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禅觀,你就會知道!
先有禅觀,才有義學,
義學是將禅觀的生命境界做诠釋、做記錄。
………
義學講不出來…唯有透過禅觀──親身進入!去感受、領會…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這叁個:禅觀、義學、戒律。
禅觀!有了禅觀,才有義學;有了義學,要讓這個法能夠傳承下來,或者讓你的禅觀能夠盡速成就,那戒律就很重要!所以,我們把戒律定義爲經營管理,也就是「組織、製度的經營、管理」,這沒有爲什麼,透過禅觀,你就會知道。
先有禅觀,才有義學,義學是將禅觀的生命境界做诠釋、做記錄。但是,學者剛好相反,認爲:有思想走在前面才有文化。他們在研究義學的那些文獻時,認爲是先有了文獻以後,才有文化,因此把義學列在前面,以爲是義學發展之後,才有禅觀,這就有些失察,你可能看不出來。
舉個例子:我們看石窟裏頭有很多佛畫,學者們研究這些佛畫時,就拿經典來對照,認爲是依據經典的文獻,所以才畫出那些佛畫來,這樣判斷是不對的,這你沒有辦法對純粹的學者講,那麼,我們就拉回到曆史現場來探究一下…
一個禅觀行者,在修行當中有了這個境界,他一再反複的推敲,認爲這個境界是正確的,然後才把它畫出來,爲什麼!
教徒弟啊!也讓信衆去參觀。因爲,古代在石窟裏修行的都是出家人,或者是舍家,到石窟、或到寺院裏頭去住的人;那麼,要讓他們、引導他們做這樣的觀想。因爲──在古代認識字的人並不多,但是,修行以後,那個禅觀境界,也就是叁法印的生命觀境被師父肯定是對的時候,那師父會把你的境界用圖畫出來,這是最直接的方法。而當這樣畫圖的表達方式,到了某個程度時,有一個業障比較重的,你知道嗎!就是讀過書的,把師父講的這些給記錄下來,那才有經典。
所以,「經典」應該是在比較往後才出現的,可是,今天的讀書人認爲他所讀的書,以有文獻記載爲優先;那不是優先啊!那往往都是出現在往後的好幾代、好幾代了…所以,你在看的「經典」裏,開頭都──「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哪裏、哪裏,那都是當機衆與他對談的………