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P5

  ..續本文上一頁【總結一念處正修法。正勤行不謬。攝心稱神足。根調柔名根。轉深說名力。入無畢實智,說名菩提支。於法見不謬,王道之金繩,稱雲八正道。

   十二緣起頌(出《俱舍論》)

  

   【總解】無我唯諸蘊,煩惱業所爲,由中有相續,入胎如燈焰。如引次第增,相續由惑業,更趣於余世,故有輪無初。如是諸緣起,十二支叁際,前後際各二,中八據圓滿。【別解十二支】宿惑位無明。宿諸業名行。識正結生蘊。六處前名色。從生眼等根,叁和前六處。於叁受因異,未了知名觸。在淫愛前受。貪資具淫愛。爲得諸境界,遍馳求名取。有謂正能造,牽當有果業。結當有名生。至當受老死。二止名原由】傳許約位蛻,從勝立支名。於前後中際,爲遣他愚惑。(惑業苦攝十二支)叁煩惱二業,七事亦名果,略果即略因,由中可比二。【互相緣起】從惑生惑業,從業生於事,從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

   十二支問答釋疑

   問 無明爲有因否

  老死爲有果否

  設爾何失。若有者,緣起支應有十叁,或十四。若無者,無明爲因,老死爲果,應是無爲。

   答

   應作是說,無明老死,雖有因果,而非有支。故無十叁、十四支失。無明因者謂不如理作意。老死果者謂愁悲苦憂惱。複有蛻者,無明有因謂前無明。老死有果謂後老死。過去未來,無明老死,有多刹那,故無十叁、十四支失。有余師說,無明有因,謂前老死—。老死有果,謂後無明,現在名色、六處、觸、受,即未來老死。若說受緣愛,即老死緣無明,猶如車輪,上下迥轉,終而複始。如是有支,無始相續,雖有因果,而無十叁、十四支失。

  

   複次,此十二支緣起法,有根有莖,有枝有葉,有花有果,猶如大樹。此中根者謂無明行。莖者謂識名色。枝者謂六處。葉者謂觸受。花者謂愛取有。果者謂生老死。此十二支緣起法樹,或有花有果,或無花無果。有花有果者,謂異生及有學。無花無果者,謂阿羅漢。

   附十二因緣圖說

   【流轉一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還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名色乃至老死滅。

  

   六度頌(依《大乘莊嚴經論》)

   【解施】

   無貪善根勝思維,以己身物施受者,施物成就財增益,施身經中蛻五事,壽命容色身力強,安樂辮才皆增上,自他二攝圓菩提。身物苦集不堅性,法施自他醒愚迷,善習財法無畏施。

   ;

   【解戒】

   具足受學諸學處,求涅槃道滅諸有,戒果人天無憂惱,次第住心成等持。任持功德如大地,止息一切煩惱熱,遠罪緣起離憎怖,福資具足慧相應。身口意業善淨行,羯磨受得法得二,法得定共得定生,道共得果無流等。

   【解忍】

   仇怨不報耐衆苦,法忍智生叁次第,依大悲因依法起,法言持戒多聞慧。經說忍得五果相,少憎少嫉護他意,喜樂臨終無悔恨,往生人天善道行,二利速成行難行,具足最勝無上稱。

   .

   【解精進】 善業勤修正勇猛,信心欲樂堪劬勞,念力定力對治生,善法樂住離雜染,叁畢身心無間重,精進品類七種分。

   【解靜慮一

   調心內住念無忘,不失所緣巧精進,生起喜樂離退失,五通現得住叁住,施戒天住無量梵,叁空叁乘聖者居,諸法上首定相應,有尋有伺唯有伺,無尋無伺叁類地,喜俱樂俱舍念俱。

   【解般若一

   離邪離世正擇知,依定持慧如實解,流變垢染善脫離,抉擇世出世間智,大出世間之慧命,無上正知慧命者,正說正法正緣生,諸法無匹勝中勝。

   以上解流轉還滅體相用,以下解名诠旨趣等隨行。

   解名诠

   能诠自性名句法,憶持不忘精刻記。所诠差別衆法義,性相分別界地等,總別同異善分攝,理符叁支無過失。

   解旨趣

   教證法法具宗要,各各因由各各理,反正順違取舍知,心善抉擇不移義。

   解究竟旨趣

   大乘究竟之旨歸,平等普攝盡有情,無上正等正菩提,教證宗要各各俱。

   解隨行

   識相明宗究竟知、依法起修次第正,初中後善入住轉,容易不倒不遲漫,遠離癡盲我慢行,不了次第五見等。

   海公《寶相贊》原文到此爲止,以下尚待繼續集述,文義太豐太好,我們殷切希望能夠早日著述完成。

  

   佛法每一部經,每一部論,不論長短,亦無分長行或偈頌,悉皆具備名诠、旨趣、究竟旨趣、隨行四重要義。名诠謂以適當的名句(亦即名言或法相),說明白所要說明的事理。旨趣謂一名有一名的旨趣,一節有一節的旨趣,一章有一章的旨趣,把要標舉的宗旨,層層顯示。究竟旨趣謂一切經論皆有一個總的旨趣,普度衆生,悉皆離苦得樂,轉識成智,就是佛教的總旨趣。隨行謂即依解起行,實踐學修,由真修貴學,而次第成就,而證果證道,而成佛度生,圓滿貫徹並實現了究竟旨趣的願望。

   以上解別贊教法半頌竟。

   科 己二、贊證半頌

   頌 諸乘道地一切證 能依所依因果等

   解

   我們知道教證二法,教不離證,證不離教,合則兩全其美,正法久住,離即互失依靠,將使正法衰頹。我們期望正法久住,所以教證必須並重,不可偏廢。其實教證原是分不開的,教法多分偏於名诠旨趣的說明,而證法則是偏重隨行的指示,合起來就說明白了名诠、旨趣、究竟旨趣、隨行、一整套的佛法。教法亦如遊覽指南,而證法則如其中所附的行程地圖與寫真照片等,使閱者看了之後,因而認識更清楚,印像更深刻,於日後身曆其境時,得以暢所欲至,實地親證,至少亦不致迷失方向,可免誤入歧途的危險。

   諸乘道地一切證。諸乘謂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通運行人從苦至樂,從迷至覺的工具是乘宇義。由於親聞佛說苦、空、無常等法而證無我的四果四向名聲聞乘。生在佛世,或生於佛法滅時,由於昔曾聞法,至今緣熟,賴自智力,觀現前法,或觀十二緣起而斷無明的名緣覺乘。爲度上中下機而修小中大法,全爲利他而先自離生死過失的名菩薩乘。依諸法無生,衆生無盡,因之悲願無盡而證菩提涅槃的名無上佛乘。諸佛诃斥小乘是斥責部分聲聞緣覺重自利而忽利他的劣心,並非诃斥聲緣乘法。聲緣乘法則是諸乘共修的基本佛法(亦名根本乘法)。

     聲聞緣覺證無我的智慧,名一切智(自覺)。菩薩度生,自利利他的智慧,名道種智(覺他)。諸佛二智究竟,悲流無盡,名一切種智(覺行圓滿)。欲求覺他,必先自覺,自未得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勉強行之,則如未習遊泳而入水救人,就有自他俱溺的危險。

   諸乘佛法,可依次第,循序漸修,亦可因根厚機利,或方便具足而同時兼修,然不應好高骛遠,執大乘而輕根本乘法,亦不應得小爲足,但求自了,而不進修菩薩乘法。須知爲利他故,修自利法,雖似自利,亦屬利他。反之,爲自利故,修大乘法,縱修大乘,仍是小法。所以我們修行,應發拔苦與樂的菩提心,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爲度有情,故願早證大覺。這就是佛說諸乘,要我們明次第,懂方便,就路還家,直趣寶所的本意。

     已釋諸乘,次釋道地。道謂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地謂十地,初地、二地、乃至十地。皆是修行學佛必須經過的曆程。初資糧道,謂修行必須具備福慧資糧,正如遠行必須具備旅行資糧l樣。故唯識雲,爲趣無上正等菩提,修集種種勝資糧故。資糧道攝叁十心,所謂十住十行十回向。二、加行道謂加功用行而趣見道,故名加行。喻如旅行資糧,准備舒齊,踏上舟車,動身起程。加行道中,複有四位,謂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位。叁、見道謂無漏智生,了四七四八證真如,由是通運行人至於極果,故名見道。又見道謂見無我,見利他功德,見王道朗顯。見道刹那,即入修道。四、修道謂更進修無分別智,斷所余障,故名修道。唯識等雲,爲斷余障,證得轉依,複數修習無分別智,是以此位名爲修道。又此修道,能爲依持生長一切功德,故亦名地。是以修道亦稱十地,所謂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五、究竟道謂功成事畢,故稱究竟。與資糧道等不同,彼之四位,功未畢故。與聲緣乘,亦有分別,彼所得果,非高勝故。唯佛獨能,所作皆辦,功德最勝,故名究竟。諸乘與五道十地,皆應一一修證,次第成就,集積無量功德,方才出生一個無上佛果,故日諸乘道地一切證。

   能依所依因果等。能依謂能依教修行的人,所依謂所修的法…

《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入般若法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