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行者的功夫就在保衽上,那需要時間

  行者的功夫就在保衽上,那需要時間!

  

  你要孵蛋,就要孵到時候夠,這急不得啊!你不要孵兩天,就用腳去踏它、用嘴巴去啄,它會破,沒有錯! 可是小雞還沒成熟,就完了!所以,這個保衽功夫,一定要自我勉勵。

  

  ……………

  所以,大乘經典爲什麼要用那一種語言模式來表達?因爲我們這樣的一個境界,你想想看,要是把它陳述得很清楚,你怎麼知道啊?所以它不得不用寶樹、用樓閣、用行列、用寶池、用蓮花、用七寶…來對我們作說明,那是一個覺者的大智慧啊!

  

  我們現在光是這些素材都扯不清了,你怎麼去架構出來呢?想想看!所以你不要看印度的這些行者,他們的成就是真不簡單啊!他把心理的這種底細摸得一清二楚。

  

  而且,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對于衆生錯誤的這個部份,他陳述得很簡單,「苦集滅道」就帶過去了,然而,在行者心理的建設上面,他們下了很大的功夫。所以,你看大乘經典裏頭,它用地獄、叁惡道,來形容凡夫的錯誤思惟模式,然後,用淨土、用這些種種殊勝的功德行列,用寶樹、寶池、用七寶、用這些樓閣、宮殿、菩提樹、寶座,來作形容正確的那一面。

  

  你可以看到,在語言模式之間,證明了行者他在這方面的努力,從哪裏來?從這個保衽來。所以,各位在這裏面,一定要好好的用心,不要輕易的帶過,經典的殊勝境界必然會呈現。假如這個「保衽」的功夫我們沒有,那經典的境界就跟我們毫不相幹。

  

  大家要知道,行者的功夫就在「保衽」上面,他需要時間!這個蛋,我們既然給生下來,那麼,你要孵它,就要孵到時候夠,急不得啊!你不要孵兩天,就用腳去踏它、用嘴巴去啄,它會破,沒有錯! 可是,小雞還沒成熟,那你就完了!所以,這個保衽功夫,一定要自我勉勵。古人一坐叁十年、一坐四十年,完全都是在「保衽」的功夫上面。

  

  這個「保衽」功夫,它自然會成熟,有些人成熟快、有些人成熟慢,那就是他在保衽之前,所獲得的修行資訊,有沒有正確的、圓滿的、完美的指導。要是有這些完美的指導,那他要開悟,就很快!

  

  要是沒有完整的指導,他要開悟,那就很慢,而且,他自己還要懂得去摸索。如果不懂得摸索,又沒有正確的生命的思惟模式,那麼,他就很難完成、會有大障礙。所以,我們希望各位能夠真正的保衽它。

  ……………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