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師大乘道功德(1)
傅味琴 2006.1.22
誰能具足依止世尊道 適合導師功德十種全
無余諸佛血統法之王 勝乘知識足下所瓦德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二,我們大家以非常歡喜的心,來紀念能海上師的聖誕。能海上師是大般若宗的初祖,也是我們的根本上師。我們的紀念活動從昨天就開始了,昨天下午你們在考試,背誦能海上師編的《戒定慧基本叁學》,以此來紀念能海上師。你們四個堂口:意樂加行堂、下士堂、中士堂、上士堂,精神都很飽滿。有這麼好的精神,對修行應該要充滿信心。誰修行最快,能夠快快成就?就是朝氣蓬勃的人。
我從前就喜歡背誦,十年動亂更是促進了我的背誦,因爲要把所有的法都裝到腦子裏去,只有靠背誦。那時每天天剛剛亮我就出門,全上海繞一圈,回到家裏天已經黑了,路上就是在背誦。就這樣背上一整天,後來就越背越多,因爲前面背的不背要忘記,後面又有新的東西要背,所以背到天黑還沒有背完。大家知道十年動亂裏能保留好法寶那是極其稀有難得的,就怕來抄家,一抄家全完了,最安全的地方就是記在腦子裏。
可能有人想,背是好,可是背完了,過一個時期又忘掉了。也是事實,拿我來說,我過去背的東西今天全忘了。可是你們要知道修行的微妙,即使你忘了,種子還在,而這個種子就是你將來開智慧的因。也就是說哪怕你忘了,種子一發動,法義上的智慧覺悟就會出來。我們修行既要看到有形的東西,也要知道有無形的力量,這種力量非常微妙。
我昨天看到你們這麼年輕,就背得很好,這很不簡單,所以我非常歡喜,你們大家也非常歡喜吧?你們有這種精神,將來正法久住大有希望。正法住在哪裏啊?就住在我們每個佛弟子身上。有的人身上沒有正法,當然也談不上正法久住,有的人身上有正法,而且他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那麼正法就能久住了。
整個的佛教還不是從一個一個人開始的?我聽說你們爲了背出成績來,連躺在床上,枕頭旁邊還放著一張紙,抓緊每分鍾每秒鍾都在背。這種精神非常好,修行就是要苦修的。
去年的今天,我們講了贊歎師的功德恩德的第一個偈頌,講的是觀師持戒、多聞、解空功德,網站上登了一年還沒有登完,今天講的不知等到什麼時候才能上網,而你們今天就能夠聽到,所以你們到這兒來學習的就占了很大便宜,在這兒學既快又穩當,穩體現在哪裏啊?你稍微有點差錯,老師同學就給你幫助,不讓你繼續錯下去。
我們今天講第二個偈頌。“誰能具足依止世尊道,適合導師功德十種全,無余諸佛血統法之王,勝乘知識足下所瓦德”,能海上師說前一個偈頌是觀師解脫乘功德,也就是根本乘的功德,這個偈頌是觀師的大乘功德,“誰能具足依止世尊道”,世尊道就是菩提道。能海上師說:“此上師菩提心功德”,所以第一句,“誰能具足依止世尊道”,這個“誰”是指上師,在《上師無上供養觀行法》裏,是指宗喀巴大師。
一般都知道佛教有大小二乘,其實小乘應該稱爲根本乘,因爲心有大小,法無大小。你不深入經藏,有許多話你不會明白,其中有個原因,我們今天看的佛經是從印度翻譯過來的,這就要看翻譯的水平喽。你光看翻譯過來的經文,容易依文解義,容易對法不恭敬。障礙般若波羅蜜圓滿的第八種障礙,就是依文解義不敬法。確實有這個情況,佛教傳到中國來,我二十二歲進佛門時就看到,整個佛門都排斥小乘,非但不弘揚,一提起小乘就帶有一種蔑視的態度,這就是不敬法。後來能海上師出席世界佛教會議,回來做報告時講,希望國內佛教界不要再說東南亞國家是小乘國家,人家對我們有意見。法無高下,怎麼可以稱小乘呢?能海上師意思小乘應該稱爲“根本乘”,因爲四谛法、十二因緣、了生死證阿羅漢果這是修行的根本。當然,根本的法就非常重要了。
贊師大乘道功德(2)
傅味琴 2006.1.22
長時期以來中國佛門,不重視解脫道,不重視根本乘的經典,我進佛門以後從沒有聽一個法師講過《四阿含》,也沒有見一個法師好好地講過四谛法。這就導致佛法快速度地衰落,因爲離開根本也就沒有基礎了。沒有基礎,你要想辦一番度衆生的大事業,那就架空了。修什麼法都是爲了要解脫生死解脫煩惱,如果不走這條路,那不是架空了?
我年輕時,法師弘揚經典一般都是《心經》、《金剛經》、《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有的法師還講過《華嚴經》,可是大都抓不起來,斷煩惱的根本乘又被貶低排斥,假如你想學學根本乘,很多人都會嘲笑你,“小乘是自了漢,我們應該修大乘。”這個話是不錯,可是釋迦佛的真正含義並不是像你所說的那麼片面。鼓勵人上大學,這沒錯啊,可是你沒進小學也沒進中學,你怎麼進大學?現在找工作差不多都要大學畢業文憑,你們也知道,馬路上貼滿了“辦證”,(衆笑)人們稱爲“牛皮癬”,文憑都是假的啦。你沒有讀小學沒有讀中學,你要得到一張大學的文憑,你只有搞假,但是假花是沒有果實的。可以這麼說,長期以來中國的佛門自名大乘實非大乘,因爲自身沒有力量,修不起來。實際上還是人天乘。修行人最可怕的一件事就是佛法在你身上不起作用,或者作用降低。
前一個偈頌是贊歎師的解脫乘功德,也就是根本乘功德,以根本乘爲基礎才能建立起大乘的功德,所以這裏是贊歎師大小二乘功德具足,並不是一個空頭的師。
中國佛教以前有十大宗派,現在已經沒那麼多了,一般只聽到禅宗、密宗、淨土宗,法相宗也很少聽到了。至于華嚴宗,我十多年前在南京見到一個老法師,他是華嚴宗,可是他並沒有講《華嚴經》,只是在佛龛裏供了一部《華嚴經》。一般佛學院裏常學的就是唯識,因爲知識分子很喜歡研究哲理。等到他畢業當老師了,他學的是唯識,所以只會講唯識。假如請他講講《四阿含》、《菩提道次第》,他就不會講,因爲沒學過。等他的學生做老師了,也只會講唯識。這就是末法現象,法越來越少了。
有人從南方到北京,又回到福建,可能不止學了一個佛學院,他也只會講唯識,至于講得怎麼樣我就不知道了,據說講了兩叁堂課就不講了。看到這個現象,我們心裏很難過,要靠這種局面來使正法久住,我看很困難。今天能夠把能海上師《基本叁學》裏的科頌,像你們那樣背出來,現在全國可能不多吧。
大乘必須建立在根本乘基礎上,就好比密教必須建立在顯教基礎上,否則就是沒基礎的空中樓閣。昨天看到報上說,現在翻譯的人水平很成問題,結果鬧了極大笑話,弄得外國人取笑中國人,“你們中國人連中文都沒有搞清楚,還想翻譯成英文?”中文是根本啊,現在連根本都不抓了,結果翻譯全翻錯了。有這麼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這句他譯英文,譯成了“人開始的時候,性的行爲是好的”,簡直是胡鬧啦,所以沒有基礎就等于胡鬧。
大乘法門首先要有菩提心,你沒有菩提心,大乘怎麼修得起來?僅僅是哄哄熱鬧。菩提心就是爲了成佛度衆生。有了菩提心,你才肯廣度衆生,度衆生的功德圓滿了才成佛,成了佛以後還是爲了度衆生。念念不忘衆生,唯獨沒有自己,這才是大乘的精神,你稍微有一點自私小我的心,那也不叫大乘了。
“世尊道”就是菩提道。世尊就是佛,我們娑婆世界的佛就是釋迦佛。釋迦佛當年逾城出家,他跟馬夫說,“我要出家修行,這不是爲了我自己,我是爲了一切衆生啊”,這就是菩提心。一個修大乘法的人哪能老爲自己打小算盤?我執不去掉,生死都了不脫,還談什麼大乘?大乘不是在衆生裏哄熱鬧、搞榮譽,而是要度衆生了脫生死到彼岸,乃至發菩提心快快成佛。你的心一放在“我”上,這個心就小了,那根本就不在修大乘法。
釋迦太子走的路就是菩提道,因爲他是爲了一切衆生,所以他的思想境界非常高。他開始是到深山老林裏,去向那些苦修行的人學習,可是一學就發覺他們方向不對頭,他們都是爲了自己升天,這不是釋迦太子走的路。釋迦太子是爲了一切衆生而要解脫生老病死的,他許多世都是在六道裏修菩薩道度衆生的,這才是真正的大乘。
娑婆世界是最苦的地方,娑婆世界衆生脾氣剛強難調難伏,釋迦菩薩發心到娑婆世界來度娑婆世界衆生,這種悲心受十方如來贊歎,這種精神就是大乘精神。大菩薩個個在六道裏度衆生,從來也沒有動過一個念頭:我要去一個極其舒服的地方修行,我要到一個條件極其好的地方去度衆生,他都是平等對待的。大願地藏菩薩更是發願在地獄裏度衆生,難道他錯了嗎?難道會被人說成可憐嗎?有些人發不了大乘心,也不應該把發大乘心的人說成“可憐”。
贊師大乘道功德(3)
傅味琴 2006.1.22
既然咱們是大乘佛教,首先就要懂得大乘的精神,沒有大乘精神,你是口說大乘實非大乘。有了精神還要有行動,發菩提心不能停留在唱唸上,首先要有菩提願,發了願還要去實踐去做到,這叫菩提行。
一個人沒有內涵僅靠外相,再莊嚴也不頂事。比如世間上男的西裝筆挺,女的化妝得漂亮,誰知道這個男的是不是強盜?女的是不是酒家裏的叁陪小姐?從前的強盜樣子還看得出來,兩把大刀背上一插,(衆笑)在樹林裏轉來轉去,稱爲“綠林好漢”。現在的強盜哪有背著機關槍?(衆笑)全是西裝筆挺的。
外貌莊嚴,內心糜爛,這就是釋迦佛批判的行爲。尤其可怕的是這種人很容易迷惑人。我們修行也是如此,要搞實在的,不要搞表面的。因爲你搞表面的,很容易引起別人對你的恭敬供養,這麼一來你修行就完了。因爲恭敬供養對于一個修行沒有水平的人,必然會促使他墮落,那是很危險的事情。就說得輕一點,墮落入畜生道吧,我們這兒的叁只小狗還不是貪圖供養?(衆笑)我們天天在供養它們。狗受了我們供養,它還看看門呢。你假裝…
《贊師大乘道功德(2006年能海上師聖誕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