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僧则是我们的本份。我们对他应守我们的本份,正如爱护儿童是成人的本份,决不能因儿童犯了错误而不守爱护儿童的本份。任何比丘皆应恭敬,正如任何儿童皆应爱护一样。儿童之应爱护,因为他是具体而微的成人,也就是未来的成人。比丘之应恭敬,因为他是具体而微的佛,也就是未来的世尊。所以敬僧即是敬佛,慢僧亦即慢佛。敬佛敬僧,功德无量,慢佛慢僧,罪过无量。此中进出,关系重大,我们必须认
识清楚,以免误犯错误,枉受苦报。以上略释赞德竟。
科 戊四、归愿半颂
颂 我今归依永归依 愿断烦恼度有情
解
「我今归依」谓我今尽形寿归依僧宝,其愿力只及此生,至命终舍报时,归愿亦舍。「永归依」谓从归依之日起直至成佛,生生世世,永远归依三宝,其愿力贯通於菩提道全程,是为最极殊胜的归愿。「愿断烦恼」谓我愿如僧宝t样发断烦恼的出离心,「度有情」谓我愿如僧宝一样发普度众生的菩提心。我们归依僧宝,非独归依其人,实兼归依其出离心、具足戒、菩提心,归依其闻思修三慧、戒定慧三学,乃至断智悲三德。这些僧宝功德就是我们归敬的对象,学习的榜样,所以应当念念在心,明记不忘。
以上略释归愿竟。
科 丙二、三寅法喻分二 丁一、总释半颂
颂 如来正法贤圣僧 明净坚严希无上
解
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恩德,上文业已分别说明。今此一颂结成三宝之所以尊称为「宝」的原因,复分为二,前半颂总释「宝」义,以明珍宝所具的高贵品质;后半颂复以譬喻显示三宝护念我们的恩德,使我们体味到与三宝不可分离的关系,因之对於三宝获得更明确、更亲切、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前半颂上句「如来正法贤圣僧」,如来是佛十种名号的一种。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称如来。又如表真如法体,来表从体起用,来此世间成佛度生的悲智大用,所以如来即是佛宝。正法谓法宝,贤圣僧谓僧宝。上句标三宝名,下旬「明净坚严希无上」显三宝德,前五字总显一般珍宝的高贵品质,末「无上」二字则是别显三宝所独具的无上高贵的品质。明谓明亮有光彩,凡是珍宝,都有光彩。净谓清净无杂染,质地纯净,故名珍宝。坚谓坚贵不变坏,如金刚钻坚利无比。严谓庄严,因庄严故,能使见者欢喜。希谓希有,物以希为贵,因希有故,更显珍宝的可贵。以上明净坚严希是世间珍宝通具的品质。世间珍宝虽具如是高贵品质,然非无上,因为比较起来,好还有好,高贵还有高贵,可说是没有穷尽的。复次,任何高贵珍宝,任何上妙世间法,或能使人离部份苦得部份乐,然不能使人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或能转顽愚成世智,然不能转分别识成无漏智,唯独三宝能令一切依教奉行、实践学修的人,悉皆离苦得乐,证涅槃果,转识成智,证菩提果,使人从烦恼缠缚中解放出来,而成自在无碍,常乐我净的佛。所以唯独三宝是一切珍宝中的无上珍宝。这是我们应当认识清楚的第一要义。
科 丁二、法喻半颂
颂 佛如良医法妙药 将护病者蜕名僧
解
根据诸佛世尊无漏智慧的观察,凡是人是免不了有些毛病的,没有毛病的人是少有的。所谓病,不单指身体上的内科病、外科病、神经病等,而是广义的总括生理方面的毛病、心理方面的毛病、习惯方面的毛病(後二类病,佛法名为烦恼障)。还有见解方面的毛病、知识方面的毛病、乃至所学所修不够全面、而误以为已甚全面的「智不及愚」方面的毛病(此数类病,佛法名为所知障),如是身病、心病、内病外病,广说有八万四千,乃至无量诸病,略举纲要亦有四百四十种病。这种种病,大多数是病人自己所不觉察、不知道的无形病。就因大家不觉察、不知道的原故,所以人们虽然长期在三苦八苦中兜圈子,亦很少有人提出追究病源、挖掘病根的要求。病与苦是分不开的,有病即有苦,所以从苦可以证明病的存在;无病方无苦,所以要求离苦必先治病。复因三苦八苦的滋味尝得久了,以为大家都是如此,亦复安之若素,不以为苦,这是麻痹更甚,不但不知自己有病,且亦不知自己有苦。或虽感觉自己的痛苦,然只对苦果作斗争,以期减少痛苦,而不去十分深入追究苦因,挖掘苦根。或复误认暂时离苦的极短时间为乐,所谓认苦为乐,苦谓乐倒,这是四种颠倒知见的一种;其余三种颠倒是人身不净,不净净倒;世间无常,无常常倒,诸法无我,无我我倒。此四颠倒都是违反事实真相的错谬知见,故名四倒。复因颠倒错谬,而大家又不知道是颠倒错谬,故是人昕易犯的通病。(四倒的解释容後文便再释)以上种种毛病,除一般身病是世间医师所能治疗外,其余都是人所不识、药所不治的致命重病,唯佛世尊能识能治,所以我们亦称世尊为大医王。颂以良医喻佛,正是最极恰当的譬喻。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乃至无量法门,正为对治八万四千乃至无量诸病。凡是有一种病,佛就有一种对治的法药,如佛说五停心观对治多贪、多瞠,多痴等五类毛病,又说四念住对治四颠倒等,只要病人能够信受奉行,无不灵验异常,根本痊愈,听以佛法亦称为万病总治的阿伽陀药。颂以妙药喻法,亦是非常恰当的譬喻。
世尊愍念聚生,无量劫来,被烦恼病苦之所缠缚,辗转受苦,不求出离,如在火宅中嬉戏的天真儿童一样,身处险境而不自知,如在大海中浮沉的落水旅客一样,随业流转,不得自在。世尊愍念众生,因无知故,枉受诸苦,所以降生世间,说法度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是引导众生离苦得乐,证涅槃果,转识成智,证菩提果,也就是普度有缘,悉皆成佛。因为必待度生戎佛之後,方能究竟解脱一切病苦。所以诸佛是为治病救人而成佛,亦为治病救人而出世。《妙法莲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所谓大事因缘,即指救治病人,究竟离苦的大事因缘。常言道,治病须治根,救人要救彻。今以佛法来治病救人,是救治方法中比较彻底和完善的方法。
僧宝的使命是荷担正法,代佛弘化,一方面师弟传承,藉使佛种不灭,一方面显扬佛法,藉以治病救人,而其总的目的,无非以究竟圆满的佛法来饶益苦恼无知的众生,所以僧宝如同医院里的护士一样,直接使病人减少痛苦、得到照顾。颂以将护病者的护士喻僧,也是非常恰当的。我们应当致力於发掘我们自己的毛病,自己常作病者想,殷切的仰望三宝以妙法药来救治我们的毛病,使我们与三宝经常发生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我们还要维护寺庙,供养三宝,尊重护持佛所制定的优良传统,如摄徒传戒、讲经修法等佛事,因为这些皆是使佛法常住世间,以佛法广利众生的具体工作,其要义於後面颂文,续有陈述。
问:三宝功德,已承解释,然在常见的僧众身上,由於看不出如本文所述的一二功德,不免令人怀疑三宝的全部功德是否真实。复次,僧众奉佛为师,以法为药,而自己负有将护病者的使命,然颇有一类僧众,由於世间法学习不够,因顾虑自己出路狭窄,生活成问题而感觉苦闷和旁徨。这是表示他们自救的力量尚且不够,安有余力治病救人。
答:僧宝功德不是凡夫以貌取人的肉眼所能辨别出来的。僧众之中,龙蛇杂处,凡圣同居,所以他们所隐藏的内德,非是我们凡情所能测量得到的。这是一方面的事实。另一方面或有一类僧众因怀顾虑而感苦闷。这是由於他们对於世间法和佛法的认识不够透彻。由於认识不够所以动摇了对於佛法的信心。由於旧信心既已动摇而新信心又复建立不起来,因之感觉到苦闷。如果他们对於世法佛法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他们就不致失却信心,也不致感到苦闷。这是一个考验,唯有认识清楚,信心坚定的人,才经得起这个考验。在这个现实的考验下,倒是佛教徒提高对自己的认识,由是而开发智慧的好机会。愿我们佛教徒抓紧这个机会,回头来体认这个自己到底是谁。
问:就一般非佛教徒来说,他们因未闻佛法而不懂佛法,是不足为怪的。如果是佛教徒而说他们认识不够,那就怪了。若不将此中原因,具体说明,则外界对於佛法的批评如「佛法理论与实际相隔十万八千里」,就不易解释了。
答:这一疑问的解释,确实重要。一部分僧众对於佛法认识不够的现象,是我国内地佛教所存在的特殊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的,举要言之,则有地理方面的缘由、历史方面的缘由、社会方面的缘由、人事方面的缘由。为释疑故,试作如下的说明。
佛在世时比丘行乞食制,所以比丘亦名乞士,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然乞食制宜於热带及物产丰富、生活较易之处。我国的气候是寒带与温带的气候。为适应地理气候不同的关系,所以佛法传入中国,不得不改乞食制而为丛林制。丛林制的好处是为修行人集体解决食住问题,使其可以脱空身心,钻研学修,其缺点是不免逐渐掺杂了一些当时封建社会的不良习气。这是由於地理关系,引出辗转演变的最初起因。
佛法自东汉传入中国,至唐代而盛极一时,并在多方面帮助了中国文化的突飞猛进,例如音乐、书画、雕刻、建筑、造像、造纸等,无不受到极有价值的影响。这种伟大的中印二土的文化交流,逐渐引起了抱门户私见的儒道二教的嫉视,因之曾三次阴谋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相勾结,酿出三武灭佛的惨剧,而使佛教文化,实即中国文化受到非常惨重的破坏。宋人儒者每多暗阅佛典,窃其意义注释儒书,而又公开抑佛扬儒,并且上下其手,於历史中,尽量湮没…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