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捕捉那生起的地方,不要去找知識、找答案

  捕捉那生起的地方,不要去找知識、找答案!

  聲音來了──是誰在聽?這不過是個聲塵。 聲塵透過耳根,那是誰在起作用?你把那個「能」先找出來。

  ……………

  假如你一直設定在捕捉這些資訊,來累積你的經驗與知識的話,那就沒有意義了,那和世間的知識成長沒有差別。我們不設定這個部份,我們只是在等待,等待境界來。

  那麼,境界呢?譬如你的模式、你的話頭是「聲音是誰在聽的?」現在,聲音來了──是誰在聽?你說:我聽到了,是耳朵聽到的,還是怎麼樣?這不過是個聲塵。聲塵透過耳根,那誰在起作用?你把那個「能」先找出來。

  它只是聲音,一個很平淡無奇的聲塵而已,你不要去管它是雷公發作、風神來也,或者機器聲、馬達聲,或者敲捶聲、或者什麼聲?我們通通不管,就這麼一個,你只要捕捉到塵境,那麼,心是怎麼樣子生起的?你捕捉那個生起的地方,你不要去找知識、找答案,沒有用!

  那麼,來一次、掉一次,好,再一次;來兩次、掉兩次,好,再一次。因爲,現在你已經框到這個軌道中來了,就好象把「心王」這個野獸關在籠子裏了,雖然你一次一次都被它溜掉了,都被心王把我們的那種覺性給吃掉了,不要緊!總有一次,你會脫離心王的操作,因爲它已經被關住了。

  那麼,你還是一直朝著心念産生的地方去覺察。一次、兩次,失敗,叁次、五次,失敗,十次、二十次,總有一次你會成功的;等那一次成功的時候,那你的覺性就可以證明了。

  一次又一次,第一次,我們可能經過一百次、兩百次才成功一次。當有這個經驗以後,我們再來一次,你可能會減到四分之一,變成五十次一次成功。

  當你要捕捉第叁次的時候,它可能很快,十次就有一次成功。然後,七八次有一次成功,然後四、五次有一次成功,然後兩、叁次有一次成功,然後,每兩次有一次成功。

  然後接著呢

  你會變成每次都成功,偶爾才有一點小失誤!那這樣的情況,我們就由「生處轉熟」,然後,一直把心念停在這個地方,這個叫作「保衽」、這個就是「長養聖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