣,普度众生,悉皆离苦得乐,转识成智,就是佛教的总旨趣。随行谓即依解起行,实践学修,由真修贵学,而次第成就,而证果证道,而成佛度生,圆满贯彻并实现了究竟旨趣的愿望。
以上解别赞教法半颂竟。
科 己二、赞证半颂
颂 诸乘道地一切证 能依所依因果等
解
我们知道教证二法,教不离证,证不离教,合则两全其美,正法久住,离即互失依靠,将使正法衰颓。我们期望正法久住,所以教证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其实教证原是分不开的,教法多分偏於名诠旨趣的说明,而证法则是偏重随行的指示,合起来就说明白了名诠、旨趣、究竟旨趣、随行、一整套的佛法。教法亦如游览指南,而证法则如其中所附的行程地图与写真照片等,使阅者看了之後,因而认识更清楚,印像更深刻,於日後身历其境时,得以畅所欲至,实地亲证,至少亦不致迷失方向,可免误入歧途的危险。
诸乘道地一切证。诸乘谓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通运行人从苦至乐,从迷至觉的工具是乘宇义。由於亲闻佛说苦、空、无常等法而证无我的四果四向名声闻乘。生在佛世,或生於佛法灭时,由於昔曾闻法,至今缘熟,赖自智力,观现前法,或观十二缘起而断无明的名缘觉乘。为度上中下机而修小中大法,全为利他而先自离生死过失的名菩萨乘。依诸法无生,众生无尽,因之悲愿无尽而证菩提涅槃的名无上佛乘。诸佛诃斥小乘是斥责部分声闻缘觉重自利而忽利他的劣心,并非诃斥声缘乘法。声缘乘法则是诸乘共修的基本佛法(亦名根本乘法)。
声闻缘觉证无我的智慧,名一切智(自觉)。菩萨度生,自利利他的智慧,名道种智(觉他)。诸佛二智究竟,悲流无尽,名一切种智(觉行圆满)。欲求觉他,必先自觉,自未得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勉强行之,则如未习游泳而入水救人,就有自他俱溺的危险。
诸乘佛法,可依次第,循序渐修,亦可因根厚机利,或方便具足而同时兼修,然不应好高骛远,执大乘而轻根本乘法,亦不应得小为足,但求自了,而不进修菩萨乘法。须知为利他故,修自利法,虽似自利,亦属利他。反之,为自利故,修大乘法,纵修大乘,仍是小法。所以我们修行,应发拔苦与乐的菩提心,修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为度有情,故愿早证大觉。这就是佛说诸乘,要我们明次第,懂方便,就路还家,直趣宝所的本意。
已释诸乘,次释道地。道谓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地谓十地,初地、二地、乃至十地。皆是修行学佛必须经过的历程。初资粮道,谓修行必须具备福慧资粮,正如远行必须具备旅行资粮l样。故唯识云,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集种种胜资粮故。资粮道摄三十心,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二、加行道谓加功用行而趣见道,故名加行。喻如旅行资粮,准备舒齐,踏上舟车,动身起程。加行道中,复有四位,谓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三、见道谓无漏智生,了四七四八证真如,由是通运行人至於极果,故名见道。又见道谓见无我,见利他功德,见王道朗显。见道刹那,即入修道。四、修道谓更进修无分别智,断所余障,故名修道。唯识等云,为断余障,证得转依,复数修习无分别智,是以此位名为修道。又此修道,能为依持生长一切功德,故亦名地。是以修道亦称十地,所谓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五、究竟道谓功成事毕,故称究竟。与资粮道等不同,彼之四位,功未毕故。与声缘乘,亦有分别,彼所得果,非高胜故。唯佛独能,所作皆办,功德最胜,故名究竟。诸乘与五道十地,皆应一一修证,次第成就,集积无量功德,方才出生一个无上佛果,故日诸乘道地一切证。
能依所依因果等。能依谓能依教修行的人,所依谓所修的法…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