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香,貪檀香的香,也是貪。平時這個菜也不貪,那個菜也不貪,今天碰巧這個菜比較喜歡吃,臨時性的貪一貪,那也是貪。
心在一個境上不散亂,這就是定
“離五欲而出生的心一境性是名定。”什麼叫心一境性?心在一個境上,修禅定要專注一心,專注就是全神貫注,專心集中在一個境上,慢慢産生能力了,就成性了,叫心一境性。能夠有能力心在一個境上不飄動,當然也不打妄想,也沒有散亂心,這就是定。
不離五欲難入定,越貪越複雜,事多妄念多
要做到入定,不離開五欲是做不到的,就算你有一點水平,能在修定時間內達到修定的要求,但其它的時間你在貪五欲,也不過在修定這段時間裏起點效果,那怎麼了生死呢?
貪五欲貪得厲害的人,一清早開始,妄念就多。生活越複雜,希望越多,事情越忙,矛盾就越多,妄念也更多。
忙家就是忙苦
農村一聽到雞叫“喔喔喔……”就知道天亮了,這叫報曉雞。從前上海市區也有“報曉雞”,一聽到這個“雞”叫,家庭婦女忙著起來了,這個報曉雞不是雞是人,叫的時候叫“倒——”,(衆笑)當然是比我叫得響,這啥意思啊?就是糞車來了叫大家來倒糞桶,所以他只叫一個“倒——”(衆笑)。一家一家把糞桶倒在糞車裏,倒完糞桶要洗糞桶,自己還要小便,洗臉,梳頭,一看已經四點鍾了,趕快,去菜場買菜,還要動腦筋今天什麼菜配什麼菜,家裏人愛好各不同,還有生病的病人,可真煩死人,是有這點本事能活下來(衆笑),連我都怕煩。我一向什麼事都不管,自管自唸經寫筆記。但成家後叁件事可不能不管,因爲老婆忙不過來,一件事買菜,一件事生爐子,還有一件事洗尿布。(衆笑)如果我反抗,孩子的媽就要說:“誰叫你是做爸的?”(衆笑)
循身觀(18)
(帶修禅定前開示)⑥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7—7.27
◎ 傅味琴
要身定心定,先學會穩重
提要:
■ 跟了生死無關的事,就別再加進去了
■ 修行人少說話,走路也好用功
■ 勞動妄想少,對修行沒妨礙
■ 聽法後常想法義,就能改變打妄想習慣
■ 要身定心定,先學會穩重
■ 心一亂,身子也難定
跟了生死無關的事,就別再加進去了
所以在家是很難修的,這是客觀現實,不要去聽信個別人說的話,這話還傳得很普遍:“在家修得好,出家修不好,”我是不同意的,這話至少是貶低了僧寶,否定了出家的功德。如果我當年沒生孩子就出家了,至少用不著洗尿布,(衆笑)洗尿布的時間我可以修禅定嘛。那麼在家居士們怎麼修啊?要身不出家心出家,五欲要少貪,雜務要少忙,跟了生死沒有關系的事就別加進去了。當年能海上師在講經時說:“四川人上街一見面就問:“生活怎麼樣?”這跟了生死有啥關系。”好比現在人一見面就問:“身體好嗎?”“今天天氣好。”也是浪費時間。
修行人少說話,走路也好用功
你們現在看到我一個人走出去,也不跟上來了,從前總是有人跟上來扶著我的手,怕我摔跤,蠻像慈禧太後。(衆笑)假如來了兩個居士,扶手不大習慣,就把我臂膀給撐起來,那邊也撐起來,(衆笑)遠看難免要誤會,以爲傅老師被綁架了。(衆笑)
你們跟我一起生活了幾年,可能也開了點智慧,看樣子傅老師不喜歡旁邊有人,所以也不跟上來,跟上來的人絕大多數是你們先跟我說話,即使你不跟我說話,我不能不關心你幾句。(衆笑)從來也沒有人一聲不吭地跟在我背後。有人說我像犀牛的角那樣喜歡獨自遊蕩,其實是在思惟人生,或者在用功。你們多聽法慢慢就懂修行人少說話,好多用功。
勞動妄想少,對修行沒妨礙
勞動對修行沒有妨礙,你們只知道勞動培福,我再告訴你們一個道理,勞動時不管是劈柴也好,背柴也好,就不大會打妄想,你心裏所想的是勞動。譬如劈柴,一塊木頭放好,刀劈下去,你心裏總是想著這塊木頭,總不見得把刀豎起來時,忽然想起阿毛對我不好,把木頭當阿毛,把他劈死。(衆笑)而你躺在床上睡不著,那時妄想可多啦!有的妄想還有連貫性,把它編在一起,簡直可以寫本小說。
聽法後常想法義,就能改變打妄想習慣
妄想成習慣了怎麼辦?要多聽法,讓耳朵去聽法,腦子去想法,這樣才能夠改變我們隨便打妄想的習慣,空的時候與其想亂七八糟的妄想,還不如想一想聽到的法義。
剛才講的種種例子,種種啓發主要是從生活各方面來指導你們怎麼樣在生活裏配合修行,怎麼樣進入禅定的境界。
身定心定,心定身定~心身一體。
要身定心定,先學會穩重
“身定心定,心定身定”,這是舍利弗說的話,因爲心身有連帶關系,是一個整體。要使心定,身子先要定,身子怎麼定?你只要做到舉止穩重,身子就容易定。有人走路,盡管他可以走得一點聲音也沒有,可是他搖搖晃晃,一會兒把這邊碰了一下,一會兒把那邊碰一下,一點不穩重。舉手擡足動嘴巴,哪怕身子擺個姿勢都要學會穩重,身子就容易定下去。
心一亂,身子也難定
修禅定的時候,身子一動也不能動,就叫不動不搖!身子定了心就更容易定,反過來說,你心裏亂七八糟,身子也很難定得下去,全身都會不安,東看看西看看。有時雖然眼睛沒有東看西看,身子也沒動,那是因爲他很苦惱,很多人有個習慣,動不出腦筋就要搔頭皮,(衆笑)還是在動。所以心身是一體的,佛也是這麼說,心法,色法,(色就是身體)不可分離。今天時間到了,下課。(回向)(2002.7.11第五講完)
循身觀(19)
(帶修禅定前開示)⑥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7—7.27
◎ 傅味琴
身定心定,形成良性循環
提要:
■ 身定心定,心定身定,形成良性循環
■ 威儀使身定,禅定使心定
■ 沒有佛法智慧的莊嚴,威儀成了裝模作樣
■ 沒有慧,息不下煩惱,不坐禅,沒有定力
■ 只講心定,不講身定,也是片面
■ 世俗習氣放不下,怎能是個大修行人
■ 心高舉,腿抖動,怎能是個開悟的人
身定心定,心定身定,形成良性循環
“身定心定,心定身定”因爲心跟身有密切聯系,科學上也說心身一體,身定會影響心定,心定也會影響身定,這當然是好的影響,互相影響,就形成了良性循環。身定心定兩者應該同時去努力,如果只取身定而不取心定,或者想只要心定而不要身定,我看都不恰當。末法時期佛門搞片面,細細地觀察一下很多都不全面。不全面就不可能圓滿。
威儀使身定,禅定使心定
現在的居士素質也很差,跟社會上的人差不多。我們在這裏一起學法的同學,由于天天生活在一起,也覺得很普通,可是外面來的客人,就感覺到我們這兒就不一樣,我們到別的地方去,看看那些居士身不定心不定,出家人很多也表現了心身不定,也能感覺到這兒的殊勝。出家人要講究威儀,坐怎麼坐,走怎麼走,還要講究禮節。在過堂的時候,齋堂的規矩很重,現在講規矩,還能維持兩個,一個是齋堂的規矩,一個是上殿的規矩,但在平時的生活中,就比較隨便了。保持威儀的時候能身定,可不一定心定啊,這就是沒有很好地結合,其實即使身定會影響心定,也影響不了多少,尤其是不修禅定的人,修唸佛的真要唸到身定心定,也是不容易的事,坐著念佛,身子雖然不動,心在打妄想。更差的,坐著身子都還不定,頭在轉來轉去眼睛看來看去。
沒有佛法智慧的莊嚴,威儀成了裝模作樣
威儀好,使人恭敬,如果沒有修持,沒有智慧,說句不客氣的話,成了裝模作樣,你吸引了這麼多的人來恭敬你,你給衆生什麼呢?
出家人由于威儀好,更容易使人起恭敬心,可是在你這兒又聽不到佛法,一句佛號不到一分鍾就學會了,佛法不弘揚,卻盡講儒教的道理,這種莊嚴,豈不成了裝模作樣,還有比你更莊嚴,能全身不動的,那是泥塑木雕的佛像,泥塑木雕的佛像還比你好呢,他雖然不會講法,也不會灌輸佛弟子儒教思想啊。
沒有慧,息不下煩惱,不坐禅,沒有定力
講威儀要身定,可不能不講心定。你沒有佛法的智慧,煩惱熄不下去,融化不了,不修禅定沒有定力,那你這個威儀僅僅使人看了,發發歡喜心而已。
只講心定,不講身定,也是片面
也有認爲只要心定就好,這也是片面,社會上的知識分子,科技人員,他在研究一個項目時,也能心定,可是平時呢?開玩笑,吵架,喝酒跳舞。
世俗習氣放不下,怎能是個大修行人
在修行人中很多也是這樣,別人看到這個人,威儀舉動怎麼這樣子世俗氣,有人卻說:“人不可貌相,他是個大修行人。”如果真是個成就的人,可能是遊戲人間,好比濟公裝瘋。可是懂佛法的人從凡夫修到成就這條路上來看他,他成就的條件也不具足啊。
例如有個名望大的人,因爲錢多,受他供養的地方就對他很尊重,請他去講法,講法時還抽煙,連抽煙的煩惱都斷不了,誇誇其談有什麼用?
心高舉,腿抖動,怎能是個開悟的人
我年輕時候,雪相法師到了上海給我寫了一封信,我就去看他,正在談話,進來一個男居士,他不向法師頂禮,僅握握手,他談的是禅宗,他把曆代的禅師,一一否定,當時我聽得很不舒服,連身體的感覺也不舒服,感覺連這個桌子也在抖動。(衆笑)我還以爲這家主人養了一只狗或是一只貓,(衆笑)我朝桌底下一看,發現這個被人說是已經開悟的人,翹了二郞腿在抖腿,我心想你身都不定,心怎麼定呢?再看看他臉上發黑,修禅成就的人怎麼連毛細血管都沒打通呢?
《<循身觀>帶修禅定前開示(10~1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